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广大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师反映最明显的就是由小学升入初中以后的学生数学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两极分化特别突出,就拿笔者所任教的初二(6)班来说,班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连初一刚学过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不能熟练掌握,更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每次单元测验都不能及格,甚至个别学生只能靠乱猜勉强得个几分、十几分,这样的学生就成了数学“学困生”。随着现在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如何才能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呢?笔者觉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思想上对学习的不重视。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信息流通量大,直观性强,加上媒体的广泛宣传,且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不加考虑,造成现在的学生甚至是父母,对学习不加重视,片面认为现在的社会靠长相,靠关系,更甚至说:“现在的本科生都没人要,读什么书。”
2.独生子女的娇惯。家庭经济的好转,让父母更加娇惯孩子,让孩子不断丧失“吃苦耐劳”的能力,但学习“脱困”可不是嘴上说说就成的。
3.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缺乏。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逻辑性强,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了断层,没有必备的知识和经验,那学习就非常的困难。
4.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网吧、桌球等等的泛滥,让我们的学生如何才能克制诱惑专心学习呢?
5.家庭温暖的缺失。近年来,无锡市出现了大量外来务工家庭,这些家庭的部分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在无锡享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大量的额外工作,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家得不到应有的关怀。
6.先天学习能力的不足。智力上的差异,让一小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同等条件下,无法跟上其他学生,加上不能吃苦,没法获得帮助,逐渐在数学学习上失去信心,成为“学困生”。
二、寻准学困主因,及时帮助,循序渐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1.课堂形式的新颖易懂。(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首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面对“学困生”在课堂上的无所事事,昏昏欲睡,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一定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他们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2)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面对现在学生的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长久的兴奋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陶行知先生说:“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作为我们数学教师,要以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操作性、知识性的教材内容,来诱发他们的数学情趣,让他们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2.学习小组的温暖帮扶。同龄人之间是最易沟通的。他们之间是没有心理与认知代沟的,且同龄人之间的互助互爱,更能让我们的“学困生”感受到温暖、快乐与幸福。特别是对于缺失家庭温暖的学生,小组互助模式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一份“家”的感觉。比如:我们初二(6)班40个学生,笔者把他们分成10组,就近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困生”,特殊情况略作调动,主要是座位靠在一起,感情更融洽,不会有陌生感。当课堂进入讨论环节,笔者就让他们独立思考过后,先组内讨论,选择中等同学作为第一发言人,让“学困生”做出疑问提问,然后请组长最后下结论。最后全班讨论时,尽可能让“学困生”来说出组内讨论结果。目的就是让“学困生”能感受到组内成员对他的信赖,同时也不断培养他们的课堂说话能力。
3.课后作业的分层推进。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做好课后作业,对他们巩固好当天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可面对作业的难度和量,他们选择了退缩,有同学和笔者说:“莫老师,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可每次只对一点点,让我感到失落。做和不做,基本一个样。”面对如此状况,笔者认为,课后作业的“低起点,低难度,少数量,多趣味”就成了我们数学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了。只有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才能让他们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实践证明,通过对简单作业达成度的提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趣味性十足的动手操作,更是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让他们在简单作业容易达成的基础上,可以产生一种对知识的不满足和渴求,从而更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情感的投入将是“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那如何让我们的“学困生”能喜欢学数学呢?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我们数学教师都能成为一个德育工作者,在各方面关心他们,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真情真意。
1.要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放大。
2.要懂得在有机会的时候,让他们展示成功。
3.要对他们的成功及时加以表扬和奖励,让全班同学和他们的家人都感受他们的喜悦。
总之,“爱就是教育”。对待“学困生”我们要以积极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他们,要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去引导他们,要用爱心与恒心去感化他们,还要有信心,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巩固转化的成果。相信“学困生”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培养好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健康地成长。
一、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思想上对学习的不重视。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信息流通量大,直观性强,加上媒体的广泛宣传,且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不加考虑,造成现在的学生甚至是父母,对学习不加重视,片面认为现在的社会靠长相,靠关系,更甚至说:“现在的本科生都没人要,读什么书。”
2.独生子女的娇惯。家庭经济的好转,让父母更加娇惯孩子,让孩子不断丧失“吃苦耐劳”的能力,但学习“脱困”可不是嘴上说说就成的。
3.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缺乏。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逻辑性强,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了断层,没有必备的知识和经验,那学习就非常的困难。
4.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网吧、桌球等等的泛滥,让我们的学生如何才能克制诱惑专心学习呢?
5.家庭温暖的缺失。近年来,无锡市出现了大量外来务工家庭,这些家庭的部分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在无锡享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大量的额外工作,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家得不到应有的关怀。
6.先天学习能力的不足。智力上的差异,让一小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同等条件下,无法跟上其他学生,加上不能吃苦,没法获得帮助,逐渐在数学学习上失去信心,成为“学困生”。
二、寻准学困主因,及时帮助,循序渐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1.课堂形式的新颖易懂。(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首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面对“学困生”在课堂上的无所事事,昏昏欲睡,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一定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他们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2)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面对现在学生的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长久的兴奋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陶行知先生说:“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作为我们数学教师,要以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操作性、知识性的教材内容,来诱发他们的数学情趣,让他们保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2.学习小组的温暖帮扶。同龄人之间是最易沟通的。他们之间是没有心理与认知代沟的,且同龄人之间的互助互爱,更能让我们的“学困生”感受到温暖、快乐与幸福。特别是对于缺失家庭温暖的学生,小组互助模式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一份“家”的感觉。比如:我们初二(6)班40个学生,笔者把他们分成10组,就近4人一组,每组一个“学困生”,特殊情况略作调动,主要是座位靠在一起,感情更融洽,不会有陌生感。当课堂进入讨论环节,笔者就让他们独立思考过后,先组内讨论,选择中等同学作为第一发言人,让“学困生”做出疑问提问,然后请组长最后下结论。最后全班讨论时,尽可能让“学困生”来说出组内讨论结果。目的就是让“学困生”能感受到组内成员对他的信赖,同时也不断培养他们的课堂说话能力。
3.课后作业的分层推进。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做好课后作业,对他们巩固好当天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可面对作业的难度和量,他们选择了退缩,有同学和笔者说:“莫老师,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可每次只对一点点,让我感到失落。做和不做,基本一个样。”面对如此状况,笔者认为,课后作业的“低起点,低难度,少数量,多趣味”就成了我们数学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了。只有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才能让他们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实践证明,通过对简单作业达成度的提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趣味性十足的动手操作,更是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让他们在简单作业容易达成的基础上,可以产生一种对知识的不满足和渴求,从而更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情感的投入将是“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最大动力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那如何让我们的“学困生”能喜欢学数学呢?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我们数学教师都能成为一个德育工作者,在各方面关心他们,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真情真意。
1.要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放大。
2.要懂得在有机会的时候,让他们展示成功。
3.要对他们的成功及时加以表扬和奖励,让全班同学和他们的家人都感受他们的喜悦。
总之,“爱就是教育”。对待“学困生”我们要以积极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他们,要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去引导他们,要用爱心与恒心去感化他们,还要有信心,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巩固转化的成果。相信“学困生”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培养好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