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与西塘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镇,风清水秀,乌瓦白墙,水边人家。西塘也是,大同小异。但我对西塘的印象远好于乌镇。我的印象毫无疑问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对于相似的事物心情往往决定着对象,就好像晴天与阴天决定着海滨一样。一般说你不能说青岛、大连或北戴河谁更漂亮,但天气原因它们之于偶然的个人差异是极大的。而心情也像天空的云一样有时难以确定,一个偶然因素,一个小小的差异会让心情瞬间阴晴突变,所见景物也瞬息而变。那年盛夏,我从上海世博园出来,第一个地方便到了茅盾的故乡乌镇,之后到了西塘。为什么不先到西塘再到乌镇我不知道,仿佛乌镇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仿佛别无选择。
  是的,从眼花缭乱、个性张扬、千姿百变的上海世博园出来,回归古朴自然的中国古镇,徜徉于水墨般的东方水乡无疑是一种需要,而古朴的乌镇,宁静的水面,陈年木屋,小桥,廊棚,倒影,的确让人有种心灵的洗涤与洗涤之后的依怙之感。在双重的水边我长长地吐出了口气,仿佛把光怪陆离的世博园呈现出的大千世界吐个干净。我年轻时喜人为的东西,中年之后东方崇尚自然的文化基因使我回归传统中国的文化血液,骨子里的唐宋让我对江南古镇有种根性的兴奋,觉得让世界慢下来的只有中国或沉淀水乡里的中国文化,才有可能。
  但接下来的感觉却突然相当不对,以至于心情大坏,似乎刚才是一种幻觉,一种乌托邦。随着一字长蛇的人流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古镇人的生活——但是什么样的生活?被展示的被参观的日常生活,以至于我突然有一种在动物园看到人类自身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对自己怀疑起来。这种生活因为长期被参观,与游人形成敌意,每人面对游人都十分冷漠,目中无人,又不像参观动物园。
  显然为了强调古镇古老的日常生活气息,在这里生活着的人成为了一个旅游项目,被要求长年过着一种橱窗般的生活。这种生活在不宽的河两岸可清晰地看到,恍如《清明上河图》的一角,却又不是。而在小街两侧洞开的门窗内,更是可以近距离地直视小镇生活。在自然的情况下,这些门或窗应是关着的,虚掩着的,特别是当青石板街上或河上来了那么多熙熙攘攘的游人,就更应紧闭。
  日常生活无最起码的私密,人会变成什么?就是我眼前的人,是人,又非人,我看到窗内正在做饭的人都木呆呆地、机械地、无动于衷地忙着什么,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简直是一种冷漠的呆相。在鲁迅笔下我非常熟悉这种冷漠的呆相,它们是我们文化中最可怕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在今天并未消失,且变种流传,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这种冷漠呆相的影子。有时我很想冲眼前视我为无物的人大吼一声,但我知道吼也没用。顶多他们的眼睛偶或地划过你,让人浑身发凉。是的,他们非常可怜,简直不忍心看他们。同样他们又何尝愿看如过江之鲫瞪大眼睛的参观者?他们浑身印满目光,他们是旅游项目,某种“演员”,真人“秀”。他们知道他们的分分秒秒都是钱,似乎只有钱能安慰他们。但同时他们毕竟是人,一个“钱”字怎能代替经年累月表演着自己的他们?于是冷漠便成了常态,既敌视游人,也敌视自己的生活,冷漠是某种东西的平衡。
  他们多为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但都称得上老演员,功勋演员,有时他们偶然毫无理由地抬一下頭,看看无数盯着他们的目光,很茫然,很空洞,但更多是视而不见。如果木雕也会偶然抬头,正是他们,但事实上木雕也比他们强,因为木雕是有确定属性的,你和木雕之间有着人和艺术品或商品之间的契约。但你和他们有什么契约?如果萨特在这里相信会自叹弗如,比存在主义戏剧更冷漠的戏剧在这儿每天都上演着:你看你的,我干我的,淘米,洗菜,做饭,吃饭,如厕,休息,吸烟,看电视,捡一枚地上的针,看上去真的是在生活,但如果他们是生活,游人就不是。游人是,他们就不是,或者,都不是。实际上因为看到自身的镜像,参观者其实也是被参观者,其颠覆感是双重的。
  也许我不该这么认真,不就是玩玩看看吗?想那么多干什么?可想是我的职业,没办法。我在想:到底什么决定了这种观赏与被观赏的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经年累月的真实的表演?真实如果被表演还是真实吗?人们究竟想看到什么样的真实?为什么对“真实”的东西那么渴望?真得不能再真了,然而这种真与假又有什么不同?
  我没上所谓的乌篷船,许多人上了,我没有。我走得很快,如同一片叶子飘过。我这颗一刻也停不下来思想的头颅太重,重到有时必须敲一敲,有时必须饮些酒才能变轻。我知道我的头颅还不是最重的,而那些比我更重的头颅会成为古董吗?但我知道,我早晚会进入博物馆,我已到了门口。
  到了西塘,我没走太多地方,心情才慢慢好起来。或许没经过严格的开发与管理,西塘显然要野一点,同样的水乡,桥,乌篷船,但没什么呢?
  没有日常生活。或者有,我没看见?
  是的,我没看见,我看到了门,窗。
  但没看见里面的人,它们是关着的。
  关上门的西塘美,好看。
其他文献
双语交流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用语码转换的方式进行重复提问。将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与会话分析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双语交流中的重复提问是可行的,双语交流中的重复提问与礼貌密不可分。
约定俗成说“涅磐”rn经常见到电视剧字幕出错,近日又见到一种.电视剧《女子戏班》中有两句台词在屏幕上都出现“凤凰涅磐”字样.(2007年8月11日央视8频道)rn又如:“蒙古人民革命军是涅磐的凤凰.”(电视剧《草原春来早》央视综合频道,2007年9月4日)rn以上两例都将“涅槃”误写成“涅磐”.rn“磐”和“槃”,都读p1n.磐,从石,指又厚又大的石头,如“坚如磐石”;引申指沉重,如“风雨如磐”.槃,从木,指古代盥洗用的木盘;也泛指盘子.“槃”字古时亦从金,或从皿,是盘的异体字.该字今已很少用.至于出现在
期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目的地。想要去到远方,到达这个目的地,唯有不断前行。  目的地是固定的,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也是固定的,只有自己的坐标是可以改变的。身处起点,如果不迈开步伐,使自己的坐标前移,又怎会抵达终点?目标是确定的,达成目标的途径也是确定的,只有自己的行动是可以控制的。面对目标,如果不开始行动,又怎会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抵达成功之彼岸,行动是必要的。  行动可以提升自身修养,
期刊
微凉的清风裹着红柿子、黄杏子、绿核桃以及梧桐果们的清香,踏着阵阵“哗啦啦”的节奏,在我的心野盘旋着秋的尾曲,描摹着落叶缤纷的意境。恍惚间,一扇秋天的门徐徐敞开,那里面的世界,是绚烂斑驳的泼墨画,是秋的诗朗诵。  这是掩映于梧桐林间的国防大学中心花园。有人在环抱花园的砖红色塑胶跑道上奔跑健身,有人在花园内“X”形林荫小径上漫步说笑,还有些小朋友在中间八边形小广场上踢毽子,玩滑板车,跳绳子……我却在长
期刊
进入初中后,寓言还出现在教材中,但有些教师的寓言教学还是停留在故事的理解和寓意的把握上,这样混淆中小学寓言教学的区别,必然导致学生对寓言的学习目标的缺位。换言之,初中寓言教学需要走出浅层次理解,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走进深度阅读与专业解读,寻找专业内容教学的有效方略。一、寓言的深度解读  所谓寓言的深度解读,就是要从寓言故事梳理(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意理解(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种基本理解
期刊
近些天,心情颇不好,加之居处临闹市,每日车马喧喧,人声嚷嚷,心中更加烦躁;想坐下写点东西,可拿起笔,文思枯涩,连一个恰当的词儿都想不起来了。  兴许农村好一些?田园生活总是恬淡、幽静的。于是,收拾行装,我还乡了。  我坐窗前,面对着蓊绿的瓜棚豆架。可是,鸡啼,狗咬,蝉鸣,牛叫,满耳里响。东邻的庆二爷来找母亲借簸箕回去簸玉米仁儿,西邻的福奶奶来找母亲拉家常,一遍又一遍骂她的兒媳妇不孝顺,南村上大表舅
期刊
【理论解说】  本文说说关于演讲稿的那些事。  从文章体裁的角度来说,中学生学习写作,不但要学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写法,而且要了解一些文体兼类现象,掌握其写法。演讲稿就兼具议论文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颇有探讨的必要。  演讲稿,顾名思义,就是供演讲用的文稿。说得严谨些,应表述为在某些公众场合或某些隆重的仪式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既然它是为了某种讲话需要而写就的讲话稿,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应当
期刊
“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清洁我,悲悯我。”  我从没有想过会对一个身有残疾的农村女人如此着迷。那个下午空气清冷,飘着小雪,而我却拾起她镶嵌在世间滚烫的文字,重新认识了我长久游荡漂泊的灵魂。  我初次见她,是在一个平淡的晚自习。我拿着图书角的杂志,漫不经心地翻阅,忽然在角落里扫见几行短
期刊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会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即使是在相同的时代,每个人所选择的处世之道也不尽相同。居处同一个时代,有人选择安分随时,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在我看来,我们应以“生逢其时”的积极态度立足于世。  如果说安分随时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那么慨叹生不逢时就更是一种龟缩之态,是在为止步寻觅掩饰,为逃避寻找托词。当一个人只愿安分随时,那他必然意志消沉,随波逐流;当一个人慨叹生不逢时,那
期刊
回老家认识了我的大侄子,“侄子”前面为什么还要加个“大”?那是因为他与我年龄都是12岁。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并不是很好,因为他躺在床上迎接我们的到来。但和他相处之后,我却发现了他的自然本色。  都说六月的天气像小娃娃的脸,但老家天空总是晴朗,一开大门便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景。天是那样的蓝,菜地是那样的绿,鸟儿在高空中迅速地穿梭,像是一个黑点划过了一张碧蓝的纸。应大嫂子的要求,大侄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