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关系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hl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前我国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特征
  
  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9亿,其中乡镇企业吸纳约1.3亿人,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约有1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中国农村约有1.1亿个到近2亿个处于隐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非农业收入,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2000年~2002年,农民收入的增量中47.8%来自于外出打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农民个人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这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就目前农民工的现实状况来看,情况并不让人乐观,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从流动人口素质来看,素质普遍较低。据《中国人口迁移数据集》统计,在流动人口当中,文盲半文盲占9.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4%。劳动力素质较低,也就预示着,他们的生存能力及生存状况不会很理想。
  从流动人口的性别看,女性增长速度高于男性。据公安部户政局1997年暂住人口统计显示,外出务工的女性呈递增趋势,而这些大量并不断增加的素质并不高的母亲及未来母亲,又会对下一代甚至几代的养育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从流动人口的组织形式来看,具有极强的“自组织”结构特征,即流动者大多通过亲缘、地缘关系获得就业信息和拓展就业门路。据调查,民工流入城镇的就业信息,76.1%来源于同乡、亲属或朋友。进城民工获得的第一份工作,75%来源于老乡或亲戚,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83.5%是由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熟人关系介绍才外出的。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缺少独立自主性,开拓精神不足,这也是他们生存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从就业行业来看,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据1999年统计,流动人口从事建筑业的占30~40%,从事服务业的占18~24%。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煤炭、纺织、印刷、化工、环卫等行业,大多从事脏、累、差的工作以及劳动强度大、对技能与智能要求低的体力劳动,而且大多为非正式职业,生活来源极其不稳定。农民工这种生存状况是其综合素质较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所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成为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这一单一的渠道入手,而应从整个农村教育全面入手。
  
  二、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无实际用途,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多少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无望,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同时学习困难、压力大再加上升学无望从而导致大量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教育出现了如此的局面和困难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未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需要相脱离
  只强调了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却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我国现行农村教育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用城市教育的体制、办学模式,以及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来办农村教育,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结果造成农村教育很少体现农村的特点,很难满足农村的特殊需求,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农村中学毕业生普遍欠缺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农村”培养人才。这样的农村教育,已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已严重脱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基础教育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可靠来源
  据统计,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而当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2.3%。当时,中国政府定的目标是达到4%。但直到今天这一目标还没实现,我们的比例还只有3.3%。同时在教育经费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前几年国家把大量的经费投向了高等教育,使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基础教育更加是捉襟见肘。
  
  3、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尽人意
  自1980年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势发生了逆转,滑坡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具体表现是:
  (1)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降。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为55.45万人,2001年为45.15万人,下降了17.6%。農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规模也明显下降,2002年培训7682万人次,比2000年减少了1365万人次。
  (2)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出现减少趋势。随着农村职业教育滑坡,部分地区压缩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甚至改办普通高中学校。
  (3)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下降。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5.72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和辅助用房为6.3平方米,2002年分别下降为14.69平方米和5.84平方米。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教学仪器达标的学校数为509所,2002年减少为471所,主要是因为一些达标的农村职业高中转为普通高中或其他学校。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生均图书25.5册,2002年减为23.6册。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3台,2002年减少为10.4台。
  (4)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5)农村成人教育滑坡现象也十 分严重。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统计,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90年的2234.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5万人,10年下降了78.8%;当年轰轰烈烈的农科教相结合“运动”在多数省、区现在也趋于沉寂,机构撤了或者并了,经费砍了或者减了,项目免了或者少了,就连“三教”统筹的发源地——安徽省也不例外。
  
  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对农村的教育投资首先是也必须是政府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角度考虑所承担的一项责任,各级财政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要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坚决堵塞农村中小学校因经费不足而将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的漏洞。可喜的是,近年来政府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对教育投入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03年召开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并且今年温家宝总理还把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第一次。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教师的培训模式也应呈现多元化倾向。应建立以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为原点,以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基点,完全小学为散点的师资培训网络。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达到有针对性地逐级培养、逐步提高的目的,使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逐步缩短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完善人才知识结构,使教育适合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适合社会分工的职业结构,为农村人口未来的流动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2、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
  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阶段上仍处于低文化层次阶段,主要表现为普及教育的基础性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性。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农村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80%以上,决定了农村教育空间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学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农村高中不能太集中,数量也不能太少,更不应该都在城市办学。在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和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孩子会因此自动放弃到城市上学的机会。据2000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者达到54.17%。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比例3.1%低近7倍。
  
  3、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
  农村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和職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都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实用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注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后的青年进城也好、回到农村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
  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正确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正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平行发展。农村教育积极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要求的正确选择。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所急需,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功能、效绩和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形式。
  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这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现在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需要改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要编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教材,文字教材还要配以声像教材。农民教育中采用农民切身经验介绍的方法更有实效,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可以为师”的新一代农民。培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通过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农村中小学。
  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就业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虽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使城市、城镇直接受益,其重要意义和社会正面效应有目共睹。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将来是本科),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没有出路的农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和特殊政策,如加分、就近、考虑农村考生、填报志愿等因素,优先录取农村考生。
  高职在农村扩招是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万~400万农村青年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办法,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生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为利在当代、功盖千秋之业。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向城市是近几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决策。
其他文献
师德建设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牛鼻子工程”,但仍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师德建设不力,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师德“滑坡”现象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少地区和学校对师德的认识存在误区,过于重才轻德,认为师德不那么重要,或不难培养。  第二,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地给教师加压智育任务,下达升学指标,只凭成绩论成败,忽视教师的师德修
期刊
一、班级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班主任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心发展状况都非常了解。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期刊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障的作用。如何根据新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德育工作新思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具
期刊
班上出现早恋现象,对班主任来说,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对待才是。其实,“早恋”是个较模糊的概念,指的是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还未成熟的时候,就开始恋爱。因此,中学生恋爱可认为是“早恋”。早恋的学生一般有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时常走神,情绪起伏波动大,过分讲究穿着打扮,经常单独外出,与原来的伙伴疏远,对班级工作不热心,电话和信件增多等征兆。  早恋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一、
期刊
多彩的生活告诉人们,举手之劳的帮助孕育着成功。人生在世,如果能时时处处乐善好施,唯小善举,对别人尽可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帮助,同样是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感动的。  今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刚到办公室上班不久,只见一位同事手里擎着一束鲜艳的各色剑兰花(十三太保),满面笑容地送到了我的手中。说是新天镇沙滩村的一位种花的老人昨天来城里卖花,顺便到楼上给我送花,因办公室无人,便委托同事将鲜花转交给我。一
期刊
清同治元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以往的两江总督,仅节制苏、皖、赣三省,而此次朝廷却将富饶的浙江亦交与其手——可见曾氏之炙手可热、位高权重。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给两个弟弟的信中,对官运却透着一股深深的畏惧之情:“日过正午要偏斜,月到圆满则亏缺。曾家现在正处于日正月圆时刻,时时有走下坡路的可能。应当勤政、廉洁,谨慎从事,推迟这一时刻的到来。”  身居高位,如履薄冰,曾国藩的畏惧心后面透着一股清醒
期刊
情趣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当心中存有一份情趣时,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平凡的“日子”就会更加亮丽。每一份情趣,给自己的都是一份独特的享受。  读书是一种情趣,休闲之时泡一杯清茶,随意翻开一本书,就如同与一知己围炉夜话,其乐融融。此时既可以与李太白同饮,邀巴尔扎克谈心,也可以让李清照和斯陀老人冲破时空的界限,翩然成为座上宾。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崇尚。若能以一种平常心,用一种散淡的心情
期刊
有位校长跟我开玩笑说:“你退休了,我们就轻松了。”年轻的老师说:“认识你太迟了。”单位有人说:“我生怕没活干。”真的,再过两个月,我就退休了。我想说的话是:“教研员要当之无愧。”  服务、指导、研究是教研员的三大职能,说具体一点,教研员应是教师专业的引领者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是教师专业的发展的伙伴,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年长教师走向风格,骨干教师走向审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是教育行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全面铺开,全国自下而上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以崭新的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许多教师都自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注重教学中自己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式。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些透视。    一、听之任之,放之过度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一奥秘。特别是对后进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因为我明白,造成他们后进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转化他们的方法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一、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    1999年第一次踏上讲台,我就发现学生小A“与众不同”:目光里透着看穿一切的冷漠,自我介绍是“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