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他们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成长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策略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均未发育成熟,会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为保障他们健康成长,作为教育主渠道的学校,应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笔者将结合青少年心理品质的现状,谈几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一、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现状
有关部门通过调查发现,现在青少年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比例很大。比如,1995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1000名被调查的广州青少年中,有53.2%的人有心理危机;在2300名被调查的南京青少年中,71%的人缺乏毅力,67%的人无法承受失败。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并且通过对连年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虽然许多学校都配有心理工作室,但真正有学生光顾的却很少,大多数心理工作室形同虚设,甚至连老师都没有到岗。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在学生看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而很少人觉得自己有病。第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使学生觉得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第三,即使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有的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有的即使知道问题存在,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情况。
二、培養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牢固树立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当代心理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牢固的心理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还要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师首先应呈现给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以平等的姿态鼓励学生发掘潜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会谦虚地用分享、探讨等词语表达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产生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在轻松、乐观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问题”或“问题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片面性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学生积极性不高和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所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应将教育目标转为全体青少年,在他们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使其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当然,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有模式的借鉴与批判性继承,并积极创新、不断超越,形成适合新时期教育特点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师应鼓励青少年进行自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出现问题的时候。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就像身体自身的免疫力一样,能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从哲学意义上讲,外因起推动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和能力,促进他们积极进行自我心理教育。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青少年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认识与评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心态和情绪、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保持对自己的客观观察,才能产生切合实际的评价,明白自我扬弃的方面,并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调控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心理自我调控,可以使自己的心理意识从绝对的非平衡状态向相对的平衡状态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的方法,将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教育,发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作用,使青少年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再次,教师应采取家校联合教育法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价值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容易受教师、家长的影响,所以周围的环境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给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将青少年生活周边的外界因素尽量都转化成积极的正能量,共同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双方应积极商讨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和执行策略。改变以往只要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只会找家长诉苦的处事方式,要有效地将家长作为教育资源解决教育难题。其次,由于家长并非专业的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所拥有的心理教育知识相对不完善,所以学校要定期为家长开展心理讲座,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现状,并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最终帮孩子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家长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既可以请心理专家开专题讲座,也可以采交流的方式,请家长们相互分享好的心理教育方法。笔者认为有必要准备一份家校联系手册,教师每周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将学生在家的表现传递给老师。这样,学校和家庭都能清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有针对性地对其制定教育方案,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及家长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乐观、向上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青少年成长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策略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均未发育成熟,会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为保障他们健康成长,作为教育主渠道的学校,应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笔者将结合青少年心理品质的现状,谈几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一、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现状
有关部门通过调查发现,现在青少年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比例很大。比如,1995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1000名被调查的广州青少年中,有53.2%的人有心理危机;在2300名被调查的南京青少年中,71%的人缺乏毅力,67%的人无法承受失败。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并且通过对连年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虽然许多学校都配有心理工作室,但真正有学生光顾的却很少,大多数心理工作室形同虚设,甚至连老师都没有到岗。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在学生看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而很少人觉得自己有病。第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使学生觉得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第三,即使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有的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有的即使知道问题存在,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情况。
二、培養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牢固树立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当代心理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牢固的心理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还要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师首先应呈现给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以平等的姿态鼓励学生发掘潜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会谦虚地用分享、探讨等词语表达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产生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在轻松、乐观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问题”或“问题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片面性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学生积极性不高和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所以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应将教育目标转为全体青少年,在他们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使其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当然,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有模式的借鉴与批判性继承,并积极创新、不断超越,形成适合新时期教育特点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师应鼓励青少年进行自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出现问题的时候。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就像身体自身的免疫力一样,能自我调节心理状态。从哲学意义上讲,外因起推动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和能力,促进他们积极进行自我心理教育。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青少年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认识与评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心态和情绪、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保持对自己的客观观察,才能产生切合实际的评价,明白自我扬弃的方面,并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调控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心理自我调控,可以使自己的心理意识从绝对的非平衡状态向相对的平衡状态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与评价自我的方法,将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教育,发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作用,使青少年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再次,教师应采取家校联合教育法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价值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容易受教师、家长的影响,所以周围的环境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给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将青少年生活周边的外界因素尽量都转化成积极的正能量,共同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双方应积极商讨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和执行策略。改变以往只要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只会找家长诉苦的处事方式,要有效地将家长作为教育资源解决教育难题。其次,由于家长并非专业的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所拥有的心理教育知识相对不完善,所以学校要定期为家长开展心理讲座,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现状,并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最终帮孩子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家长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既可以请心理专家开专题讲座,也可以采交流的方式,请家长们相互分享好的心理教育方法。笔者认为有必要准备一份家校联系手册,教师每周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将学生在家的表现传递给老师。这样,学校和家庭都能清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有针对性地对其制定教育方案,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及家长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乐观、向上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