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去城返乡的小村夫妻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uci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与很多有趣的人结缘,继而成了朋友。
  有制作3D打印机的上海青岛人陈正翔、做家用风力发电机的德国人simon、在家生育宝宝并食生的广东人蒲蒲、成都的自酿啤酒师王睿、50多岁用几个集装箱过上田园生活的北京人牛健、在家读书的13岁济南天才少年……每位朋友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有趣的人里,小周一家,最值得先来细说一番。
  三年前,小周夫妇带着7岁的女儿从北京二环内搬到昌平区的一处小小的村庄,开始了新生活。初到村里的时候,他们与另一个家庭合租了院子。
  由于家里的书太多,夫妻索性另外租下一个老宅用于藏书和卖书,取名“一本”。两年后,身为设计师的爸爸租下一处独院,重新设计翻盖,家与书店终于合二为一。
  他们的新家室外是一个种菜的小院,也是秋千和小狗“圣诞”的家,院子里还搭建一个二层的观星塔楼。室内建了开放式厨房,多功能客厅、卧室、衣物间、储藏室一应俱全,并错落有致地摆放一家人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杂货。
  客厅里三面巨大的天窗,让屋里光线好得不像话,每天清晨阳光便从头顶洒下,柔和温暖。他们的新家几乎成了村里一景,常有人来参观。也有人请爸爸帮忙设计或出主意。他也从不拒绝,总是乐呵呵地去帮忙。
  村里一天的节奏缓慢但简单规律,妈妈六点起床为家人准备爱心早餐,爸爸生起壁炉,早餐后送孩子去村里的学校上学,然后夫妻二人静静地享用一杯“一本牌”手冲咖啡,晒晒太阳、读一本书。爸爸九点半出发去城里上班。妈妈则在家练练字、做做衣服,和村里华德福学校的学生家长团购生活物资或一起烘焙和插花。时不时有家长串门,喝一杯茶,品尝妈妈和女儿一起制作的饼干和有机草莓酱。女儿最喜欢做草莓酱了,她在咕嘟咕嘟的小锅里缓慢地搅动越来越稠的草莓酱汁,非常有耐心。草莓酱制作完毕,再将它们用玻璃瓶子装好。每个玻璃瓶都有女儿亲手绘制的说明书,充满童趣。夜晚,妈妈会准时为一家人准备好晚餐,共同结束简单和充实的一天。
  他们在自家小院里播种了一些香料和应季的果蔬,部分食材来源于村子周围的有机大棚,而最大一部分的生活必需品是依靠家长的团购组织和二手微信群实现的,它不仅使生活成本降低,通过互助也让家长间的交流变得密切。
  平日里,小村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南山华德福学校了,这也是村庄最有魅力的所在。学校组织孩子在果园里学习与自然的交流,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开设了木工课、手工课、吉他课、游戏课以及农耕教育。
  南山华德福不仅有小学,还开办了幼儿园,并且正在积极筹备初高中。去年,辛庄师范成立,旨在为未来的南山华德福初高中培养老师。在村镇里当老师的收入不是特别高,但这里的老师对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信仰以及使命感。小周给我举了个例子,南山华德福的音乐老师已经把全部诗经谱上了曲子。家长们的文化水平也很高,有数学硕士、公务员、导演、媒体工作者,等等,一部分家长成为兼职老师,带着孩子们做糍粑、豆腐、汉服。小周还曾带着孩子们做陶器。
  每当学期结束,学校并不安排传统的考试制度,而是为孩子们举办展览或者演出。我看过二年级学生的作品展示,每一位学生都会自己设计制作万年历,他们通过拼贴松针、大米或者石子来表达对“十、百、千”的认知,这些表达十分直接,而不是概念性的。学生们不应试,无成绩,老师会通过书信告知家长学生的情况。学校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的培养、注重品行,而这种品行并不是通过制度来约束,而是环境塑造的。
  每到周末,村里热闹异常。家长们的朋友从城市涌进小村,村中仅有的两家馆子坐满了熟客,总有认识的人来了去了,好像一桌巨大的流水家宴。孩子们走街串巷,去各家做客,或者干脆在小巷里撒欢奔跑。
  在我眼里,这里是一个逐渐生长起来的共识社区。所有的家长都以中国文化为共识聚到一起。随着学校对孩子六年间的培养,家长们越来越团结。他们爱上这片土地,并扎根于此。越来越多有共识的人加入进来,让小小的村庄的生命力变得更强大。
  目前国内有许多小型教育团体,如华德福、蒙氏教育、各类读经班、家庭课堂、基督教学堂等。以此为起点,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出现。
  如同鲁道夫·斯坦纳所描述:“这些人为自己也在为别人做一些适用的东西,他们并不是生活的门外汉,也不是人群中的孤独者,而是以一种合群的、富有艺术感的方式去生活,去建立与他人的关系,使生命变得丰富和充实。”
其他文献
说到夫妻店,原谅我的意淫路线:夫妻店-有缘分-感情好-携手并肩,朝夕相处-相携相爱-情调,于是,脑中只有这样的画面:可以朝夕相处的两个人,女孩的穿着可能姿态万千,但内心都是彩色、缤纷的。  夏日里不需要太复杂的穿着,一条裙子总是最合时宜,简单的粉色条纹,诉说着情怀与甜蜜,露出薄薄的肩膀与生动的锁骨。女孩的心都是柔软的,粉嫩的平底鞋保证有爱的身高差,纤细手腕上的花朵手链在举手投足间上下起舞着,像极了
期刊
又逢初夏,各种新鲜蔬果大批上市了。看着这些漂亮又可爱的食材,你知道该干什么了吗?对!做沙拉!  住在北京的这些年,我经常到老外常去的菜场采购。这些地方,芝麻菜、羽衣甘蓝、菊苣等各种生菜、绿叶菜和西红柿等西餐常用食材都很容易买到。最近,我又发现了一个很棒的新地方,找到了一些平时买不到的菜,而且还很新鲜。于是,我开始试验各种新的“混搭”,结果还蛮惊艳的。  英语里的沙拉(salad)是从法语中的“sa
期刊
“绝大多数对小说着迷的人都喜欢做白日梦,或者从童年时代就喜欢做白日梦。无论何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能沉迷于想入非非。日复一日,有时候这种想入非非就会再造生活,贴近你心目中的愿望。”Pichard Paul Evans的The Walk是当年觉得自己文艺到巅峰的时候读过的一本书,这些年疯狂的Gap Year或者辞职旅行的大浪潮中,在途中遇到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都在Justify自己的白日梦,美妙的狂想的或
期刊
关于女性权益的话题似乎从未被放下过,追溯人类社会史上,人权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并不包括女权。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Olympe de Gouges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者可称为《女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在那时正式拉开序幕。时至今日,有为数不少的女性权益组织活动着,弗朗索瓦-亨利·皮诺(Fran?oisHenri Pinault)先生则是其一
期刊
男服女着,确实有不一样的惊喜和韵味。但单从女士穿着男装来说,剪裁、大小还是一个问题。  不妨选一件较中性的女装来完成一身的造型。本是女生喜爱的清新薄荷绿,加上印染洗水效果,出来的感觉率性不少。  短靴也是中性造型常见的搭配利器,选择浅色系的皮靴,夏天在视觉上不致过于沉重。  形状俏皮的木质太阳镜,加上着重设计感的项链以及硬朗的包包,一身中性又恰到好处的造型便完成了。  厌倦了小花裙的个性女生不防在
期刊
BARENIA小牛皮ECRITOIRE背包  这款背包是为热爱旅途写作的人士专门设计的。带拉链的可伸展风琴袋最适合放置铅笔和笔记本,平坦的底部具有足够的硬度,可将纸张铺在上面写作——即便把包放在腿上也毫无影响——配上肩带,便可随身携带。这款背包使用同Ulysse日程本和笔记本封面相同的Barenia小牛皮制作,在一次次旅行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浮现出美丽的光泽。  NAUTILUS书写笔和GRA
期刊
作为服装设计师,其中一个大课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个系列在传承品牌DNA的同时比上一个更有新意。这充满着挑战也乐趣无穷。  选择“Mosaique-马赛克”为主题其实非常偶然。那一天,我们拿到面料供应商的一个面料打样小样,它绚丽多彩的图案很吸引人。红色、紫色、绿色、蓝色、深深浅浅没有规律地交错,像极了被打碎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的五彩光芒,让人有无限遐想,很是美好。我们就此拍案决定就叫这个系
期刊
THEN是来自上海的创意团队,倡导平衡、自然、包容的生活态度。品牌的名字来源于英语介词“then”,代表着生活中种种不经意的停顿,或许可以带给人们一个承上启下的思考空间。THEN期望这个短暂的停顿可以让人们用更多的时间思考,为未来带来多种可能。THEN带着设计师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传统的文化、自然的质感、纯粹的感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元素进而融入现代生活产品,以全新的形式和理念呈现给大
期刊
人们常说“夫妻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一点不假,遇到困难时,夫妻两人共同面对,共同战胜困难,就会无往而不利。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夫妻俩共同创造的,当然夫妻档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我和我先生也是这样一对夫妻档,不如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我们的“艺术情缘”。  一直以来,很多人问我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其实“艺术”才是我和我先生的红娘。10年前我还在法国的一家画廊工作,通过同事介绍,认识了我先生Anthony,当
期刊
去年年底,我正为筹备Triple—Maj0 r北京《檠》店新空间的视觉产品印刷而苦恼。我们希望《檠》的印刷产品能与空间相呼应,带有某种传统的痕迹,而常规印刷品平整光滑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加餐面包》工作室出品的Risograph作品,随即被其多变的色彩和肌理感所吸引,继而开展了与他们的多次合作。《加餐面包》这家由苏菲和关暐夫妇所经营的出版社,除了提供印刷服务外也推出自主出版以及桌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