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障的作用。如何根据新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德育工作新思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内涵的人。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工作的科学性。从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出发,采取不同方式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握其身心发展需要及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划阶段、分层次的方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小学阶段应主要抓好“五爱”教育和养成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初中阶段在抓好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应重点抓好遵纪守法教育和道德教育。高中阶段则要重点抓好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要保证德育工作的循序、渐进性,不能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脱节。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德育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多年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所以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环节出问题了,过多说教要求,偏重于定条款、背规范,欠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品德实践活动,造成了学生品德与行为经常脱节的现象。学校德育工作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活动育人、实践育人,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会、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拓展实践空间,丰富实践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增强教育效果。
三、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也要根据社会的变化,针对在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不断补充和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更新工作方式,为德育工作注入时代的活力与特色。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国情、地域和民族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适时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此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利益原则、效益原则、优胜劣汰、適者生存的规律,都可以成为德育工作者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团结、勤奋、求实、竞争、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拼搏进取精神的良好素材。
四、增强德育工作的开放性
传统的把学生封闭在课堂内的教育方式,既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德育工作的开放性,把德育工作引向课外,放置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更要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教学。如:用演讲、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情操和健康的意识。二是由校内向校外拓展。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加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或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以及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强化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使公安、文化、工商、新闻等部门和工团妇等群众团体为中小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形成全社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氛围和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内涵的人。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工作的科学性。从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出发,采取不同方式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握其身心发展需要及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划阶段、分层次的方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小学阶段应主要抓好“五爱”教育和养成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初中阶段在抓好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应重点抓好遵纪守法教育和道德教育。高中阶段则要重点抓好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要保证德育工作的循序、渐进性,不能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脱节。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德育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多年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所以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环节出问题了,过多说教要求,偏重于定条款、背规范,欠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品德实践活动,造成了学生品德与行为经常脱节的现象。学校德育工作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活动育人、实践育人,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会、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拓展实践空间,丰富实践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增强教育效果。
三、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也要根据社会的变化,针对在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不断补充和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更新工作方式,为德育工作注入时代的活力与特色。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国情、地域和民族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适时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此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利益原则、效益原则、优胜劣汰、適者生存的规律,都可以成为德育工作者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团结、勤奋、求实、竞争、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拼搏进取精神的良好素材。
四、增强德育工作的开放性
传统的把学生封闭在课堂内的教育方式,既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德育工作的开放性,把德育工作引向课外,放置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更要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教学。如:用演讲、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情操和健康的意识。二是由校内向校外拓展。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加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或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以及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强化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使公安、文化、工商、新闻等部门和工团妇等群众团体为中小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形成全社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氛围和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