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职能包含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怎样使文化传承目标的外化形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境界,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入手,介绍了高校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试图探讨大学生榜样在校园文化育人的引领机制和内核。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引领;探究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文化、孕育发展新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前进方向。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引领社会前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榜样是大学生群体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因此,发挥学生榜样的力量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实践主体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里经过长期人才培养与文化实践所培育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氛围的综合性表现,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主体以校园为环境背景,围绕教学科研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显现与整合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被认定为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这一系统内又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及校训和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机构、组织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特色建筑、师生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美化绿化等。
校园文化涵盖极为广泛,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的主体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高校校园文化群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和社会的结合,在文化传承中,往往会对前一时代文化的继承、批判和超越,且广大师生以文化实践主体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又对作为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既然校园文化实践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其中的佼佼者和领头人—大学生榜样在校园文化建和和校园文化育人中同样能否起到示范作用便值得探究。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与特殊性、教育性与实践性、创造性与辐射性、非强制性与持久性等特征,这又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具有的凝聚、导向、娱乐、育人等功能中,其核心便是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一)有利于增强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当代高校学生往往缺乏对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深刻了解,加上人格心理、价值观的不定型,逆反心理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主课堂的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程度不同地受到削弱。主课堂的教学和灌输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举行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校园征文、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演讲比赛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消除逆反心理和思想障碍,正确的思想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比较理想。
(二)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拓展知识结构
当前,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结构等因人而异。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能力、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完整,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校由于专业和学科因素的限制、学校重心向科学研究的偏重,往往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知识传授方面显得欠缺。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弘扬时代旋律的健康校园文化,营造符合大学生需求和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将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失,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素质养成氛围。因此,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充实自我、实践志趣、丰富知识结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广阔天空。
(三)有利于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
紧张严格的高校生活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心理适应能力,而心理调适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仅靠主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中介,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心理调适、能力锻炼与素质提高方面得到较好的兼顾。高校生活既是学生强化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的“准社会化”时期,这就需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使理想更切合实际、个人更贴近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四)有利于健康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形成
校園文化是高校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深层反映,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在高校与社会联系和交往的环节中,校园文化活动这块空间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起着“缓冲”与“置换”的作用,有效避免剧烈角色转换和开放式教育对社会的冲击与震荡。它能使学生体会到融入社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进学生之间的接触与了解,加强感情交流与认同意识。学生不但能够理解他人,而且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自觉弥补素质缺陷;了解社会,学会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大学生榜样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引领机理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攻坚时期,各种思想交织,市场经济的繁荣引发了文化观念的多元发展,而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思想状况呈现多样性,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实践证明,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效仿榜样典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称为进步而有效的主体实践行为,研究大学生榜样在文化育人功能中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提高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因此,加强大学生先进典型群体宣传,用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弘扬校园文化实践中的先进大学生典型的价值导向、行为暗示、情感激励的榜样力量,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亲和力赋予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的生命
大学生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大学生榜样能够立足于学生文化实践情境和体验并借助,在广大学生与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大学生榜样往往具有亲和力,即可以在其他学生心目中产生亲近感,塑造富有亲和力的榜样是以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基础的。在发挥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作用中,要采取开放互动、民主平等的方式,从实际、从生活、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出发。榜样作用的发挥需要载体和平台,因此要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当代青年学生的发展要求,规划设计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善于发掘学生活动和表现中的积极因素,塑造出成功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以烘托和带动校园精神,进而使校园文化不断展现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昂扬向上的青春风貌。同时,也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开展适合学生需求、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创新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力求大学生榜样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以榜样示范带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如在“红五月”,举办一些五四系列纪念活动,评选青年先进典型,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会活动,以“先进英模”教育激发爱国、爱校、爱学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感召力赋予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的灵性
感召力是某种天赋的才华的外在显现和吸引。诚然,大学生榜样也需要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和吸引力。大学生榜样的感召力体现在使其他学生赞同或跟随榜样的态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
活动的机体中欢跃奔腾的时候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个体道德与文化意识建构中的核心因素。因此,广大大学生对大学生榜样在文化引领中的认同和模仿,直接体现着校园文化育人的效力。
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榜样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起带头作用以外,要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宿舍文化、校园环境、媒体社区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担当文化传播者,并打好发挥引领作用的情感牌。因此,对于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榜样应当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不断创新,让参与活动的师生将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聪明才智注入到这些活动中,同时也从这些活动中受到锻炼、熏陶和教育。
(三)示范力赋予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的力量
榜样的示范力源于对情感和认知传递过程中深刻体验的自我相仿的转化,那是一种很细腻的情感促动和共振。从情感共振到身体力行是受教育者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是大学生榜样示范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来说,大学生榜样的作用不在于模仿和矫正,而在于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大学生榜样力量的强大示范力不仅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更在于培育一个先进的群体,形成一个文化场,以典型带动群体,以群体带动场域,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繁荣,那么文化育人功能也就同时发挥出来了。
基于此,大学生榜样示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示范力的作用。发挥其示范效应,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要做到文化育人与典型培育共同推进,要加强宣传,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壮大宣传的积极影响。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新手段,要建设好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和微媒体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特别重视校园网论坛、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当代学生经常使用的媒介,加大微媒体的宣传力度,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扩大先进典型群体的影响力!
总之,不断激发、弘扬大学生榜样力量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的示范、引领、带头作用,依托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人、健康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熏陶,不断探索与挖掘校园文化的巨大潜能,不失为一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山,秦彧.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2003(08).
[2] 閆海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6(05).
[3] 王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分析和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8(04).
[4] 张建国.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J].当代青年研究,2010(05).
[5] 章娇娜.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呈现——以仰恩大学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6] 杜玉波.以先进典型培育为抓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1-07-05.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引领;探究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文化、孕育发展新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前进方向。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引领社会前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服务。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榜样是大学生群体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因此,发挥学生榜样的力量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实践主体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里经过长期人才培养与文化实践所培育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氛围的综合性表现,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主体以校园为环境背景,围绕教学科研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显现与整合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被认定为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这一系统内又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及校训和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机构、组织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特色建筑、师生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美化绿化等。
校园文化涵盖极为广泛,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的主体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高校校园文化群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和社会的结合,在文化传承中,往往会对前一时代文化的继承、批判和超越,且广大师生以文化实践主体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又对作为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作用。既然校园文化实践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其中的佼佼者和领头人—大学生榜样在校园文化建和和校园文化育人中同样能否起到示范作用便值得探究。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与特殊性、教育性与实践性、创造性与辐射性、非强制性与持久性等特征,这又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具有的凝聚、导向、娱乐、育人等功能中,其核心便是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一)有利于增强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当代高校学生往往缺乏对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深刻了解,加上人格心理、价值观的不定型,逆反心理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主课堂的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程度不同地受到削弱。主课堂的教学和灌输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举行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校园征文、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演讲比赛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消除逆反心理和思想障碍,正确的思想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比较理想。
(二)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拓展知识结构
当前,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结构等因人而异。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能力、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完整,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校由于专业和学科因素的限制、学校重心向科学研究的偏重,往往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知识传授方面显得欠缺。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弘扬时代旋律的健康校园文化,营造符合大学生需求和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将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失,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素质养成氛围。因此,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充实自我、实践志趣、丰富知识结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广阔天空。
(三)有利于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
紧张严格的高校生活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心理适应能力,而心理调适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仅靠主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中介,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心理调适、能力锻炼与素质提高方面得到较好的兼顾。高校生活既是学生强化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的“准社会化”时期,这就需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使理想更切合实际、个人更贴近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四)有利于健康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形成
校園文化是高校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深层反映,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在高校与社会联系和交往的环节中,校园文化活动这块空间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起着“缓冲”与“置换”的作用,有效避免剧烈角色转换和开放式教育对社会的冲击与震荡。它能使学生体会到融入社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进学生之间的接触与了解,加强感情交流与认同意识。学生不但能够理解他人,而且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自觉弥补素质缺陷;了解社会,学会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大学生榜样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引领机理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攻坚时期,各种思想交织,市场经济的繁荣引发了文化观念的多元发展,而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思想状况呈现多样性,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实践证明,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效仿榜样典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称为进步而有效的主体实践行为,研究大学生榜样在文化育人功能中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提高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因此,加强大学生先进典型群体宣传,用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弘扬校园文化实践中的先进大学生典型的价值导向、行为暗示、情感激励的榜样力量,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亲和力赋予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的生命
大学生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大学生榜样能够立足于学生文化实践情境和体验并借助,在广大学生与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大学生榜样往往具有亲和力,即可以在其他学生心目中产生亲近感,塑造富有亲和力的榜样是以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基础的。在发挥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作用中,要采取开放互动、民主平等的方式,从实际、从生活、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出发。榜样作用的发挥需要载体和平台,因此要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当代青年学生的发展要求,规划设计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善于发掘学生活动和表现中的积极因素,塑造出成功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以烘托和带动校园精神,进而使校园文化不断展现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昂扬向上的青春风貌。同时,也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开展适合学生需求、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创新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力求大学生榜样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以榜样示范带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如在“红五月”,举办一些五四系列纪念活动,评选青年先进典型,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会活动,以“先进英模”教育激发爱国、爱校、爱学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感召力赋予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的灵性
感召力是某种天赋的才华的外在显现和吸引。诚然,大学生榜样也需要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和吸引力。大学生榜样的感召力体现在使其他学生赞同或跟随榜样的态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
活动的机体中欢跃奔腾的时候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个体道德与文化意识建构中的核心因素。因此,广大大学生对大学生榜样在文化引领中的认同和模仿,直接体现着校园文化育人的效力。
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榜样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起带头作用以外,要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宿舍文化、校园环境、媒体社区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担当文化传播者,并打好发挥引领作用的情感牌。因此,对于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榜样应当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不断创新,让参与活动的师生将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聪明才智注入到这些活动中,同时也从这些活动中受到锻炼、熏陶和教育。
(三)示范力赋予大学生榜样引领文化育人的力量
榜样的示范力源于对情感和认知传递过程中深刻体验的自我相仿的转化,那是一种很细腻的情感促动和共振。从情感共振到身体力行是受教育者的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是大学生榜样示范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来说,大学生榜样的作用不在于模仿和矫正,而在于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大学生榜样力量的强大示范力不仅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更在于培育一个先进的群体,形成一个文化场,以典型带动群体,以群体带动场域,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繁荣,那么文化育人功能也就同时发挥出来了。
基于此,大学生榜样示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示范力的作用。发挥其示范效应,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要做到文化育人与典型培育共同推进,要加强宣传,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壮大宣传的积极影响。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新手段,要建设好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和微媒体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特别重视校园网论坛、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当代学生经常使用的媒介,加大微媒体的宣传力度,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扩大先进典型群体的影响力!
总之,不断激发、弘扬大学生榜样力量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的示范、引领、带头作用,依托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人、健康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熏陶,不断探索与挖掘校园文化的巨大潜能,不失为一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山,秦彧.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2003(08).
[2] 閆海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6(05).
[3] 王冰.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分析和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8(04).
[4] 张建国.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J].当代青年研究,2010(05).
[5] 章娇娜.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呈现——以仰恩大学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6] 杜玉波.以先进典型培育为抓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