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微心愿”活动发现学生对师生交流极度渴望。分析原因在于物理空间的隔离、网络空间的限制、以及教师肩负科研的沉重压力导致师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建议学校从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建设有利于师生交流的教师评价制度、构建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辅导员谈心制、建立班主任对话制等方面建立机制,助力师生交流,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扶贫”。
关键词:师生交流 机制 “心理扶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教书,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更是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的职责。因此大学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在“物质扶贫”的同时,要加强“心理扶贫”,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微心愿”折射学生对师生交流的渴望。
为了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需求,加强师生交流,旅游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组织策划认领学生“微心愿”的活动。活动期间征集了“微心愿”共44个,教师踊跃认领微心愿,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这些心愿。这些心愿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当下他们最渴望的,满足他们的微心愿,就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理的精准扶贫。通知分析整理这些微心愿,我们发现学生对师生交流极度渴望、希望被认可,希望老师能给予自己各方面的指导等等。“微心愿”反映了学生的心理诉求,折射了学生心理现状。
(一)对师生交流的渴望
在44个微心愿中最多的一类就是希望师生之間更多的交流。其中直接表达想与老师交流的就有7个,占16%,其他还有诸如“希望老师多多参加班级活动”“希望老师能带全班去郊游”、“想和老师唱歌、跳舞、打羽毛球、篮球、吃晚餐、散步、看电影、”等等想与老师共同活动的心愿占80%以上。我们征集的微心愿大多来之新生班级,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改变,部分学生还不适应,期望能在课余跟老师更多的交流,这是对师生情的渴望,也是希望老师多深入班级,参与学生的成长,能给学生人生阅历以及经验方面的指导和交流。
(二)对自我成长的期望
在这些心愿中我们还看到学生对自我成长的期望。有学生“希望某老师就专升本给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老师能陪自己去一次图书馆”“希望某老师有空的时候能和自己面谈一次,帮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和疑惑”、“想和某老师聊天,确定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想参与创新创业的项目,希望老师能指导一下”等。在这些愿望中,我们发现学生都有具体指定的老师,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有听老师分享过这些话题,但还不是很透彻,有点迷茫和一知半解,希望能和老师有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一对一的进行辅导等。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大一上半年,开学时各种被安排被听讲座被参加活动后,反而就迷茫了:“该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大学更有意义呢?”、“现在做点什么以后才能用的上呢?”、“大学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大学半年快过了,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成长?”“这样下去大学四年是不是白读了”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寻不到答案,内心比较焦虑,渴望成长的学生期望某个自己信赖的老师能帮忙自己解开困惑,给自己指明方向。
(三)对专业技能的好奇 。
有学生心愿为“想和某老师一起化妆,增加化妆知识 ”、“希望某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一段武汉的历史”、“想和老师一起去酒店参观”……,这些学生对专业课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技能知识比较感兴趣,反映部分对专业技能比较感兴趣,期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说明这些学生对专业很感兴趣。通过访谈,这些学生有部分是觉得自己在某些专业技能上有欠缺,尤其班级里有技能高考的学生,感觉差距较大,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技能,另一部分同学是想考这些方面的职业技能证书或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如导游证、形象设计师等证书,希望老师能给予指导。
还有部分学生的心愿为“想让老师开一张一学期不用上早晚自习的假条”、“希望星期日晚上可以不上晚自习”、“早自习时间推迟20分钟”、“希望能签张假条 ”,反映部分学生希望能有更多自主的时间,不想参加集体的早晚自习(学校规定大一学生需上早晚自习)。据访谈,有学生认为大学的早晚自习没有必要,想自主安排,有学生认为大学没必要跟高中一样辛苦,希望能轻松些。
通过教师的认领微心愿,学生都实现的自己的愿望。通过这些心愿,我们看到学生对师生交流的强烈渴望,希望老师在心灵、学业等各方面给自己多一些关注,这也反映我校在加强师生交流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二、影响师生交流的原因分析
(一)四校合并,新建学校较为偏远。
我校于2004年四校合并,新校区在四环以外,较为偏远。很多老师居住在汉口、武昌等主城区,离校较远,主要靠通勤车来往学校,结果教师上完课必须马上走人,否则赶不上学校的班车。此外,老师为减少路途上时间,课程安排相对集中。有的老师一周只到校两天或三天,其结果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大为减少,学生有问题也经常找不到老师。师生交流的减少,使老师无法充分了解学生,不能给学生在确立于调整志向,培养发展能力方面以指点,而学生对老师的治学风格知之甚少,很难吸收老师的精华之处。一门课结束后,许多同学都没有和教师交谈过,师生之间距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心理上。
(二)教师忙于科研,师生交流减少。
由于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以及学术评价体制、职称晋升标准以及利益分配导向等向科研的过重偏移,使得很多教师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理念。科研成果和职称认定息息相关,是评价老师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部分老师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敷衍了事,部分老师认为在教学方面付出的精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些问题大大挫伤了教师认真从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在这样的氛围下,连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尚难保障,遑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科研成了戴在老师手上的镣铐,老师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能够在课余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而且后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的耗费,根本不计入对老师的考核。 (三)信息渠道的拓宽,客观上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这无形中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另外,社交软件的普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各种社交群,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较为常用的交流渠道。但是,这种看似简便易行的交流渠道真正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最多的用处是请假和作业交流,甚至有些老师根本没办法将社交软件中的学生和实际生活中的人对应上,学生也不大愿意以社交软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甚至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群,之外还会建立一个没有教师存在的群,同学间的交流都尽力避免被教师窥察。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成了一种“奢侈品”。
三、加强师生交流制度建设,助力学生“心理扶贫”。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
学校要大力倡导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这不仅可以和谐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扶贫”。从学生的微心愿看,目前我校师生交流总体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不够浓厚。学校需加强师生交流的氛围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在现有大学体制下,老师授课结束就会离开教室,学生难以在课堂之外的地方见到授课教师,师生感情自然难以沟通,而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将教师和学生凝聚于课堂之外,环境也相对放松,自然能促进感情共同,满足学生师生交流的心理需要,实现“精准扶贫”。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师生交往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和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交往主体,双方是作为完整个性的人在精神世界相遇。在這种平等的交往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这种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建设有利于师生交流的教师评价制度
目前我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育人的指挥棒是软的,科研的指挥棒是硬的。搞科研可以拿项目、得经费、评职称,所以现在有些老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把个人科研放在首要位置,这和体制导向有关。其结果造成了许多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而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主动接近学生。教师除了完成份内的教学量外,几乎没有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它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基于上述原因,要让教师真正对教书、育人都有责任心需要体制性突破。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应做到内容全面,兼及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要将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将老师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志愿活动等等列入教师考核体系。使教师从“挣学时吃饭”、“凭论文升职”的现状中解放出来,科研、教书、育人三者不可偏废其一。可以将教师带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三)构建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
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使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也能体会到交流的乐趣,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促进师生感情交流。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好的网络交流平台。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可开设领导信箱,老师信箱。上到学校的书记校长,下到各个部门、各个学院的科室及老师,都要开通信箱。且开设信箱不能只是形式,无论校长、书记或各部门各学院领导及老师,都要认真回复学生的信件,尽力解决各种问题,讲究诚信,认真与学生交流,这样能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渠道让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建立起来。网络交流时空处置的灵活性可极大地拓展师生交流的时空领域,使普遍的、大面积的交流成为可能。
(四)建立辅导员谈心制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力军,是与学生交流最密切的队伍。发挥辅导员和作用,建立辅导员谈心制。制定辅导员每周2次以上,确保每学期全体学生全覆盖的谈心制度。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等。对家庭困难学生,应该想办法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关心;对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或困惑的学生,要想办法进行开导与帮助,多进行思想的交流。通过谈心还可以解学生的需要与期待。可以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于对学生进行研究,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利于对学生的“精准扶贫”。
(五)建立班主任对话制。
我校目前每个教学班都配有一位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可以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建议班主任对话制。确保班主任每周拿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与其带班学生其进行对话。对话要有开放性,对话内容可以多元化,内容可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话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对话中师生是真诚的,对话是民主的,非强制性的。师生对话要求双方学会倾听与交流,使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真正建立在观念与价值观改变的基础之上。对话中要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适应就业部门的要求。在对话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这种面对面的对话方式,可以使师生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引发更多的话题;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
四、小结
通过“微心愿”活动,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师生交流,满足了学生渴望师生交流的心愿。但是,背后反映出目前我校在师生交流制度建设的缺失与不足。总之,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姿态和行动。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更宽敞的师生交流平台,减少这种因交流不足而产生的师生隔阂,造成学生“心理贫困”;另一方面,老师要以生为本,和学生多交流,和学生共同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美玉.浅析中国本科教育师生交流的缺失及对策[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0-64.
[2]卢先群. 大学校园师生交流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 现代交际,2018.(10)12-13.
[3]刘玉珍 ,马会泉,宁丽新.高校师生间有效沟通渠道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8)3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精准扶贫”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相关成果,项目编号:2016KY027。
关键词:师生交流 机制 “心理扶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教书,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更是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的职责。因此大学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在“物质扶贫”的同时,要加强“心理扶贫”,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微心愿”折射学生对师生交流的渴望。
为了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需求,加强师生交流,旅游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组织策划认领学生“微心愿”的活动。活动期间征集了“微心愿”共44个,教师踊跃认领微心愿,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这些心愿。这些心愿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当下他们最渴望的,满足他们的微心愿,就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理的精准扶贫。通知分析整理这些微心愿,我们发现学生对师生交流极度渴望、希望被认可,希望老师能给予自己各方面的指导等等。“微心愿”反映了学生的心理诉求,折射了学生心理现状。
(一)对师生交流的渴望
在44个微心愿中最多的一类就是希望师生之間更多的交流。其中直接表达想与老师交流的就有7个,占16%,其他还有诸如“希望老师多多参加班级活动”“希望老师能带全班去郊游”、“想和老师唱歌、跳舞、打羽毛球、篮球、吃晚餐、散步、看电影、”等等想与老师共同活动的心愿占80%以上。我们征集的微心愿大多来之新生班级,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改变,部分学生还不适应,期望能在课余跟老师更多的交流,这是对师生情的渴望,也是希望老师多深入班级,参与学生的成长,能给学生人生阅历以及经验方面的指导和交流。
(二)对自我成长的期望
在这些心愿中我们还看到学生对自我成长的期望。有学生“希望某老师就专升本给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老师能陪自己去一次图书馆”“希望某老师有空的时候能和自己面谈一次,帮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和疑惑”、“想和某老师聊天,确定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想参与创新创业的项目,希望老师能指导一下”等。在这些愿望中,我们发现学生都有具体指定的老师,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有听老师分享过这些话题,但还不是很透彻,有点迷茫和一知半解,希望能和老师有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一对一的进行辅导等。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大一上半年,开学时各种被安排被听讲座被参加活动后,反而就迷茫了:“该怎么做才能让我的大学更有意义呢?”、“现在做点什么以后才能用的上呢?”、“大学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大学半年快过了,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成长?”“这样下去大学四年是不是白读了”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寻不到答案,内心比较焦虑,渴望成长的学生期望某个自己信赖的老师能帮忙自己解开困惑,给自己指明方向。
(三)对专业技能的好奇 。
有学生心愿为“想和某老师一起化妆,增加化妆知识 ”、“希望某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一段武汉的历史”、“想和老师一起去酒店参观”……,这些学生对专业课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技能知识比较感兴趣,反映部分对专业技能比较感兴趣,期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说明这些学生对专业很感兴趣。通过访谈,这些学生有部分是觉得自己在某些专业技能上有欠缺,尤其班级里有技能高考的学生,感觉差距较大,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技能,另一部分同学是想考这些方面的职业技能证书或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如导游证、形象设计师等证书,希望老师能给予指导。
还有部分学生的心愿为“想让老师开一张一学期不用上早晚自习的假条”、“希望星期日晚上可以不上晚自习”、“早自习时间推迟20分钟”、“希望能签张假条 ”,反映部分学生希望能有更多自主的时间,不想参加集体的早晚自习(学校规定大一学生需上早晚自习)。据访谈,有学生认为大学的早晚自习没有必要,想自主安排,有学生认为大学没必要跟高中一样辛苦,希望能轻松些。
通过教师的认领微心愿,学生都实现的自己的愿望。通过这些心愿,我们看到学生对师生交流的强烈渴望,希望老师在心灵、学业等各方面给自己多一些关注,这也反映我校在加强师生交流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二、影响师生交流的原因分析
(一)四校合并,新建学校较为偏远。
我校于2004年四校合并,新校区在四环以外,较为偏远。很多老师居住在汉口、武昌等主城区,离校较远,主要靠通勤车来往学校,结果教师上完课必须马上走人,否则赶不上学校的班车。此外,老师为减少路途上时间,课程安排相对集中。有的老师一周只到校两天或三天,其结果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大为减少,学生有问题也经常找不到老师。师生交流的减少,使老师无法充分了解学生,不能给学生在确立于调整志向,培养发展能力方面以指点,而学生对老师的治学风格知之甚少,很难吸收老师的精华之处。一门课结束后,许多同学都没有和教师交谈过,师生之间距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心理上。
(二)教师忙于科研,师生交流减少。
由于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以及学术评价体制、职称晋升标准以及利益分配导向等向科研的过重偏移,使得很多教师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理念。科研成果和职称认定息息相关,是评价老师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部分老师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敷衍了事,部分老师认为在教学方面付出的精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些问题大大挫伤了教师认真从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在这样的氛围下,连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尚难保障,遑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科研成了戴在老师手上的镣铐,老师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能够在课余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而且后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的耗费,根本不计入对老师的考核。 (三)信息渠道的拓宽,客观上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这无形中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另外,社交软件的普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各种社交群,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较为常用的交流渠道。但是,这种看似简便易行的交流渠道真正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最多的用处是请假和作业交流,甚至有些老师根本没办法将社交软件中的学生和实际生活中的人对应上,学生也不大愿意以社交软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甚至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群,之外还会建立一个没有教师存在的群,同学间的交流都尽力避免被教师窥察。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成了一种“奢侈品”。
三、加强师生交流制度建设,助力学生“心理扶贫”。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
学校要大力倡导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这不仅可以和谐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扶贫”。从学生的微心愿看,目前我校师生交流总体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不够浓厚。学校需加强师生交流的氛围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在现有大学体制下,老师授课结束就会离开教室,学生难以在课堂之外的地方见到授课教师,师生感情自然难以沟通,而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将教师和学生凝聚于课堂之外,环境也相对放松,自然能促进感情共同,满足学生师生交流的心理需要,实现“精准扶贫”。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师生交往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和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交往主体,双方是作为完整个性的人在精神世界相遇。在這种平等的交往中,学生作为独立自主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这种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建设有利于师生交流的教师评价制度
目前我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育人的指挥棒是软的,科研的指挥棒是硬的。搞科研可以拿项目、得经费、评职称,所以现在有些老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把个人科研放在首要位置,这和体制导向有关。其结果造成了许多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而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主动接近学生。教师除了完成份内的教学量外,几乎没有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它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基于上述原因,要让教师真正对教书、育人都有责任心需要体制性突破。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应做到内容全面,兼及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要将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将老师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志愿活动等等列入教师考核体系。使教师从“挣学时吃饭”、“凭论文升职”的现状中解放出来,科研、教书、育人三者不可偏废其一。可以将教师带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三)构建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
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使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也能体会到交流的乐趣,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促进师生感情交流。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好的网络交流平台。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可开设领导信箱,老师信箱。上到学校的书记校长,下到各个部门、各个学院的科室及老师,都要开通信箱。且开设信箱不能只是形式,无论校长、书记或各部门各学院领导及老师,都要认真回复学生的信件,尽力解决各种问题,讲究诚信,认真与学生交流,这样能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渠道让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建立起来。网络交流时空处置的灵活性可极大地拓展师生交流的时空领域,使普遍的、大面积的交流成为可能。
(四)建立辅导员谈心制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力军,是与学生交流最密切的队伍。发挥辅导员和作用,建立辅导员谈心制。制定辅导员每周2次以上,确保每学期全体学生全覆盖的谈心制度。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等。对家庭困难学生,应该想办法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关心;对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或困惑的学生,要想办法进行开导与帮助,多进行思想的交流。通过谈心还可以解学生的需要与期待。可以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于对学生进行研究,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利于对学生的“精准扶贫”。
(五)建立班主任对话制。
我校目前每个教学班都配有一位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可以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建议班主任对话制。确保班主任每周拿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与其带班学生其进行对话。对话要有开放性,对话内容可以多元化,内容可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话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对话中师生是真诚的,对话是民主的,非强制性的。师生对话要求双方学会倾听与交流,使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真正建立在观念与价值观改变的基础之上。对话中要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适应就业部门的要求。在对话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这种面对面的对话方式,可以使师生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引发更多的话题;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
四、小结
通过“微心愿”活动,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师生交流,满足了学生渴望师生交流的心愿。但是,背后反映出目前我校在师生交流制度建设的缺失与不足。总之,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姿态和行动。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更宽敞的师生交流平台,减少这种因交流不足而产生的师生隔阂,造成学生“心理贫困”;另一方面,老师要以生为本,和学生多交流,和学生共同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美玉.浅析中国本科教育师生交流的缺失及对策[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0-64.
[2]卢先群. 大学校园师生交流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 现代交际,2018.(10)12-13.
[3]刘玉珍 ,马会泉,宁丽新.高校师生间有效沟通渠道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8)3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精准扶贫”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相关成果,项目编号:2016KY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