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撞车》,以一场发生在洛杉矶的交通事故为契机展开了全片的讲述,并真切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种族歧视泛滥的现象。本文从《撞车》的电影情节入手,阐释了不同种族在洛杉矶这个“文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冲突与碰撞,并分析冲突背后的黑人和白人对于种族歧视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 种族歧视;肯定性行动;逆向歧视;自我歧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31-02
一、电影概述
这部由保罗·哈吉斯导演的小成本影片《撞车》,不仅战胜了夺冠热门《断背山》,更一举拿下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剪辑、最佳剧本原创和最佳影片三项大奖。在本片中,导演利用环形叙事手法将三十六小时内发生在同一个城市的八个小故事进行交叉叙述,并通过人物角色的转换与交织,以及多个叙事线的相互串联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影片以撞车开始又以撞车结尾,展现给观众一个真实且危机四伏的美国,这些发生在洛杉矶看似彼此孤立的生活琐事,无形中却有着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无法触摸但又真实存在,那便是根植在美国人内心深处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片名的撞车并非仅在叙述简单的车祸事故,更是隐喻了不同种族与文化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所产生的博弈与碰撞,而这部影片也恰恰是利用了车祸这个契机,来为观众解读整个美国当下正在发生的方方面面。
二、白人視角下的种族歧视
(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歧视绝非单纯的恶语相向,它的本质是区分你我,而肤色的不同就是划分种族的根本依据。
白人的歧视分为有形歧视和无形歧视两种。有形歧视直接表现为制度性种族歧视,例如之前引发全美骚乱的“弗洛伊德事件”。有研究人员认为,黑人被白人警察强制管控并致死的比例远高于其他族裔是因为警务部门和刑法体系内存在某种制度性种族歧视,正是那些针对少数族裔的不公平政策才导致了过度执法[1]。白人并不会承认种族歧视带给黑人的伤害,他们始终认为黑人是由于自身的文化缺陷才不被社会所接受,实际上是白人忽视了法律和政府政策的作用,也忽视了制度性种族歧视——这一切不平等的根源的强大力量[2]。然而,制度性种族歧视后期并没有随着民权法的颁布而消失,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对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公开表态时所言,“仇恨只是隐藏了起来。但它不会消失”,黑白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歧视的核心问题,虽然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经过十九世纪的废奴运动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废除种族歧视运动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现实社会中,黑人受到的歧视更加“悄无声息”[3]。
无形歧视常常通过生活中的刻板印象表现出来。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将无形歧视描绘得淋漓尽致:检察长里克和他的妻子简晚餐后正在街上散步,妻子看见迎面走来的两个黑人青年,眼神里不禁闪烁出一丝恐惧,并下意识地抱紧了丈夫的胳膊,这个习惯性的动作,在流露出妻子内心深处对黑人的歧视与刻板印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上流人士对底层百姓的阶级歧视。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幕让人记忆深刻:黑人青年彼得在冬夜的街头搭车,只有一个刚下班的白人巡警汤姆愿意为他停车。在两人闲聊的过程中,巡警打量到彼得可能携枪,不由地提高了警惕,而后,彼得对着车内的神像摆件突然大笑,巡警以为他在嘲笑自己,便在这样一场误会中开枪错杀了彼得。直到最后,他才发现彼得的口袋里竟然装着一个和他一样的神像摆件。原来,彼得笑的是这难得的巧合:他们虽然肤色不同,却有着同样的爱好和信仰。对种族歧视抱着和平与希望的彼得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死在一个白人警察手里,而对种族歧视恨之入骨的汤姆,没想到自己竟然亲手杀死了一个黑人。白人对黑人的本能防御,也是种族歧视的一种隐性表现,而这种歧视或许在他们不知情时,早已深深地隐藏进了内心。
(二)种族歧视背景下的 “肯定性行动”
在许多人眼里,歧视的受害者似乎都是少数族裔,但是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歧视伤害的是每一个社会参与者,当然,也包括白人。
二十世纪中叶,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族裔在各个领域的优惠政策,并命名为“肯定性行动”,片中白人警官瑞安的父亲就是此类行为的受害者。通过瑞安与医保计划的代理人约翰逊小姐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是随着政府决定优待少数族裔开设的公司等一系列“肯定性行动”优惠政策的出台,白人开设的企业遭受严重打击,他父亲也因此破产,不得不加入这个保费低廉的医保计划,而该医保计划对患者医疗服务重重设限,导致他的父亲宁可忍受病痛也不愿找保险计划外的医生。
这些优惠措施原本旨在缩小族裔差距,实现不同种族平等、和谐相处[4],结果非但未能消除白人种族主义,反而进一步恶化了种族关系,它们不仅有悖于美国社会公平竞争、机会平等的原则,而且严重损害了白人的利益。一些白人认为,他们在失去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种族优势的同时,还在逐渐丧失社会各领域的主导权,并在不知不觉地引发了“逆向歧视”之争。反种族歧视的初衷是为了平等,但结果往往却是把眼前的不平等变成了另一种不平等。
三、黑人视角下的种族歧视
(一)种族歧视引发黑人的自我歧视
当今社会,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以更隐秘的方式存在着,与此同时,黑人对自身也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歧视。
片中的黑人青年安东尼完美诠释了黑人的自我歧视。他刚走出餐厅就在抱怨店里的黑人服务员给周围的白人倒咖啡时却没问他要不要喝,他认为这个黑人服务员只会热情招待白人顾客,却对黑人很冷淡,后来,当安东尼的同伴彼得试图拦公交车时,安东尼马上制止了他,并教育起来:“公车两侧放那么大的窗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羞辱那些穷到只能搭公交车的有色人种。”通过这两个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安东尼的内心其实是脆弱且自卑的,他对自我产生了歧视与怀疑,认为黑人注定要比白人低一等。 在当代美国社会,黑人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他们极力表现出与主流文化的趋同,却在不知不觉中弱化了自我的文化身份,形成了不可磨灭的种族自卑感,并产生了扭曲的自我认知,而这种心理意识并不会因为阶级的提升而削弱。
在片中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黑人导演卡梅隆在与白人合作伙伴弗雷德讨论某演员的发音问题时,选择了隐忍。由于白人习惯了用标签去固化对于黑人的印象,他们刻板地认为黑人说话粗俗,语法错误百出,合作伙伴认为该演员不符合他心中黑人应有的形象,要求重拍一遍,导演只能选择沉默[5]。
每一个黑人的内心世界早已被白人文化的侵染所腐蚀,尤其是已经跻身于主流社会的黑人,他们渴望融入白人的世界,但又惧怕自己的肤色,所以每当面临种族主义的歧视和迫害时,他们不敢声张、反抗,只能任由它侵蚀着自己。
(二)种族歧视带给黑人的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对白人种族主义的现实存在与危害的漠视,致使种族歧视行为至今在美国社会各个方面仍普遍存在,它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美国黑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6]。
种族歧视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直接伤害美国黑人的卑劣行为,而美国黑人就像是这种愚蠢行为的牺牲品,他们艰难求生于充满着敌意、偏见与歧视的白人社会中,在花费巨大精力去应付白人种族主义的同时,还要调整自己随时可能崩溃的心态。种族歧视给黑人向成功迈进的路上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它使黑人无法获得平等的机会,造成了黑人成就的丧失,并使其陷于困顿与失意之中。
正如影片开头黑人警长格雷厄姆在遭遇追尾事故时感慨:“人们穿梭在城市之间,彼此擦肩而过,邂逅相遇,在洛杉矶,没人敢触碰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后面,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受彼此的存在。”这段话真实反映出黑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们渴望能与白人产生“触碰”,实现跨越种族的平等交流,他们期待着接受、认可与公平对待;另一方面,这也表现出他们对所处现状的悲哀与无奈之情。繁华都市下所掩盖的是人与人间缺乏沟通的事实,而不良的沟通与交流,势必会为种族歧视埋下隐患。
四、总结
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中,不同的种族、阶级,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会难以避免地产生冲突与碰撞,一方面,这些碰撞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会带有些许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碰撞为种族带来交集的同时,也为种族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白人与黑人视角下的种族歧视虽有不同,但潜意识里都将黑人置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白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歧视观念对黑人的内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要想从根源上去消除种族歧视任重道远。政策易颁观念难改,思维上的偏见唯有通过一次次的“碰撞”才能慢慢淡化,只有实现了种族间的平等交流,美国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的國度。
参考文献:
[1]王悠然.美国司法存在制度性种族歧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8-15(1515).
[2]姬虹.种族歧视加剧美国贫富差距[J].人民论坛,2019,(04):27.
[3]马文婷.电影《撞车》中的多元化歧视解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179-180.
[4]胡晓进.“肯定性行动”与逆向歧视——以美国最高法院的相关判决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2):45-51.
[5]常长海.从刻板印象理论看《撞车》中的跨文化冲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157(05):76.
[6]胡锦山.美国白人种族主义与“逆向歧视”[J]. 世界民族,2008,(03):15-18.
作者简介:
李君敏,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社会与文化方向研究。
田耀,男,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与文化专业硕导教授。
【关键词】 种族歧视;肯定性行动;逆向歧视;自我歧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31-02
一、电影概述
这部由保罗·哈吉斯导演的小成本影片《撞车》,不仅战胜了夺冠热门《断背山》,更一举拿下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剪辑、最佳剧本原创和最佳影片三项大奖。在本片中,导演利用环形叙事手法将三十六小时内发生在同一个城市的八个小故事进行交叉叙述,并通过人物角色的转换与交织,以及多个叙事线的相互串联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影片以撞车开始又以撞车结尾,展现给观众一个真实且危机四伏的美国,这些发生在洛杉矶看似彼此孤立的生活琐事,无形中却有着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无法触摸但又真实存在,那便是根植在美国人内心深处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冲突。片名的撞车并非仅在叙述简单的车祸事故,更是隐喻了不同种族与文化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所产生的博弈与碰撞,而这部影片也恰恰是利用了车祸这个契机,来为观众解读整个美国当下正在发生的方方面面。
二、白人視角下的种族歧视
(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歧视绝非单纯的恶语相向,它的本质是区分你我,而肤色的不同就是划分种族的根本依据。
白人的歧视分为有形歧视和无形歧视两种。有形歧视直接表现为制度性种族歧视,例如之前引发全美骚乱的“弗洛伊德事件”。有研究人员认为,黑人被白人警察强制管控并致死的比例远高于其他族裔是因为警务部门和刑法体系内存在某种制度性种族歧视,正是那些针对少数族裔的不公平政策才导致了过度执法[1]。白人并不会承认种族歧视带给黑人的伤害,他们始终认为黑人是由于自身的文化缺陷才不被社会所接受,实际上是白人忽视了法律和政府政策的作用,也忽视了制度性种族歧视——这一切不平等的根源的强大力量[2]。然而,制度性种族歧视后期并没有随着民权法的颁布而消失,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对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公开表态时所言,“仇恨只是隐藏了起来。但它不会消失”,黑白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歧视的核心问题,虽然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经过十九世纪的废奴运动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废除种族歧视运动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现实社会中,黑人受到的歧视更加“悄无声息”[3]。
无形歧视常常通过生活中的刻板印象表现出来。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将无形歧视描绘得淋漓尽致:检察长里克和他的妻子简晚餐后正在街上散步,妻子看见迎面走来的两个黑人青年,眼神里不禁闪烁出一丝恐惧,并下意识地抱紧了丈夫的胳膊,这个习惯性的动作,在流露出妻子内心深处对黑人的歧视与刻板印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上流人士对底层百姓的阶级歧视。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幕让人记忆深刻:黑人青年彼得在冬夜的街头搭车,只有一个刚下班的白人巡警汤姆愿意为他停车。在两人闲聊的过程中,巡警打量到彼得可能携枪,不由地提高了警惕,而后,彼得对着车内的神像摆件突然大笑,巡警以为他在嘲笑自己,便在这样一场误会中开枪错杀了彼得。直到最后,他才发现彼得的口袋里竟然装着一个和他一样的神像摆件。原来,彼得笑的是这难得的巧合:他们虽然肤色不同,却有着同样的爱好和信仰。对种族歧视抱着和平与希望的彼得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死在一个白人警察手里,而对种族歧视恨之入骨的汤姆,没想到自己竟然亲手杀死了一个黑人。白人对黑人的本能防御,也是种族歧视的一种隐性表现,而这种歧视或许在他们不知情时,早已深深地隐藏进了内心。
(二)种族歧视背景下的 “肯定性行动”
在许多人眼里,歧视的受害者似乎都是少数族裔,但是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歧视伤害的是每一个社会参与者,当然,也包括白人。
二十世纪中叶,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族裔在各个领域的优惠政策,并命名为“肯定性行动”,片中白人警官瑞安的父亲就是此类行为的受害者。通过瑞安与医保计划的代理人约翰逊小姐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是随着政府决定优待少数族裔开设的公司等一系列“肯定性行动”优惠政策的出台,白人开设的企业遭受严重打击,他父亲也因此破产,不得不加入这个保费低廉的医保计划,而该医保计划对患者医疗服务重重设限,导致他的父亲宁可忍受病痛也不愿找保险计划外的医生。
这些优惠措施原本旨在缩小族裔差距,实现不同种族平等、和谐相处[4],结果非但未能消除白人种族主义,反而进一步恶化了种族关系,它们不仅有悖于美国社会公平竞争、机会平等的原则,而且严重损害了白人的利益。一些白人认为,他们在失去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种族优势的同时,还在逐渐丧失社会各领域的主导权,并在不知不觉地引发了“逆向歧视”之争。反种族歧视的初衷是为了平等,但结果往往却是把眼前的不平等变成了另一种不平等。
三、黑人视角下的种族歧视
(一)种族歧视引发黑人的自我歧视
当今社会,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以更隐秘的方式存在着,与此同时,黑人对自身也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歧视。
片中的黑人青年安东尼完美诠释了黑人的自我歧视。他刚走出餐厅就在抱怨店里的黑人服务员给周围的白人倒咖啡时却没问他要不要喝,他认为这个黑人服务员只会热情招待白人顾客,却对黑人很冷淡,后来,当安东尼的同伴彼得试图拦公交车时,安东尼马上制止了他,并教育起来:“公车两侧放那么大的窗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羞辱那些穷到只能搭公交车的有色人种。”通过这两个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安东尼的内心其实是脆弱且自卑的,他对自我产生了歧视与怀疑,认为黑人注定要比白人低一等。 在当代美国社会,黑人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他们极力表现出与主流文化的趋同,却在不知不觉中弱化了自我的文化身份,形成了不可磨灭的种族自卑感,并产生了扭曲的自我认知,而这种心理意识并不会因为阶级的提升而削弱。
在片中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黑人导演卡梅隆在与白人合作伙伴弗雷德讨论某演员的发音问题时,选择了隐忍。由于白人习惯了用标签去固化对于黑人的印象,他们刻板地认为黑人说话粗俗,语法错误百出,合作伙伴认为该演员不符合他心中黑人应有的形象,要求重拍一遍,导演只能选择沉默[5]。
每一个黑人的内心世界早已被白人文化的侵染所腐蚀,尤其是已经跻身于主流社会的黑人,他们渴望融入白人的世界,但又惧怕自己的肤色,所以每当面临种族主义的歧视和迫害时,他们不敢声张、反抗,只能任由它侵蚀着自己。
(二)种族歧视带给黑人的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对白人种族主义的现实存在与危害的漠视,致使种族歧视行为至今在美国社会各个方面仍普遍存在,它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美国黑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6]。
种族歧视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直接伤害美国黑人的卑劣行为,而美国黑人就像是这种愚蠢行为的牺牲品,他们艰难求生于充满着敌意、偏见与歧视的白人社会中,在花费巨大精力去应付白人种族主义的同时,还要调整自己随时可能崩溃的心态。种族歧视给黑人向成功迈进的路上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它使黑人无法获得平等的机会,造成了黑人成就的丧失,并使其陷于困顿与失意之中。
正如影片开头黑人警长格雷厄姆在遭遇追尾事故时感慨:“人们穿梭在城市之间,彼此擦肩而过,邂逅相遇,在洛杉矶,没人敢触碰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后面,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受彼此的存在。”这段话真实反映出黑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们渴望能与白人产生“触碰”,实现跨越种族的平等交流,他们期待着接受、认可与公平对待;另一方面,这也表现出他们对所处现状的悲哀与无奈之情。繁华都市下所掩盖的是人与人间缺乏沟通的事实,而不良的沟通与交流,势必会为种族歧视埋下隐患。
四、总结
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中,不同的种族、阶级,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会难以避免地产生冲突与碰撞,一方面,这些碰撞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会带有些许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碰撞为种族带来交集的同时,也为种族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白人与黑人视角下的种族歧视虽有不同,但潜意识里都将黑人置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白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歧视观念对黑人的内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要想从根源上去消除种族歧视任重道远。政策易颁观念难改,思维上的偏见唯有通过一次次的“碰撞”才能慢慢淡化,只有实现了种族间的平等交流,美国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的國度。
参考文献:
[1]王悠然.美国司法存在制度性种族歧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8-15(1515).
[2]姬虹.种族歧视加剧美国贫富差距[J].人民论坛,2019,(04):27.
[3]马文婷.电影《撞车》中的多元化歧视解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179-180.
[4]胡晓进.“肯定性行动”与逆向歧视——以美国最高法院的相关判决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2):45-51.
[5]常长海.从刻板印象理论看《撞车》中的跨文化冲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157(05):76.
[6]胡锦山.美国白人种族主义与“逆向歧视”[J]. 世界民族,2008,(03):15-18.
作者简介:
李君敏,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社会与文化方向研究。
田耀,男,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与文化专业硕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