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要增强“四性”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mfdpv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障的作用。如何根据新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德育工作新思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内涵的人。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工作的科学性。从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出发,采取不同方式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握其身心发展需要及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划阶段、分层次的方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小学阶段应主要抓好“五爱”教育和养成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初中阶段在抓好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应重点抓好遵纪守法教育和道德教育。高中阶段则要重点抓好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要保证德育工作的循序、渐进性,不能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脱节。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德育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多年来,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所以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环节出问题了,过多说教要求,偏重于定条款、背规范,欠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品德实践活动,造成了学生品德与行为经常脱节的现象。学校德育工作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活动育人、实践育人,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会、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拓展实践空间,丰富实践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增强教育效果。
  
  三、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也要根据社会的变化,针对在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不断补充和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更新工作方式,为德育工作注入时代的活力与特色。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国情、地域和民族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适时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此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利益原则、效益原则、优胜劣汰、適者生存的规律,都可以成为德育工作者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团结、勤奋、求实、竞争、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拼搏进取精神的良好素材。
  
  四、增强德育工作的开放性
  
  传统的把学生封闭在课堂内的教育方式,既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德育工作的开放性,把德育工作引向课外,放置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更要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教学。如:用演讲、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情操和健康的意识。二是由校内向校外拓展。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加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或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以及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强化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使公安、文化、工商、新闻等部门和工团妇等群众团体为中小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形成全社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氛围和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他文献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认识水平及阅历的制约,他们很容易接受周围环境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很多研究成果也表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创造宽松有序的成长环境。避免饱和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不断地重复
期刊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遵循着美的规律。人们为了继承和发展人类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及其在自身的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成果,必须采取教育的方法,于是便产生了美育。    一、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美育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它始终被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其原因就在于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
期刊
看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比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深刻、更具体、更精炼,尤其是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形势、大气候之下,更显示出其正确性和必要性。  从概念上说,习惯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各种行为举止“定型化”的体现。严格的说,这是由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笔者认为,坚持情理互济原则,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期刊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起自草莽,不事诗书,但他即位后懂得“马上得天下不能马治之之”的道理。他在《教太子书》中曾有所反省,目的是教太子认真读书。  大体说来,太子所读之书,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叙君臣之义、上下之位、父母之道、长幼之序,如《周礼》《礼记》《论语》《孝经》。  第二类:述历代治乱兴衰;成败得失之理,如《尚书》《春秋》《汉书》《资治通鉴》。  第三类:记国君御天下之术、治国用兵之道,如《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中小学校共发生与学校、学生有关的各类事故200余起,死亡近300人。为此,2004年全国自上而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工作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意见》(国办发电[2004]26号)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电[2004]297号),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尽管党和各级国家机关、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此项工作
期刊
德育工作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色和传统。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培育“四有”新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应在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同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对象、特点和规律,确立新思路,努力在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时期,是每个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起始阶段,也是每
期刊
什么是学习迁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已经获得的知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倡“温故而知新”。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经验、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经验、知识、技能或形成
期刊
作為一名教师,每次上课,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个性迥异的学生,各种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何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处理好突发事件的能力与充分的课前准备、及时的课上调控和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做好应变的前提    1、知识准备  充分备好课是取得和保持健康情绪的首要条件。教学
期刊
师德建设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牛鼻子工程”,但仍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师德建设不力,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师德“滑坡”现象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少地区和学校对师德的认识存在误区,过于重才轻德,认为师德不那么重要,或不难培养。  第二,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地给教师加压智育任务,下达升学指标,只凭成绩论成败,忽视教师的师德修
期刊
一、班级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班主任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心发展状况都非常了解。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