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发展,让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电梯时代”:上班、下班、回家……电梯几乎成了我们的“必经之路”。然而,从2011年的北京奥的斯“电梯门”事件,到重庆的“火箭”电梯事故,再到最近北京西单新一代商城电梯夹死男童事故,有关电梯的坏消息从未断过。
就在电梯安全再次牵动国民神经之时,许作名所领导的永大电梯在2011年底推出了“抱闸力侦测”和“溜梯自救”两项安全技术专利,此举宣布中国电梯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问题,极大地提高中国电梯乃至世界电梯运行安全水平。
10多年前,台湾人许作名来到大陆开电梯厂,当时的永大电梯是和日本日立合资的。随后,他率领永大电梯走过与日立分离、自主创新的艰难时期,探索出向产业链两端纵深发展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专注技术创新与优质服务,最终使永大电梯成为电梯行业十强企业,位列中国大陆地区电梯行业前五大生产商。
许作名深信21世纪创造价值的最佳途径就是“人文关怀 科技创新”,他给永大立下的座右铭是“永远为您多想一些”。听他讲述电梯经,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势。
记者: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加强与银根紧缩,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陷入低迷期,对电梯行业景气度造成多大的冲击?
许作名:应该说,电梯市场在某种程度是看房地产市场脸色的,电梯的主要销售对象包括住宅类地产、商业地产与体育场、地铁等大型基建项目,但最主要的销售市场还是集中在房地产项目。现在我们的确看到个别房地产项目的开盘价格已较以前下跌,住房成交量一直是低位徘徊,开发商的项目开发进度开始往后拖了,按理说电梯行业景气度应该会跟随下跌。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发现去年以来政府大力推出的保障房与安居房工程,同样大量激发住宅类项目对电梯的需求,比如今年可能有1000万套保障房住宅需要开工,这个增量是完全可以弥补商业类住宅项目开工进度放缓带来的电梯需求下滑量。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大陆电梯行业的成长速度仍在8%以上,如果今年中国大陆电梯整体销量新增量在37万到38万台,明年销量新增量就应该在40万到41万台,其中30-40%的销量将主要销往中国大陆保障房工程。
记者:我们也发现,永大电梯似乎总喜欢在市场处于低迷期加快产能扩张,最近听说永大电梯可能会选择在成都新建生产基地,进展如何?
许作名:永大电梯的确有这样的经营习惯。我们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时期选择了产能扩张。当时我们准备在天津新建生产基地,有同事问我这是不是冒险,我想都没想就决定要投建生产,因为我当时知道,次贷危机可能会对中国出口业有损伤,但中国大陆基建类投资项目与房地产项目未必会受到冲击,而且中国政府一再表态要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后来我们看到了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也看到很多地方都加大基建项目的投入建设,可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机。2011年我们销售额在28亿元,2012年我们的目标是再增长20%接近33亿,尤其是市场占有率,要从现在的约6%有所提高。
再回到成都建厂方面,我们的确在和当地部门有过很好的沟通,他们也给出很多支持政策与措施。但我们经营团队现在还处于建厂调研的最后讨论阶段,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一个准确判断,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保障房工程的市场容量,未来数年由哪些需求来支撑我们产能扩张的销路等,但相信我们很快会有不错的讨论结果。因为我们已经准备购买土地,现在讨论何时建厂,得按照我们公司的长期经营战略与电梯市场景气度。
记者:去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公司遇到最多的困难,除了银根紧缩造成贷款难融资难,还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与出口环境恶化,这些不利因素对永大电梯造成多大的经营冲击?
许作名:对永大电梯而言,最大的困难倒不是企业贷款难或融资难。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们的冲击相当大。但我们觉得,我们现在最需要提高的,是加大科研力度并提高生产环节的效率,以缓减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额外经营成本。
在电梯行业,现在最紧缺的是电梯安装工与保养工,一个优秀的安装工如果工作勤奋,每月赚到8000至10000元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我们除了开设安装工、保养工培训基地之外,也会给他们很丰厚的薪水待遇留住他们。但我是企业家,必须想办法压低经营成本,所以我们去年花了很多精力去改善业务流程,如此就能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
记者:谈到企业的科研投入,我们记得在2006年永大和日立的合作协议终止后,日立公司退出了永大电梯股份并大幅度减少对你们的科研技术支持,那时永大电梯是如何挺过来的?
许作名:2004年永大面临一次重大转折,到2003年底永大与日立的合作协议已满8年,如果继续打“永大日立”的牌子,日立方面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即要控股上海永大,但我们董事会讨论了很久,决定不卖!这样的话,日立方面可能不再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品牌方面的协助。
我记得当时有个很有趣的细节,那时我去台湾公司董事会开会讨论永大电梯今后发展方向,提出我们要自己建一个科研公司搞电梯技术研发创新,当时内部对此有不同意见,有同事觉得在大陆卖电梯,能卖掉就行了,搞电梯动能或安全方面研发投入很费时间与精力,还不如从其他厂家买来技术或产品使用。而我后来也去请教我在美国的专攻马达等机械设备的好朋友,就问了一句,做电梯动能等方面的研发真的那么难吗?我朋友回复了一句:这是很基础、很普通的技术,不是什么高科技,看上去很不起眼,但缺它不可!
自主技术研发的前两年,我们的日子真的不好过,但两年后,吉亿电机产品已迅速成熟并实现盈利,并带动永大电梯销量大幅增长,2011年我们销售额应该能做到28亿元左右。
记者:但摆脱日立而自主创新,永大电梯可能在行业竞争方面会遇到某种尴尬,因为当前中国大陆电梯行业前八名里,除了永大,其他基本都是有外资大集团背景,如三菱、奥的斯、日立、通力等,永大电梯又如何与这些国际行业巨头竞争呢?
许作名:的确,这些企业都很强大,而且他们善于集团化作战,比如他们可以动用整个集团的科研力量或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去完成一项电梯新技术的研发或某种电梯营销业态的变革,所以他们的优势很明显,尤其在某些国际大型运动会,如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场馆的电梯安装与周边整体项目的电梯招标时,这种优势会更加凸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我们决策能力与执行能力,要比大公司的复杂审批流程更快,另一方面我们也把经营重点放在二、三线城市项目,那里可能他们深入情况不够,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重点。但从长远而言,我们得把我们在电梯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要争取尽快做到年收入40亿到50亿元,这样我们会有更多投入放在电梯研发层面,能培养我们自主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我们知道,在培养核心技术竞争力方面,永大电梯已有所突破。这回永大电梯将有两项重要的电梯安全技术出台,您会把这两项技术拿出来和同行分享吗?
许作名:当然,我们很乐意,因为这是对中国大陆电梯安全保障有很大的好处,能促进中国大陆电梯行业更快更安全地发展。不过,我们也是企业,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考量自身一定的商业利益。我们会很乐意和同行分享我们的专利,只要我们能收获合理的专利使用费就行。但我更想说的,是近年中国大陆电梯各类故障不少,我们整个行业都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尤其在电梯安全方面,要给公众一个对电梯安全的信心。
许作名,上海永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吉亿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永大电梯投资设立的子公司)总经理;永大机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上市公司)董事。
就在电梯安全再次牵动国民神经之时,许作名所领导的永大电梯在2011年底推出了“抱闸力侦测”和“溜梯自救”两项安全技术专利,此举宣布中国电梯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问题,极大地提高中国电梯乃至世界电梯运行安全水平。
10多年前,台湾人许作名来到大陆开电梯厂,当时的永大电梯是和日本日立合资的。随后,他率领永大电梯走过与日立分离、自主创新的艰难时期,探索出向产业链两端纵深发展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专注技术创新与优质服务,最终使永大电梯成为电梯行业十强企业,位列中国大陆地区电梯行业前五大生产商。
许作名深信21世纪创造价值的最佳途径就是“人文关怀 科技创新”,他给永大立下的座右铭是“永远为您多想一些”。听他讲述电梯经,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势。
记者: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加强与银根紧缩,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陷入低迷期,对电梯行业景气度造成多大的冲击?
许作名:应该说,电梯市场在某种程度是看房地产市场脸色的,电梯的主要销售对象包括住宅类地产、商业地产与体育场、地铁等大型基建项目,但最主要的销售市场还是集中在房地产项目。现在我们的确看到个别房地产项目的开盘价格已较以前下跌,住房成交量一直是低位徘徊,开发商的项目开发进度开始往后拖了,按理说电梯行业景气度应该会跟随下跌。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发现去年以来政府大力推出的保障房与安居房工程,同样大量激发住宅类项目对电梯的需求,比如今年可能有1000万套保障房住宅需要开工,这个增量是完全可以弥补商业类住宅项目开工进度放缓带来的电梯需求下滑量。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大陆电梯行业的成长速度仍在8%以上,如果今年中国大陆电梯整体销量新增量在37万到38万台,明年销量新增量就应该在40万到41万台,其中30-40%的销量将主要销往中国大陆保障房工程。
记者:我们也发现,永大电梯似乎总喜欢在市场处于低迷期加快产能扩张,最近听说永大电梯可能会选择在成都新建生产基地,进展如何?
许作名:永大电梯的确有这样的经营习惯。我们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时期选择了产能扩张。当时我们准备在天津新建生产基地,有同事问我这是不是冒险,我想都没想就决定要投建生产,因为我当时知道,次贷危机可能会对中国出口业有损伤,但中国大陆基建类投资项目与房地产项目未必会受到冲击,而且中国政府一再表态要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后来我们看到了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也看到很多地方都加大基建项目的投入建设,可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机。2011年我们销售额在28亿元,2012年我们的目标是再增长20%接近33亿,尤其是市场占有率,要从现在的约6%有所提高。
再回到成都建厂方面,我们的确在和当地部门有过很好的沟通,他们也给出很多支持政策与措施。但我们经营团队现在还处于建厂调研的最后讨论阶段,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一个准确判断,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保障房工程的市场容量,未来数年由哪些需求来支撑我们产能扩张的销路等,但相信我们很快会有不错的讨论结果。因为我们已经准备购买土地,现在讨论何时建厂,得按照我们公司的长期经营战略与电梯市场景气度。
记者:去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公司遇到最多的困难,除了银根紧缩造成贷款难融资难,还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与出口环境恶化,这些不利因素对永大电梯造成多大的经营冲击?
许作名:对永大电梯而言,最大的困难倒不是企业贷款难或融资难。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们的冲击相当大。但我们觉得,我们现在最需要提高的,是加大科研力度并提高生产环节的效率,以缓减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额外经营成本。
在电梯行业,现在最紧缺的是电梯安装工与保养工,一个优秀的安装工如果工作勤奋,每月赚到8000至10000元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我们除了开设安装工、保养工培训基地之外,也会给他们很丰厚的薪水待遇留住他们。但我是企业家,必须想办法压低经营成本,所以我们去年花了很多精力去改善业务流程,如此就能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
记者:谈到企业的科研投入,我们记得在2006年永大和日立的合作协议终止后,日立公司退出了永大电梯股份并大幅度减少对你们的科研技术支持,那时永大电梯是如何挺过来的?
许作名:2004年永大面临一次重大转折,到2003年底永大与日立的合作协议已满8年,如果继续打“永大日立”的牌子,日立方面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即要控股上海永大,但我们董事会讨论了很久,决定不卖!这样的话,日立方面可能不再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品牌方面的协助。
我记得当时有个很有趣的细节,那时我去台湾公司董事会开会讨论永大电梯今后发展方向,提出我们要自己建一个科研公司搞电梯技术研发创新,当时内部对此有不同意见,有同事觉得在大陆卖电梯,能卖掉就行了,搞电梯动能或安全方面研发投入很费时间与精力,还不如从其他厂家买来技术或产品使用。而我后来也去请教我在美国的专攻马达等机械设备的好朋友,就问了一句,做电梯动能等方面的研发真的那么难吗?我朋友回复了一句:这是很基础、很普通的技术,不是什么高科技,看上去很不起眼,但缺它不可!
自主技术研发的前两年,我们的日子真的不好过,但两年后,吉亿电机产品已迅速成熟并实现盈利,并带动永大电梯销量大幅增长,2011年我们销售额应该能做到28亿元左右。
记者:但摆脱日立而自主创新,永大电梯可能在行业竞争方面会遇到某种尴尬,因为当前中国大陆电梯行业前八名里,除了永大,其他基本都是有外资大集团背景,如三菱、奥的斯、日立、通力等,永大电梯又如何与这些国际行业巨头竞争呢?
许作名:的确,这些企业都很强大,而且他们善于集团化作战,比如他们可以动用整个集团的科研力量或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去完成一项电梯新技术的研发或某种电梯营销业态的变革,所以他们的优势很明显,尤其在某些国际大型运动会,如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场馆的电梯安装与周边整体项目的电梯招标时,这种优势会更加凸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我们决策能力与执行能力,要比大公司的复杂审批流程更快,另一方面我们也把经营重点放在二、三线城市项目,那里可能他们深入情况不够,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重点。但从长远而言,我们得把我们在电梯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要争取尽快做到年收入40亿到50亿元,这样我们会有更多投入放在电梯研发层面,能培养我们自主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我们知道,在培养核心技术竞争力方面,永大电梯已有所突破。这回永大电梯将有两项重要的电梯安全技术出台,您会把这两项技术拿出来和同行分享吗?
许作名:当然,我们很乐意,因为这是对中国大陆电梯安全保障有很大的好处,能促进中国大陆电梯行业更快更安全地发展。不过,我们也是企业,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考量自身一定的商业利益。我们会很乐意和同行分享我们的专利,只要我们能收获合理的专利使用费就行。但我更想说的,是近年中国大陆电梯各类故障不少,我们整个行业都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尤其在电梯安全方面,要给公众一个对电梯安全的信心。
许作名,上海永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吉亿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永大电梯投资设立的子公司)总经理;永大机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上市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