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紧扣《课标》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地完教学任务,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未雨绸缪,决胜高考。
1 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
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初、高中各本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的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如果高中教师没有仔细研读初中教材,在高一开始,以巩固学生基础为目的对某些初中必讲的进行了重复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片面认为自己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在某某知识点(如文言各项语法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出具体细致地讲解,又会使学生感到高中语文之难,压力之大,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中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2 具体篇目力争做到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教师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这样,在学生对高中课文的理解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时,教师可将之与初中学过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卖炭翁》属讽喻诗,作者点明此诗“苦宫市也”,并在诗中揭露出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白居易在此诗中借写琵琶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在这样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对白居易的诗风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3 加大语法教学力度
3.1 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讲解语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2 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语言现象。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语,对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學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如果不能理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就会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写是内容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3.3 在练习题中讲解语法知识。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①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前者中对虚词的考查近年从关联词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词义外,也要根据词的搭配对象、词性等语法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后者所谓病句是指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②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③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④现代文阅读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复杂的长单句,必须作语法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后者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考生答题时词不达意,就是缺少语言表达训练,而用语法知识就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⑤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1 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
研究初高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初、高中各本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的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如果高中教师没有仔细研读初中教材,在高一开始,以巩固学生基础为目的对某些初中必讲的进行了重复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片面认为自己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在某某知识点(如文言各项语法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出具体细致地讲解,又会使学生感到高中语文之难,压力之大,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中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2 具体篇目力争做到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教师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这样,在学生对高中课文的理解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时,教师可将之与初中学过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卖炭翁》属讽喻诗,作者点明此诗“苦宫市也”,并在诗中揭露出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白居易在此诗中借写琵琶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在这样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对白居易的诗风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3 加大语法教学力度
3.1 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讲解语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2 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语言现象。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语,对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學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如果不能理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就会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写是内容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3.3 在练习题中讲解语法知识。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①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前者中对虚词的考查近年从关联词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词义外,也要根据词的搭配对象、词性等语法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后者所谓病句是指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②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③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④现代文阅读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复杂的长单句,必须作语法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后者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考生答题时词不达意,就是缺少语言表达训练,而用语法知识就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⑤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