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出声朗读,教师就不知道学生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离开了学生的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小学生朗读是教学的需要。尤其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必须通过大声朗读才能获得正确的语音和恰当的语调,形成一定的语感。而且年级越低,朗读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帮助越大。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也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有感情”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构,对课文字、词、句的内容理解了,读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
每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除了要考虑文本是否具有感情色彩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来提出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通常在初读课文时重在要求读正确:而后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才能逐步要求学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之前,教师最好就课文内容设置一些相关问题,要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教师一方面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在朗读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相应的指导策略;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和及时评估学生的朗读表现,以便采取能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反馈和指导。
二、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语文课堂提倡“自主学习”,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精彩一些,各个方面都设计到,所以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时间非常少,因此,教师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范读、引读、领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最后要留读后评读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三、正确的朗读指导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考虑不同文本的特点。适合于进行朗读指导的课文需要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可用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二类是承载着作者感情的文本,既可以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也可以是记人写事的文章,总之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某种情感——喜爱、惋惜、惆怅、愤恨等,可用来指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并在朗读中有所表现;第三类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文本,或者说比较容易使读者产生感动的文本,带有明显的记实风格,其情绪情感都不是外显的,但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动,使读者的情感受到触动,这样的文本可用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朗读。
四、分层次培养朗读能力
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应有所侧重,循序渐进。低年级以教师教为主,要逐步教给学生自然段、逗号、句号不同的停顿,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感叹句、问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等。中年级以学生朗读实践为主,这是学生实践和巩固低年级学到的朗读知识和方法,使之成为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处于帮助、指点的位置。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自己“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教师的引领和指点应更加精到。在具体的策略上,譬如,在学生每次朗读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使学生对朗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朗读理解;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点拨、示范、讲解等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放声朗读,培养语感。经过这样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朗读的目的、时间,适当的给予激励,让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他们才会产生真正感情,才能真正读出情,悟出理,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朗读的价值。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也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有感情”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构,对课文字、词、句的内容理解了,读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
每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除了要考虑文本是否具有感情色彩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来提出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通常在初读课文时重在要求读正确:而后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才能逐步要求学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之前,教师最好就课文内容设置一些相关问题,要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教师一方面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在朗读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相应的指导策略;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和及时评估学生的朗读表现,以便采取能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反馈和指导。
二、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语文课堂提倡“自主学习”,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精彩一些,各个方面都设计到,所以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时间非常少,因此,教师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范读、引读、领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最后要留读后评读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三、正确的朗读指导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考虑不同文本的特点。适合于进行朗读指导的课文需要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可用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二类是承载着作者感情的文本,既可以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也可以是记人写事的文章,总之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某种情感——喜爱、惋惜、惆怅、愤恨等,可用来指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并在朗读中有所表现;第三类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文本,或者说比较容易使读者产生感动的文本,带有明显的记实风格,其情绪情感都不是外显的,但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动,使读者的情感受到触动,这样的文本可用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朗读。
四、分层次培养朗读能力
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应有所侧重,循序渐进。低年级以教师教为主,要逐步教给学生自然段、逗号、句号不同的停顿,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感叹句、问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等。中年级以学生朗读实践为主,这是学生实践和巩固低年级学到的朗读知识和方法,使之成为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处于帮助、指点的位置。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自己“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教师的引领和指点应更加精到。在具体的策略上,譬如,在学生每次朗读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使学生对朗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朗读理解;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点拨、示范、讲解等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放声朗读,培养语感。经过这样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朗读的目的、时间,适当的给予激励,让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他们才会产生真正感情,才能真正读出情,悟出理,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朗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