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载岁月风雨征程,66万人民齐心推动渝中阔步前行;五度春秋辛勤耕耘,渝中区取得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和有目共睹的丰硕业绩。渝中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做好“壮大经济总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区文明程度”三篇文章和建设西部强区,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开拓奋进,勇创一流,为渝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宏观经济环境极其复杂、经济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断解放思想,紧紧抓住重庆直辖、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入世贸组织等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城区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区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着力扩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38.3亿元,年均增长9.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400元;区级财政收入完成7.6亿元,年均增长18.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5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商贸、金融、旅游、信息四大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二、三产业比例达到19.2∶80.8,第三产业比重比1997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商贸业在周边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稳中有升,保持了在全市各区县的领先地位;金融业聚集规模和强度不断提高,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信息业由小到大、由弱至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稳步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永无止境的历程,是永葆事业生机的源泉。五年来,正因为有了思想的大解放、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才使我们克服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牢固树立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形成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共识和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合力;才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一步步走向成熟,对复杂形势的把握更加主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运用更加自觉,对区情的认识更加深化,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才使我们跳出区属“小天地”,融入区域大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区属管理向区域服务的转变,走上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轨道。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形象和城区吸引力不断提升
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城区集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强化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这些年来,我们也正是坚持了不断改善和优化环境,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发展。我们始终把环境的营造作为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开放抓环境,抓好环境促发展,为繁荣渝中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区域内相继建成了黄花园大桥、石黄隧道、渝澳大桥,完成了城区电网改造,开工建设了“半小时主城”和轻轨工程,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朝天门广场、八一路好吃街、解放碑步行街延伸段成为现代都市新景观。配合市里进行渝中半岛形象设计和分区规划修编工作,城市开发和危陋房改造步伐加快,市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94亿元,是历史上投资总额最大的五年。同时,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经过三年努力基本消除了主干道占道经营,历时两年艰辛拆除了违法建筑43万余平方米;绿化工程大力推进,新增、改造绿地35万余平方米;灯饰建设成效突出,半岛夜景更加璀璨;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市政设施更趋完备,环卫工作上了新水平,城市容貌显著改观。
围绕改善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优质服务年”活动,机关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干部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政务管理日益规范,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力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普法宣传教育成效明显,“三五”普法荣获全国先进,“四五”普法全面启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广大投资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随着“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城区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成绩,五年实际合同外资总额达3.5亿美元,落户渝中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逐年增加,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市场改革,不断强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逐步消除。全区企业改革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初步确立。通过抓大放小、分层管理和分路突围的办法,采取资产出让、重组、关闭以及实施破产等措施,基本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区属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同时,我们坚持把企业改革与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管理相结合,增强了企业活力,扭亏工作成效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再就业工程成效明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保改革试点启动实施,补充保险、社会救助等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权、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市场功能逐步增强,资产评估、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等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区街管理体制逐步理顺,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增强了街道统揽社会事务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改革新路,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推进,计划生育综合试点改革顺利实施,卫生医疗机构改革迈出新步伐。
回顾五年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为事业发展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着力营造不争论、不刮风、倡导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必须坚持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起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及时疏导、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使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
重基层抓基础,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我区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主线,以社区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促进了渝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围绕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重庆直辖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庆典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唱响了主旋律,全区人民精神进一步振奋,凝聚力不断增强。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坚持重在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巩固中拓展延伸,我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城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名校建设初具形象,“渝中无弱校”顺利实现,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全区教育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步入“全国文化先进区”行列。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保持全市领先。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卫生、计生、老年、人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社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面对新形势下城区工作的要求,我们将社区建设作为夯实城区基础的重要内容,加大了投入和推进力度。通过强化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和调整社区规模,进一步整合了社区资源和力量;通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创建了一批特色社区、示范社区;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强化社区治安防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社区生活、卫生、治安和人文环境,我区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过去几年,正因为我们不断适应经济转轨时期人们思想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以及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趋势,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才有效地保证了“两个文明”协调进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必须紧紧围绕群众的实际需要,把推进工作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以调动积极性,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必须从基层着手,从基础和基本规范抓起,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工作实效性,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渝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区委总揽全局的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把加强区委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有效开展“三讲”教育,并利用中心组学习、专题报告、双休日讲座等形式,强化政治理论和现代知识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自觉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明显增强。不断规范完善决策程序和议事决策规则,民主、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总揽全局不包揽、协调各方不取代,集中精力谋大事、抓大事,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顺利推动了全局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区人大、区政协履行职能,组织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渝中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区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积极关心支持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民族宗教、对台、海外联谊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有效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渝中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坚持每年抓好一批民心工程,凝聚民心。大力实施城市解困工程,广泛开展“四送”活动,营造了关心帮扶贫困群体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了扶贫解困工作体系。妥善处置金融“三乱”、拆迁安置、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等各类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效能明显增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实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期责任审计等探索,促进了干部选拔、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化、程序化。机关、企事业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坚持以制度管人,从源头抓起,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日益强化,违法违纪案件得到有力查处,纠风工作不断深入,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
实践证明,加快渝中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将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有机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未来几年,是我们开启小康社会新的伟业、迈向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的重要时期,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深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渝中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一定能够再铸渝中辉煌,开创渝中美好未来!
在宏观经济环境极其复杂、经济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断解放思想,紧紧抓住重庆直辖、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入世贸组织等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城区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区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着力扩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38.3亿元,年均增长9.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400元;区级财政收入完成7.6亿元,年均增长18.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5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商贸、金融、旅游、信息四大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二、三产业比例达到19.2∶80.8,第三产业比重比1997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商贸业在周边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稳中有升,保持了在全市各区县的领先地位;金融业聚集规模和强度不断提高,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信息业由小到大、由弱至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稳步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永无止境的历程,是永葆事业生机的源泉。五年来,正因为有了思想的大解放、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才使我们克服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牢固树立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形成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共识和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合力;才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一步步走向成熟,对复杂形势的把握更加主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运用更加自觉,对区情的认识更加深化,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才使我们跳出区属“小天地”,融入区域大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区属管理向区域服务的转变,走上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轨道。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形象和城区吸引力不断提升
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城区集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强化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这些年来,我们也正是坚持了不断改善和优化环境,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发展。我们始终把环境的营造作为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开放抓环境,抓好环境促发展,为繁荣渝中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区域内相继建成了黄花园大桥、石黄隧道、渝澳大桥,完成了城区电网改造,开工建设了“半小时主城”和轻轨工程,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朝天门广场、八一路好吃街、解放碑步行街延伸段成为现代都市新景观。配合市里进行渝中半岛形象设计和分区规划修编工作,城市开发和危陋房改造步伐加快,市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94亿元,是历史上投资总额最大的五年。同时,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经过三年努力基本消除了主干道占道经营,历时两年艰辛拆除了违法建筑43万余平方米;绿化工程大力推进,新增、改造绿地35万余平方米;灯饰建设成效突出,半岛夜景更加璀璨;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市政设施更趋完备,环卫工作上了新水平,城市容貌显著改观。
围绕改善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优质服务年”活动,机关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干部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政务管理日益规范,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力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普法宣传教育成效明显,“三五”普法荣获全国先进,“四五”普法全面启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广大投资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随着“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城区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成绩,五年实际合同外资总额达3.5亿美元,落户渝中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逐年增加,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市场改革,不断强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逐步消除。全区企业改革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框架初步确立。通过抓大放小、分层管理和分路突围的办法,采取资产出让、重组、关闭以及实施破产等措施,基本完成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区属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同时,我们坚持把企业改革与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管理相结合,增强了企业活力,扭亏工作成效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再就业工程成效明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保改革试点启动实施,补充保险、社会救助等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权、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市场功能逐步增强,资产评估、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等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区街管理体制逐步理顺,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增强了街道统揽社会事务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改革新路,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推进,计划生育综合试点改革顺利实施,卫生医疗机构改革迈出新步伐。
回顾五年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为事业发展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着力营造不争论、不刮风、倡导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必须坚持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起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及时疏导、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使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
重基层抓基础,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我区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主线,以社区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促进了渝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围绕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重庆直辖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庆典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唱响了主旋律,全区人民精神进一步振奋,凝聚力不断增强。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坚持重在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巩固中拓展延伸,我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城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名校建设初具形象,“渝中无弱校”顺利实现,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全区教育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步入“全国文化先进区”行列。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保持全市领先。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卫生、计生、老年、人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社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面对新形势下城区工作的要求,我们将社区建设作为夯实城区基础的重要内容,加大了投入和推进力度。通过强化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和调整社区规模,进一步整合了社区资源和力量;通过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创建了一批特色社区、示范社区;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强化社区治安防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社区生活、卫生、治安和人文环境,我区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过去几年,正因为我们不断适应经济转轨时期人们思想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以及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趋势,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才有效地保证了“两个文明”协调进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必须紧紧围绕群众的实际需要,把推进工作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以调动积极性,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必须从基层着手,从基础和基本规范抓起,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工作实效性,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渝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区委总揽全局的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把加强区委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有效开展“三讲”教育,并利用中心组学习、专题报告、双休日讲座等形式,强化政治理论和现代知识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自觉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明显增强。不断规范完善决策程序和议事决策规则,民主、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总揽全局不包揽、协调各方不取代,集中精力谋大事、抓大事,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顺利推动了全局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区人大、区政协履行职能,组织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渝中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区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积极关心支持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民族宗教、对台、海外联谊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有效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渝中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坚持每年抓好一批民心工程,凝聚民心。大力实施城市解困工程,广泛开展“四送”活动,营造了关心帮扶贫困群体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了扶贫解困工作体系。妥善处置金融“三乱”、拆迁安置、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等各类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效能明显增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实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期责任审计等探索,促进了干部选拔、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化、程序化。机关、企事业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坚持以制度管人,从源头抓起,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日益强化,违法违纪案件得到有力查处,纠风工作不断深入,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
实践证明,加快渝中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将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有机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未来几年,是我们开启小康社会新的伟业、迈向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的重要时期,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深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渝中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一定能够再铸渝中辉煌,开创渝中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