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闸法
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若问:鲁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此处的“中国人”仅指反动当局及其走狗文人,还是泛指全体中国人。学生要回答这一题,须懂得当时鲁迅对中国人的认识是模糊的,既看不透敌人的反动本质,也看不到群众身上先进、坚强的一面。“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对中国人才有了新的具体的认识:当局者是凶残的,中国女性临难是从容的。学生能据此答出“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就可把握住文章的主题了。
二、围剿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文,若直接问:为什么要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回答好。因此,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在研究现状方面我们有哪些缺点?
2.在研究历史方面我们存在什么问题?
3.在学习国际革命经验方面我们有何不足?
4.在以上三个方面当时有哪些极坏的典型?
三、激射法
若以“砖头”为题,写一篇文章,能从哪些方面立意呢:
——砖头是在烈火中燃烧而成的,普普通通的出身——泥巴,经过烈火燃烧,变得十分坚硬,经得起重压,经得起风吹雨打,有着一副铮铮铁骨。
——一块砖头看起来不起眼,它不像栋梁那样显赫,但你把它用来奠基、铺路、筑亭、建楼,他都乐意,甚至用来砌花坛,砌道路围墙,砌厕所,它也在所不惜,毫无怨言。
——即使你把它安在角落,安在底层,它都是心甘情愿地在那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砖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不圆滑。
——砖头与砖头能亲密无间地团结在一起合成墙。
——砖头在高大的建筑中,外面泥上了石灰或敷上了水泥,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
——砖头个体小,可以任意搬动,听从分配。
四、步步登高法
如教《雨中登泰山》时,曾问:作者写他在爬盘道时欣赏到什么景物?(各具形态的松树),为什么要写松树?(从松树身上吸取力量,勇攀十八盘),松树给了作者和我们什么启示?(不畏艰险,顽强奋斗)。
五、悬念法
如上《祝福》一文前,可问:作品中的“我”是于年底返回故乡的,照理应是十分欣喜的,可是,为什么刚回来就一再表示“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说明“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若不认真读完全文,仔细思考,就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六、 连珠法
上《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可在学生预习后提出以下一连串问题:
——本文写于什么时候?(1926年4月1日,“三•一八”惨案后两周)
——什么人给什么人作记?(老师、作者给学生、读者作记)
——教师为什么称学生为“君”?(表崇敬)
——刘和珍哪些方面值得崇敬?
此法可与“围剿法”结合使用。
七、点拨法
如,有个句子要学生回答是单句还是复句:“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画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就是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对此,有的学生不能回答。不妨改问:这句中的两个动词“看出”和“嵌”是不是同一对象发出的动作?学生能答出“不是”,也就能悟出全句是单句,“看见”之后和所有成分均是“看见”的宾语。
八、投石击波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通俗,学生容易一读而过,我们不妨可问:“文中有两处写到偷听奸人的谈话,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学生欲答好此问,须从情节安排,详略处理,悬念设置等方面去考虑,课文就得认真读了。
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若问:鲁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此处的“中国人”仅指反动当局及其走狗文人,还是泛指全体中国人。学生要回答这一题,须懂得当时鲁迅对中国人的认识是模糊的,既看不透敌人的反动本质,也看不到群众身上先进、坚强的一面。“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对中国人才有了新的具体的认识:当局者是凶残的,中国女性临难是从容的。学生能据此答出“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就可把握住文章的主题了。
二、围剿法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文,若直接问:为什么要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回答好。因此,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在研究现状方面我们有哪些缺点?
2.在研究历史方面我们存在什么问题?
3.在学习国际革命经验方面我们有何不足?
4.在以上三个方面当时有哪些极坏的典型?
三、激射法
若以“砖头”为题,写一篇文章,能从哪些方面立意呢:
——砖头是在烈火中燃烧而成的,普普通通的出身——泥巴,经过烈火燃烧,变得十分坚硬,经得起重压,经得起风吹雨打,有着一副铮铮铁骨。
——一块砖头看起来不起眼,它不像栋梁那样显赫,但你把它用来奠基、铺路、筑亭、建楼,他都乐意,甚至用来砌花坛,砌道路围墙,砌厕所,它也在所不惜,毫无怨言。
——即使你把它安在角落,安在底层,它都是心甘情愿地在那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砖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不圆滑。
——砖头与砖头能亲密无间地团结在一起合成墙。
——砖头在高大的建筑中,外面泥上了石灰或敷上了水泥,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
——砖头个体小,可以任意搬动,听从分配。
四、步步登高法
如教《雨中登泰山》时,曾问:作者写他在爬盘道时欣赏到什么景物?(各具形态的松树),为什么要写松树?(从松树身上吸取力量,勇攀十八盘),松树给了作者和我们什么启示?(不畏艰险,顽强奋斗)。
五、悬念法
如上《祝福》一文前,可问:作品中的“我”是于年底返回故乡的,照理应是十分欣喜的,可是,为什么刚回来就一再表示“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说明“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若不认真读完全文,仔细思考,就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六、 连珠法
上《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可在学生预习后提出以下一连串问题:
——本文写于什么时候?(1926年4月1日,“三•一八”惨案后两周)
——什么人给什么人作记?(老师、作者给学生、读者作记)
——教师为什么称学生为“君”?(表崇敬)
——刘和珍哪些方面值得崇敬?
此法可与“围剿法”结合使用。
七、点拨法
如,有个句子要学生回答是单句还是复句:“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画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就是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对此,有的学生不能回答。不妨改问:这句中的两个动词“看出”和“嵌”是不是同一对象发出的动作?学生能答出“不是”,也就能悟出全句是单句,“看见”之后和所有成分均是“看见”的宾语。
八、投石击波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通俗,学生容易一读而过,我们不妨可问:“文中有两处写到偷听奸人的谈话,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学生欲答好此问,须从情节安排,详略处理,悬念设置等方面去考虑,课文就得认真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