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狗仔;娱乐报道;新闻道德
“狗仔队”一词源自意大利语“Paparazzi”, 原指“追踪摄影”,本无任何贬义。后来该词则专指是采用先进摄影技术,进行“阴谋拍摄”活动,整天跟踪、揭秘被跟踪人隐私及其行为的人。中文“狗仔”一词的诞生源于1990年香港创办的《壹周刊》杂志。该刊最先将西方“狗仔”跟踪、偷拍等方式引入香港,主要以窥探名人八卦隐私炒作新闻。狗仔文化的出现不仅在影艺界引起强大震撼,更使得娱乐报道面临刺激化、低俗化的危机。娱乐报道应是满足受众对娱乐资讯需求的报道,报道内容和范围一般局限在文艺领域。这既关系到娱乐新闻报道总量的问题,又关系到对这些新闻的获取途径、处理手法、报道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越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陷入“狗仔文化”的泥潭。
香港作为曾经英国的殖民地,其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英国小报文化的影响,为狗仔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人员混杂的特殊环境,引发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渗透和交融,形成今天多元混合并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香港文化体系。香港文化以市场利益为导向且崇尚自由,在此环境下东方报业集团、星岛报业集团等媒体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狗仔”队伍,“狗仔文化”风潮开始在香港卷起。
1 香港“狗仔文化”中的新闻价值观
“狗仔”的存在为娱乐报道提供了极具时效性、“趣味性”的素材,但其有悖传统的新闻价值也多次将娱记推向风口浪尖。事实上,“狗仔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娱乐新闻有很大差异。其新闻价值观并没有将真实性、客观性放在首位,与引导社会舆论、承担社会责任更无关联。对于香港“狗仔队”来说,最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是娱乐艺人的奇闻轶事和隐私生活,其报道内容大多与绯闻、离婚、性、暴力、死亡有关。在处理手法和报道方式上时常出现对采访内容进行加工剪裁、断章取义,只报道与绯闻、隐私有关内容。甚至道听途说,在证据不全、新闻来源不确定的情况下凭空猜测和想象,“创作”娱乐新闻误导受众。
狗仔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将一切可能会引起关注的信源刺激化、“娱乐化”,肆无忌惮地打着“舆论监督”和“新闻自由”的旗号从事“地下工作”。
2 娱乐报道中狗仔的“采访准备”与“报道路径”
从“采访准备”上来说狗仔和其它记者一样,甚至某些环节更为复杂。“狗仔”在采访前都会仔细检查微型数码相机、带长短镜头的大型照相机、手提摄录机等采访器材。用于隐藏身份的鸭舌帽、墨镜、便服、假发套也是必需品,以便在必要时乔装打扮。“狗仔队”除了要求有一定的采访经验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驾驶技术。为了新闻头条,“狗仔” 的采访车只能紧跟在警车或救护车后面,上演“生死时速”。
在跟踪娱乐报道采访线索时,香港“狗仔队”主要有两种工作方式。一是到明星经常出没的公众场所兜转,碰到抓拍。例如,香港铜锣湾、尖沙咀、跑马地、中环等。“狗仔”经常去的地方还有明星艺人进出香港的必经之地——机场。另一种方式被称为目标守候。其锁定的目标往往是正在风口浪尖上的明星艺人。这对于“狗仔”的要求极高,一般要守候12 小时才可以轮换一次岗,在隐蔽的采访车上,或目标人物住宅对面的高楼顶上随时保持警觉性等候时机,调查所有的蛛丝马迹。
3 “狗仔文化”引发道德与法治拷问
最近几年来,狗仔文化不断的引发明星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媒介伦理之间的争论,而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法规都很难规避娱乐报道中的这些问题。
由于狗仔文化产生的复杂原因,单把矛头指向“狗仔队”也是不客观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年报业生态的变化、行业内外激烈的竞争、媒介过分强调市场化的运作,这些都直接动摇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而助长这股风气的,则是现代消费社会中的香港民众。因此,这不仅是法律权利与道德拷问的商业博弈,也是满足新鲜刺激与捍卫人性良知的博弈。既然如此,我们只能期望这类报道能将其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寄希望于三方的自律:明星不要虚伪地生活在别人的注目之下,用更健康的途径使大众了解熟悉;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应在利益驱使下伤害无辜明星;大众们更应避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些矫情明星的帮衬,或媒体伤害事件的帮凶。
4 重新审视“狗仔文化”
面对娱乐报道中“狗仔文化”的诟病,既然短期内无法消除,不妨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狗仔文化未必全是负面影响,如果媒体只是紧盯着娱乐八卦、女明星走光露点等新闻点,当然只会导致社会往低俗化发展;如果狗仔可以更多关注社会弊端,揭发当权者不为人知的恶行,便可以对社会进步起到贡献。2009年美国普利策奖得奖的报导不乏踢爆高官性丑闻的精采作品,虽然都是传统报刊,但也可被视为“狗仔式”报道。其中《纽约时报》独家揭发纽约前州长斯皮策一掷千金召妓内幕,时效抢先、属性精确详实,获突发新闻报导奖。只要摆正姿态,狗仔文化或许有助于新闻自由与揭发社会黑暗面。
的确,撇开狗仔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其执着勇猛、吃苦敬业的狗仔精神仍值得各界学习。狗仔善于抢独家,讲求实效性,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生存和竞争的基础;狗仔勇于揭丑,面对名人他们不卑不亢围追堵截,令公众人物不敢滥权。
所以,即使是臭名远扬的狗仔也有其闪光的精神。当然,只有坚持这些精神的同时把握好报道的尺度才能給社会和公众带来正面的影响,娱记、狗仔才能“正名”,狗仔文化也才有“雪耻”的一天。
参考文献
[1]魏全胜.不要“狗仔”要精神——娱乐记者的自身定位[J].记者摇篮,2006(06).
[2]谷雨.世界新闻记者的异类——世界各地的“狗仔队”[J].新闻爱好者,2006(07).
“狗仔队”一词源自意大利语“Paparazzi”, 原指“追踪摄影”,本无任何贬义。后来该词则专指是采用先进摄影技术,进行“阴谋拍摄”活动,整天跟踪、揭秘被跟踪人隐私及其行为的人。中文“狗仔”一词的诞生源于1990年香港创办的《壹周刊》杂志。该刊最先将西方“狗仔”跟踪、偷拍等方式引入香港,主要以窥探名人八卦隐私炒作新闻。狗仔文化的出现不仅在影艺界引起强大震撼,更使得娱乐报道面临刺激化、低俗化的危机。娱乐报道应是满足受众对娱乐资讯需求的报道,报道内容和范围一般局限在文艺领域。这既关系到娱乐新闻报道总量的问题,又关系到对这些新闻的获取途径、处理手法、报道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越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陷入“狗仔文化”的泥潭。
香港作为曾经英国的殖民地,其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英国小报文化的影响,为狗仔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人员混杂的特殊环境,引发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渗透和交融,形成今天多元混合并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香港文化体系。香港文化以市场利益为导向且崇尚自由,在此环境下东方报业集团、星岛报业集团等媒体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狗仔”队伍,“狗仔文化”风潮开始在香港卷起。
1 香港“狗仔文化”中的新闻价值观
“狗仔”的存在为娱乐报道提供了极具时效性、“趣味性”的素材,但其有悖传统的新闻价值也多次将娱记推向风口浪尖。事实上,“狗仔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娱乐新闻有很大差异。其新闻价值观并没有将真实性、客观性放在首位,与引导社会舆论、承担社会责任更无关联。对于香港“狗仔队”来说,最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是娱乐艺人的奇闻轶事和隐私生活,其报道内容大多与绯闻、离婚、性、暴力、死亡有关。在处理手法和报道方式上时常出现对采访内容进行加工剪裁、断章取义,只报道与绯闻、隐私有关内容。甚至道听途说,在证据不全、新闻来源不确定的情况下凭空猜测和想象,“创作”娱乐新闻误导受众。
狗仔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将一切可能会引起关注的信源刺激化、“娱乐化”,肆无忌惮地打着“舆论监督”和“新闻自由”的旗号从事“地下工作”。
2 娱乐报道中狗仔的“采访准备”与“报道路径”
从“采访准备”上来说狗仔和其它记者一样,甚至某些环节更为复杂。“狗仔”在采访前都会仔细检查微型数码相机、带长短镜头的大型照相机、手提摄录机等采访器材。用于隐藏身份的鸭舌帽、墨镜、便服、假发套也是必需品,以便在必要时乔装打扮。“狗仔队”除了要求有一定的采访经验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驾驶技术。为了新闻头条,“狗仔” 的采访车只能紧跟在警车或救护车后面,上演“生死时速”。
在跟踪娱乐报道采访线索时,香港“狗仔队”主要有两种工作方式。一是到明星经常出没的公众场所兜转,碰到抓拍。例如,香港铜锣湾、尖沙咀、跑马地、中环等。“狗仔”经常去的地方还有明星艺人进出香港的必经之地——机场。另一种方式被称为目标守候。其锁定的目标往往是正在风口浪尖上的明星艺人。这对于“狗仔”的要求极高,一般要守候12 小时才可以轮换一次岗,在隐蔽的采访车上,或目标人物住宅对面的高楼顶上随时保持警觉性等候时机,调查所有的蛛丝马迹。
3 “狗仔文化”引发道德与法治拷问
最近几年来,狗仔文化不断的引发明星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媒介伦理之间的争论,而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法规都很难规避娱乐报道中的这些问题。
由于狗仔文化产生的复杂原因,单把矛头指向“狗仔队”也是不客观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年报业生态的变化、行业内外激烈的竞争、媒介过分强调市场化的运作,这些都直接动摇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而助长这股风气的,则是现代消费社会中的香港民众。因此,这不仅是法律权利与道德拷问的商业博弈,也是满足新鲜刺激与捍卫人性良知的博弈。既然如此,我们只能期望这类报道能将其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寄希望于三方的自律:明星不要虚伪地生活在别人的注目之下,用更健康的途径使大众了解熟悉;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应在利益驱使下伤害无辜明星;大众们更应避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些矫情明星的帮衬,或媒体伤害事件的帮凶。
4 重新审视“狗仔文化”
面对娱乐报道中“狗仔文化”的诟病,既然短期内无法消除,不妨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狗仔文化未必全是负面影响,如果媒体只是紧盯着娱乐八卦、女明星走光露点等新闻点,当然只会导致社会往低俗化发展;如果狗仔可以更多关注社会弊端,揭发当权者不为人知的恶行,便可以对社会进步起到贡献。2009年美国普利策奖得奖的报导不乏踢爆高官性丑闻的精采作品,虽然都是传统报刊,但也可被视为“狗仔式”报道。其中《纽约时报》独家揭发纽约前州长斯皮策一掷千金召妓内幕,时效抢先、属性精确详实,获突发新闻报导奖。只要摆正姿态,狗仔文化或许有助于新闻自由与揭发社会黑暗面。
的确,撇开狗仔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其执着勇猛、吃苦敬业的狗仔精神仍值得各界学习。狗仔善于抢独家,讲求实效性,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生存和竞争的基础;狗仔勇于揭丑,面对名人他们不卑不亢围追堵截,令公众人物不敢滥权。
所以,即使是臭名远扬的狗仔也有其闪光的精神。当然,只有坚持这些精神的同时把握好报道的尺度才能給社会和公众带来正面的影响,娱记、狗仔才能“正名”,狗仔文化也才有“雪耻”的一天。
参考文献
[1]魏全胜.不要“狗仔”要精神——娱乐记者的自身定位[J].记者摇篮,2006(06).
[2]谷雨.世界新闻记者的异类——世界各地的“狗仔队”[J].新闻爱好者,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