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症”缘何成为家长通病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li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6月看似平静,却几乎是每年让中国父母和孩子最揪心的一个月:月初的高考,月末的中考,期间还是幼升小、小升初的关键时刻。中国孩子成长的每个节点,似乎都浓缩在这短短的30天里。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四处奔走,他们用尽所有的资源,就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孩子们的考场,最终好像也成了家长们的考场,教育焦虑席卷整个社会。
  [案例]
  陈女士最近特别沮丧。一周前,她高高兴兴地去小学给孩子报名“幼升小”,却被告知录取名额早就满了。“那我们200多万元买的学区房岂不是白买了?”陈女士一下又憋屈又慌了神,为了这一天,她在3年前就已开始准备了。
  3年前,陈女士一家三口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座带电梯的花园洋房里,为了让孩子能上海淀区的名牌小学,她狠狠心把房卖了,花200多万元换了套两居的学区房,每天得爬6层楼梯。“住宿条件变差,上班路途更远,我们都忍了,可没想到最后连名都没报上。”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上演像陈女士这样“孟母三迁”的故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让孩子划分到好学校的片区里,很多家长想出各种招数,也让学区内一些老房子的价格水涨船高。而令家长们更焦虑的是,提前多年花高价买到学区房也并不意味着上了“保险”,不少家长买完发现,学校的招生章程或区域划分等发生了变化,要想跨区上好学校,很多时候需要过硬的关系或交昂贵的择校费。
  [家长独白]
  “北京多家著名小学都有非公开的择校费,听说2011年景山学校是25万,今年已涨到28万。”陈女士告诉记者,升学俨然成了“拼爹拼钱”的战场。哪怕过了“幼升小”关,“小升初”、考高中,要想把孩子送进名校,都要承担不小的花销,有些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得开始攒择校费。几年下来,哈尔滨的赵先生在儿子择校问题上就花了15万。
  学校选定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远未结束。“一到周末,我就觉得自己像打仗一样。”上海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周六上午和孩子去上英语班,下午是舞蹈课,周日上午带孩子学钢琴,只有下午才能休息一下。平时,每天晚上都要按照各科老师的要求,“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像吴先生这样,周末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家长不计其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像“赶场”一样,奔走在去往辅导班的路上。初中高中陪读等现象更是普遍。
  [案例]
  周六上午8点50分,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安安吃过早饭便背着画板和妈妈一起去上国画课。每逢周六、周日,安安妈妈都要带着孩子穿梭于各个特长班之间,这是今天的第一节课。这个学期,除了周末的拉丁舞、国画、围棋、小主持人4个特长班,妈妈还在平日的放学后,给他增加了奥数、英语和轮滑,也就是说安安一周总共要上7个特长班。
  安安妈妈告诉记者,安安他们班报两个以上特长班的孩子多得是,接送孩子上特长班已成了家长们下班后、双休日里一项主要任务,有的家庭甚至为了孩子上特长班“全家总动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拿着点心、背着画板,领着、抱着、哄着,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塞进一个个特长班,希望孩子能在特长班里“特别”成长。孩子在里面“特长”着,家长扒着门缝儿望着、门口等着……
  [家长独白]
  孩子累,我也知道。可是,人家都上,咱也不能落后啊。一学期7门课上下来,光学费就五六千,我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虽然拿出这笔钱也挺吃力,但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希望孩子比我们强,比我们有出息啊。
  [案例]
  马晓伟最怕的就是发成绩单的日子,偏偏他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随堂测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不管考得好不好,都会挨顿批。”今年9岁、刚上三年级的他一脸忧虑地告诉记者,滴溜溜的大眼睛里突然有了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疲惫,“有一次我外语考了98分,本来以为爸爸妈妈能表扬我一下,结果就因为丢了两分,被妈妈整整‘念叨’了两个小时。”
  因为担心看动画片影响学习,晓伟的家里没有安装数字电视,没有电脑,每天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做妈妈额外布置的卷子。
  压力来自爸爸妈妈不计成本的付出和心气颇高的期待值。晓伟自己的家在河北区,因为他的妈妈听同事说小学时期打基础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要,就想方设法把晓伟转到了河西区一家重点小学,一家三口在河西区的学校周围租了一套20平方米的小屋,平时上学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只有周末才回自己家里住。因为租房,家里凭空多了3000多元的月开销,由于是上完一年级转学的晓伟并不适应,为了让他追上进度,又给他报了好几门的辅导班,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家长独白]
  孩子学得累,做妈妈的哪能不心疼,可身边同事好几个都给孩子转了学,不是给孩子找家教,就是让孩子上提高班,听他们念叨多了,我也开始着急了,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你不加码,一时“放了羊”,还不被甩得越来越远?现在不付出辛苦,以后后悔就晚了。
  一出生就上“赛场”,
  快乐童年被过早扼杀
  以前是“高考改变人的命运”,现在对命运的焦虑已经蔓延到幼儿园,甚至孩子还没生出来,家长就开始盘算孩子的户口和学籍问题。不知从何时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长的座右铭,催生了择校热、早教热、兴趣班热。而我们为孩子未来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感受?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9岁的小劲上一年级时,学习跟不上,“人活着太累了,死了是不是就不累了”的发问让他父母惊出一身冷汗。在北京某小学担任班主任的王老师,也对孩子们沉重的学习生活感到心疼。她说,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一遇到难题,就开始哇哇哭;有的脾气急躁,考试题不会,居然吃卷子;有的受到批评时,竟动手打老师……小学本该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兴趣的阶段,现在却成了比拼知识的赛场,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已被过早地扼杀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到的一个案例尤其令人心惊。他说,有个13岁的宁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留下的遗书让父母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这10万元正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   择校热越来越疯狂的当下,学生、家长都饱受煎熬。“我感觉自己像只轮子上的老鼠,”北京的刘先生提前2年开始学习各种择校“攻略”,他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而轻松的童年,但让孩子上“名校”的欲望又让他欲罢不能,矛盾万分。“好学校师资强,硬件好,学习氛围好,将来的人脉和圈子都有优势,一般学校肯定比不上。”
  在著名教育作家尹建莉看来,孩子们从幼儿园阶段就进入了“赛场”,与家长的心态不无关系,家长将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现在孩子的父母多是“70后”、“80后”,这两代人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并生存着。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强烈的成功动机。于是,“领着孩子去打拼”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普遍心态。
  “在学校,老师的职称、待遇等都与学生成绩、升学率挂钩。再加上重点学校划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市场经济和行政力量结合,催生出了择校费、学区房等教育畸形产物。”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现在的过度早教、择校热等教育焦虑,其实仍是应试教育压力低龄化的传递,且由学校向家庭挤压。以前是上学难、考大学难,现在有书读、有大学上不成问题,但竞争却整体迈上了一个台阶——一切向名校看齐。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部分好单位普遍存在的名校要求,也“倒逼”着家长争相让孩子上名校。
  当然,家长和孩子们需要直接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今的教材和考题比以前更难更偏。王老师说,现在数学语文拿“双百”的学生明显减少。拿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在1个月里学完拼音。一年级下半学期,要求能写250个字,认550个字,其中包括像“骄傲”、“赢”等笔画复杂的字。她说:“光靠学校上课肯定不管饱,必须课外上辅导班。”
  周立波曾经这样比较国内外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是“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国外的教育则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二者孰优孰劣暂不去评价,且从一个人的生理状况来看。小学,也算上幼儿园时期,孩子尚未发育完全,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形成。这种时期的教育,无非是填鸭式教育的灌输。于是,孩子们最为丰富的想象力就这么被无视,被摧残了。早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很重要吗?这时期打下的所谓的“基础”,不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应试教育的基础,不要也罢。反观大学时期,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大学本应是自由发展的平台,但在经历了十八年艰苦奋斗后,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在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追逐童年失却的童真去了。不是现在的大学生长不大,只是他们被逼在应该玩耍的时期埋头苦读,所以如今只能抓住踏上社会前最后一点自由时光,去弥补童年。
  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收入3成
  2011年5~6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对北京、哈尔滨、石家庄、银川、成都、西安、南京、广州8个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进行调查,以了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真实状况。
  “在网络、媒体上,近年来把教育同医疗、住房共同列为百姓生活的三座大山,我们希望用数字描绘城市家庭教育消费的真实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说。在对上述8个城市4960个家庭进行调查后,课题组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家庭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家庭总支出的增长幅度。
  资料显示,1985年,家庭教育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1%,到1996年,此比例上升为5.2%;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1.4%,而同阶段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4.4%。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按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城市家庭平均每年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费用,占家庭经济总支出的35.1%。
  从整体教育支出水平来看,当前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费用为8754.4元。在调查的家庭中,有36.6%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在9000元以上,甚至有2.8%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超过3万元。
  “我国家庭价值观的第一需求是子女成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家庭的一种信念,因此当家庭认为一种行为与自己的信念相匹配时,这种付出的负担感将会降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说,有时候媒体与学者对家庭教育负担感评价过高,是因为他们站的立场与家长不同。而且从回报的切实感受来看,如果一种行为的回报率较高,支付者也会感受到负担感降低。本次调研显示,多数家庭对家庭教育消费的满意度较高,当买家认为“物有所值”时,负担感也就没有人们以为的那样高了。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逼疯孩子
  “今年开春以来,我接到四例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想死的学生,两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语气沉重地告诉记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长,这些孩子的家庭通常亲子矛盾很突出。”她表示,在这些孩子的口中,家长的形象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唠叨”、“挑剔”、“打骂”等等,“很多孩子有明显的考试焦虑症,有些孩子出现幻觉,抑郁自闭,有自杀倾向;有的出现心理倒退症状,二十出头还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还有严重的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
  据了解,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所说的很多话令人听起来非常痛心,“有次举办亲子心理沙龙,专家坐在一群孩子中间,问他们有什么烦心事。‘我的压力好大啊!’一个8岁的孩子脱口而出。 ‘我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之口。 ‘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接着说。‘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吗?’说这话的高三男孩已经出现典型考前焦虑症。”
  “听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平时父母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孩子的焦虑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家长灌输‘传染’的。想想当今的孩子,不到1岁开始识字,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这是绝大部分当今孩童正在经历的生活轨迹。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一生就完蛋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当孩子稍微有些能力,更是拼命地给孩子填充,最后孩子承受不了,崩溃了。”韩美龄向记者分析。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主要为多动症、网络成瘾等等,而大学生中16%至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同时,焦虑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教育焦虑”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媒体早有各种报道。江苏淮安有个初三男生,有一天就是赖着不起床,他老爸怎么强制也不行,情急之下就拨打了110电话报警,请民警前来帮忙。民警出警了,孩子的母亲也从单位赶来了,一直闹腾到上午10点多,孩子才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学校……孩子、家长、社会,都一块儿跌入这极其苦痛的“教育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从何而来?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表示,这种状态起源于一种“群体性恐慌”,“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简单地一言以蔽之,这都是“应试教育”给害的。北京的“小升初”、各地的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都是学生家长的“焦虑源”。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只是不同身份地位的家长、不同智力水平的孩子,其焦虑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相比于中上层怕子女“往下掉”,最焦虑的还是身处最底层、盼着孩子将来有出息的家长们。在农村或来自农村的社会底层人群,要想向上流动,考学几乎就是唯一路径。但他们几乎就是“奋斗20年才能与城里孩子一起在咖啡店喝咖啡”。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厉以宁对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过一番深刻的剖析:由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从而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由于农村的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因此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对他们实际上是关闭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下的不良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
  教育不仅是起跑线位置不同,前进的“跑道”其实也很不一样。短期的教育焦虑,长时间的教育焦虑;孩子的教育焦虑,家长的教育焦虑;家庭的教育焦虑,社会的教育焦虑……各种焦虑纷繁交织,构成了一幅中国教育的现实图景。这些问题的解决,唯一出路也在改革——教育体制的真改革。
  专家观点:父母该和孩子一同成长
  英国注册心理咨询师、学大教育非智力因素课程项目总监、心理咨询总督导李未末说,在心理咨询间里,常常看见充满恐惧的小学生和急得焦头烂额的爸爸妈妈,还有背后抱着殷切希望的奶奶爷爷,这让我们既心疼又心酸。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起来有很多。
  首先,社会竞争与压力使得基础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快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数学水平和扎实的英文基础,都是孩子未来上好初中、好高中甚至好大学的重要筹码。家长们自然不会错过小学这个“黄金期”。其次,孩子是家庭瞩目的焦点。目前的小学生家长多为70后,有的甚至是80后,一家6个大人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家庭成员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作为“中心”的孩子,事实上压力很大;再次,家长间的攀比心理。很多家长跟我说:“不能不在意啊!在单位里,就我们家孩子成绩差,人家孩子都是99分、100分,我都不好意思上班了!”在工作场合,有孩子的家长几乎不比别的,就比孩子,谁的孩子成绩好,谁的孩子获奖了,都会是炫耀的资本;再有,孩子在校面临的压力与伤害。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我是觉得一次没考好没关系,可是学校老师可不乐意,天天找我谈话,请我去学校,我也挺没面子的,那我只能要求孩子。”有的孩子告诉我:在学校里,成绩不好的话老师会批评,有时候还会被罚抄写或者罚站。很多小伙伴会因为我这次成绩不好,就不喜欢跟我玩儿了。对于低龄组的孩子,学校里面因为成绩而引发的一些对孩子个性上的打击和伤害,也给家长带来很大压力,也是家长急于想办法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方法单一。多数家长都是没有育儿经验的,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考核直接上岗”,但家庭教育实际是门艺术,大部分家长只从自己父辈承袭了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但是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孩子,有的家长很忙,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感觉自己很耐心,实则“简单粗暴”。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们提供给家长的解决方法一般有四点:
  一是调整教育重心。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应着重培养孩子全面均衡的发育、自信心、学习兴趣、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制力、注意力以及与父母的交流模式建立。特别是大脑发育,小学是大脑蓬勃发育的阶段,除了语数外,音乐、体育、美术、常识、语言表达等,也都是刺激智力水平提高的必要途径。此外,自信心的建立也是格外需要强调的:家长不经意出口的“你怎么这么笨”,常常是摧毁孩子自信的致命一击,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
  二是纠正自我的不良动机。请家长常常反思一下几个问题:自己是否有为了面子、为了虚荣心而迫使孩子达到某些标准?自己是否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自己是否希望控制孩子的全部以满足自己的控制感,进而获得安全感?
  三是调节焦虑情绪。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带给孩子很不安的感觉,也影响孩子情绪板块的发展。因此,家长首先要让自己放轻松。陪伴孩子成长本身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也学会接纳他或她长成超乎你预料的样式。
  四是学习如何做父母。多参与一些亲子课程及家长教育沙龙活动,多读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多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你觉得有需要,也非常建议你参加一些心灵成长类的课程或是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综合自《生命时报 》《天津日报》《都市快报》等)
其他文献
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提得太多,已经算不得新闻。俗话说“病从口入”,可经历过“毒龙虾”、皮革奶、硫磺姜、瘦肉精等侵害的国人,每天依然需要面对各种窘境,为此我们已经有了麻木的感觉,而在这份麻木的背后,更多是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助——难不成我们就不能吃一点像样一点的东西吗?非得时不时来一口毒药,做一做抗药实验的小白鼠?  不幸的是,我们依然在顽强而又可怜地承受着。日前据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黄芪、党参、
期刊
简 单  在北京生活的黄渤,起初是选择打的士去公司,每天要支付一百余元的车费。当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每天因为打车在路上要消耗更多的时间。乘地铁需要20分钟,打车至少要一个小时。堵在路上的滋味让人难受,也浪费时间。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简单快捷的出行方式呢?  如此一想,黄渤就成了地铁一族,不管别人说什么,只管每天去乘地铁。  不久前,鲁豫在节目中问到黄渤这个问题。  黄渤的回答很简单:“
期刊
姓名:叶伍英;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时间:1913年6月27日(农历五月初十);  居住地点: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江洲镇六号村六组1号;  家庭状况:现有一子一女;  健康状况:胃口好,一顿可以吃20个饺子;记性好,家人生日都记得;思维清晰,能听音辨人。  “衣服自己洗,一顿可以吃20个饺子,有时可以吃3小碗米饭。”听到这种描述,你绝对不会把它和一位百岁老人联系在一起。2012年6月
期刊
网传电吹风吹穴位可治感冒不可取  2012年7月4日《长春晚报》报道,近日,在新浪微博上,一条电吹风可治小儿感冒的消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与讨论。晒出这个治疗感冒方法的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她称:用电吹风的热风在宝宝背部大椎穴和肺俞穴吹10分钟,立竿见影治疗打喷嚏、流清鼻涕、轻微咳嗽等各种感冒初起症状,将感冒扼杀在摇篮里!自己已经验证过了,很好使。  这一消息发布后便在微博上传开了,一些网友表示曾经试
期刊
吃鱼比吃鱼油好  鱼油在美国盛行,一是鱼油胶囊便宜;二是对鱼污染的担心,鱼油中相对比较少。  对中国人来说,吃鱼可能不算很麻烦,也不比吃鱼油更贵。不管是从心血管健康还是孕产妇营养方面考虑,吃鱼都是比吃鱼油更好的选择。  根据目前的研究分析,鱼的种类不是那么关键。一般而言,“肥”的鱼所含的鱼油多一些,比如沙丁鱼、鲤鱼、鲶鱼、比目鱼、青鱼、鳟鱼、金枪鱼、三文鱼等。来源可靠的鱼、生长时间短的鱼,被污染的
期刊
一般情况下,像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这样的疾病,只有成人才会得,但是如今很多儿童却也发现患上这些疾病,这让家长们都感到很惊讶,是什么原因让成人病在儿童的身体中蔓延呢?  高血压 过去,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认为高血压多只纠缠老年人,而现在,可怕的高血压竟然在孩子、特别是小胖墩中找到了它的“发展对象”。活动量少,膳食不平衡,尤其是能量摄入超标,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合适,蔬菜水果吃得太少是诱发高血
期刊
眼睛也有左撇子和右撇子  人有两只手,两条腿,两个眼睛,两个大脑半球……不过也就是从表面上起来人是对称的,其实不然。我们都有一个主导手,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也有一些左撇子;我们都有一个主导眼;而且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左脑主要负责抽象概念思维,右脑主要负责语言、画面感知等等。  我们回到眼睛的讨论上来,大约2/3的人右眼为主导眼,剩下的以左眼为主导,有一些特殊的测试可以用来检测出你到底是
期刊
要说女人生孩子最讨厌的是什么,妊娠纹恐怕是头一个。歪歪扭扭或紫或红的纹路,就像蚯蚓一样爬在腹部腰间,那个难看劲就别提了。为此,孕妇们可没少做防范,又是抹橄榄油,又是擦修复霜,肚皮有事没事都揉一揉,还专拣美白的蔬菜水果吃。即使如此,还是不一定能挡住妊娠纹的“脚步”。那么,当纹路形成,是否有办法让它消除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刘祥厦博士表示,妊娠纹其实就是皮肤的弹力纤维变性、断裂从而形成
期刊
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目标:会议要求2012年,全国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将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的称谓,对老百姓而言,似乎有些陌生。然而全科医生并不是新出现的一类医师,我国不少医学高校近年来都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已经有了2~3批。四、五年前,北京、上海等地就在社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有力量的男性被认为是性感的,那些经常锻炼的男性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也十分吸引异性。这也是很多女性都喜欢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男性的原因。这种自信的感觉对坚持健身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它会使男人斗志昂扬,有成就感。女为悦己者容,男人又何尝不是呢?但让男人健美伟岸的锻炼塑身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在一般情况下,初次参加健身训练的人都会感到非常兴奋,特别是当锻炼出效果的时候。这在很大程度上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