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间小故事】
在学完正比例知识后,李谦跑过来问我:“老师,是不是有负比例?”当时一惊讶:“你为什么这么说?”“老师,因为我们学过正、负数啊,有正数那就有负数,现在学了正比例我猜就有负比例。”孙彩霖听到了,也跑过来凑热闹:“老师,我听着负比例怎么这么别扭,是不是应该叫反比例?”我心里暗暗高兴,嘴上却说:“这个我先保密,欲知后事,下节课分解。”
反思:孩子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啊,学会了新的知识,就能联想到未知的知识,这种大胆的猜想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吗?也正是由于和两个孩子的交流,让我改变了下节课的教学思路。
【教学实录】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故意停止,等待回答)
生:负比例。
生:反比例。
师:你们虽然用词不同,但都想表达同一个意思,就是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正比例关系相反的,我们在数学上称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反思:以前的设计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引出对这两种量的关系的探索,最后总结出这样的两个量就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它们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但有了课前不经意的调查,我转变了思路,既然学生已经能猜出反比例关系,何不直接引入新知识的探究?
二、猜测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师:现在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生1:我认为可能是两种不相关的量,因为正比例关系是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
生2:我认为是比值不一定的,因为正比例的两个量比值一定。
……
(教师简单记录)
反思:这节课的研究问题已经引出来了,原想就可以出示信息图来研究反比例的关系特点了,但是我又转变了思路:既然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学生有了已有知识做基础,能不能插上联想的翅膀,运用知识之间的迁移,对反比例关系的特点进行大胆的猜测呢?事实看来,学生知识联系的运用能力是很强的,这无意之间也渗透了对比学习的重要方法。
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测
师:这都是同学们的猜测,正确与否还需要我们去验证,是想自己验证还是一起验证?
生:自己验证。
师(出示情境图):我们说每天生产的天数与需要生产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现在小组合作研究,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
学生合作开始。(5分钟左右)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发现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是有关系的,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就有关系,生产的天数随每天生产天数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测“两个量不相关”是错的。
组2:我们发现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100×60=200×30=300×20=300×20=400×15=500×12=6000,所以我们推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乘积是一定的,但还不确定。
……
师:你们组很善于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结合题目的条件和实际意义,来看一下是不是应该求比值、比值是不是有实际的意义。
张枫:我刚才举的“面包理论”,每天吃的个数与吃的天数我猜也应该成反比例。
师:对,这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现在我们以这个例子来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一定的。
生1:每天吃的个数×吃的天数=10(个),总个数是一定的。
生2:那我们开始的猜测“总量一定”是正确的。
……
师:经过同学们的辩论,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吧。
生: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变化方向相反,而且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
反思:有了前面的猜测,学生的合作就有了目标——通过观察、计算表格数据,来验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反比例关系
师:那同学们会判断两个量成反比例了吗?
生:两个条件:相关联,乘积一定。
出示自主练习1。
五、正、反比例关系比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关系,你认为正、反比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相同,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相反,乘积一定。
生:它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反思:正、反比例关系的比较本是下节课的内容,但我放到了最后的总结上,因为在前面的猜测中,学生就是通过与正比例关系的对比来猜测反比例关系的特点,那么这里的对比总结就容易多了,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还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下节课只需做些相关的习题即可。
六、结束语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想要想做到这点,须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依据,以巧妙的教学设计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重点。
在学完正比例知识后,李谦跑过来问我:“老师,是不是有负比例?”当时一惊讶:“你为什么这么说?”“老师,因为我们学过正、负数啊,有正数那就有负数,现在学了正比例我猜就有负比例。”孙彩霖听到了,也跑过来凑热闹:“老师,我听着负比例怎么这么别扭,是不是应该叫反比例?”我心里暗暗高兴,嘴上却说:“这个我先保密,欲知后事,下节课分解。”
反思:孩子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啊,学会了新的知识,就能联想到未知的知识,这种大胆的猜想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吗?也正是由于和两个孩子的交流,让我改变了下节课的教学思路。
【教学实录】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故意停止,等待回答)
生:负比例。
生:反比例。
师:你们虽然用词不同,但都想表达同一个意思,就是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正比例关系相反的,我们在数学上称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反思:以前的设计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引出对这两种量的关系的探索,最后总结出这样的两个量就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它们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但有了课前不经意的调查,我转变了思路,既然学生已经能猜出反比例关系,何不直接引入新知识的探究?
二、猜测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师:现在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生1:我认为可能是两种不相关的量,因为正比例关系是研究相关联的两个量。
生2:我认为是比值不一定的,因为正比例的两个量比值一定。
……
(教师简单记录)
反思:这节课的研究问题已经引出来了,原想就可以出示信息图来研究反比例的关系特点了,但是我又转变了思路:既然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学生有了已有知识做基础,能不能插上联想的翅膀,运用知识之间的迁移,对反比例关系的特点进行大胆的猜测呢?事实看来,学生知识联系的运用能力是很强的,这无意之间也渗透了对比学习的重要方法。
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测
师:这都是同学们的猜测,正确与否还需要我们去验证,是想自己验证还是一起验证?
生:自己验证。
师(出示情境图):我们说每天生产的天数与需要生产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现在小组合作研究,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点?
学生合作开始。(5分钟左右)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发现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是有关系的,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就有关系,生产的天数随每天生产天数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测“两个量不相关”是错的。
组2:我们发现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100×60=200×30=300×20=300×20=400×15=500×12=6000,所以我们推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乘积是一定的,但还不确定。
……
师:你们组很善于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结合题目的条件和实际意义,来看一下是不是应该求比值、比值是不是有实际的意义。
张枫:我刚才举的“面包理论”,每天吃的个数与吃的天数我猜也应该成反比例。
师:对,这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现在我们以这个例子来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一定的。
生1:每天吃的个数×吃的天数=10(个),总个数是一定的。
生2:那我们开始的猜测“总量一定”是正确的。
……
师:经过同学们的辩论,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吧。
生:成反比例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变化方向相反,而且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
反思:有了前面的猜测,学生的合作就有了目标——通过观察、计算表格数据,来验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反比例关系
师:那同学们会判断两个量成反比例了吗?
生:两个条件:相关联,乘积一定。
出示自主练习1。
五、正、反比例关系比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关系,你认为正、反比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相同,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变化方向相反,乘积一定。
生:它们都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反思:正、反比例关系的比较本是下节课的内容,但我放到了最后的总结上,因为在前面的猜测中,学生就是通过与正比例关系的对比来猜测反比例关系的特点,那么这里的对比总结就容易多了,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还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下节课只需做些相关的习题即可。
六、结束语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想要想做到这点,须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依据,以巧妙的教学设计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