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载柩车是送葬时用到的一种丧车,它的形制文献中有一定记载,出土实物资料却很少,画像石中的载柩车形制各不一,一方面可能是其种类不同,在演变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不同身份等级使用也有一定差别。
【关键词】汉代丧葬礼俗;载柩车;辒辌车;牛车
汉代的丧葬礼俗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先秦时期的规制,在丧葬过程中,丧葬仪式复杂且程序长,有较多丧葬用具的使用,在送葬阶段,需要将灵柩运往葬地,这个过程中会用到载柩车。
载柩车,送葬时将柩运往埋葬地点用的车,即为丧车。关于载柩车,有记载“载尸之棺称为柩,柩行,载之以车,贵者以辒辌,薄葬者以牛车。[1]即据死者身份的不同,有辒辌车与牛车送葬。
关于辒辌车,《史记·李斯列传》有记载:“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 [2]可以得出这种辒辌车形制可供人卧息。孟康曰:“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曰‘辒辌车’也。”对辒辌车的形制和得名有了简单的介绍。
秦代辒辌车具体形制可从考古资料中看到,西安秦始皇陵封土西侧陪葬坑内出土有铜车马,发掘者根据二号铜车马车上的朱书文字“安车第一”以及文献资料,认为这种大型安车即为辒辌车。 [3]在秦代考古资料中我们对辒辌车有初步的认识,“辒辌本安车也”,起初它并不直接用于丧葬中,而在出行乘车过程中使用,供卧息、坐乘。在车身顶上有椭圆形车盖,车旁开窗牖,双轮。后期发展中,辒辌车很可能成为了载柩车。对于“置始皇于辒辌车中”,裴骃《集解》:“辒辌车,如今丧輀车也。”即辒辌车就是丧輀车,《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曰輀。”根据以上,辒辌车就是輀车,也就是载柩车。
汉代辒辌车在形制装饰和使用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天子使用的载柩车被称为大行载车(辒辌车) [4],《后汉书?舆服志》:“大行载车……车藏城北秘宫,皆不得入城门。” [5]这种载柩车不能直接进入墓室。在汉代,高等级的辒辌车,不仅是天子使用,也被赏赐于大臣,被称为“殊礼”。[6] 《汉书·霍光传》:“载光尸柩以辒辌车。”《汉书·孔光传》:“载以乘舆辒辌及副各一乘。” [7]关于汉代辒辌车具体形制,《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曰輀。輀,耳也,悬于左右前后铜鱼摇绞之属,耳耳然也。其盖曰柳。”輀车即辒辌車,这种车有墙有盖,车棚中间高四周低,另外在輀车周围有铜鱼等复杂装饰物,摇动时会发出响声。
考古资料中尚无确切汉代辒辌车实物的发现,有出自古代墓葬的小型青铜车被认为是东汉早期的明器铜輀车 [8]。信立祥先生指出,其墓主是西南夷笮人的上层人物,这件明器輀车是仿照实用輀车制作,除没有“柳”和“柳”上的装饰。同一座古墓葬还有一有柄铜镜形铜饰件,据两者风格以及制作工艺大体相同,该饰件作为“池”下的装饰,应是明器輀车的附件。西南夷笮人使用明器輀车随葬,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9]这件明器輀车虽受汉文化影响程度不高,但是它让汉代辒辌车形制的认识有了部分依据。
从资料来看,汉代上层身份使用的辒辌车,它的具体形制可能具有以下特点,车体比较高,四轮,在车身装有各种复杂的饰件,前行时会发出响声,另外,车有类似鳖甲的车篷,中间高四周低。
等级相对较低使用的载柩车形制也有变化,其较为直观的形象,可在山东微山县沟南村出土的汉画像石上辨认。报告中认为此墓墓主是一般官吏人员。[10]整个画像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有学者指出,画像石中的大车篷似鳖甲,与《释名·释丧制》记载相同,应是当时送葬的輀车,篷顶后部的建柄上挂的饰件应是铜鱼摇绞。 [11]这幅画像石不仅反映了輀车的直观形象,并且在图像中能看到,輀车在使用时由多人拉绳索前行。
汉代载柩车也有用牛车,《汉书·张汤传》:“载以牛车”。《后汉书·祭遵列传》:“遵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 [12]身份等级较低,或者因为死者遗言,会将牛车作为载柩之物。从江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可看到[13],有一类似鳖甲状的车,两轮,由牛车牵引,刻画了送葬时的场景,也应是汉代的载柩车。除此之外,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发现有汉画像石墓,在墓中室北壁画像有车马画像,巫鸿先生根据画像中的车马目的地是一对阙,推测这幅画面描绘的应是送葬行列,图中有三种马车,分别为导车、魂车与柩车。[14]这里的载柩车与山东微山县和江苏出土画像中的形制有所不同,是长而窄带卷篷的车,前有马车牵引,两轮。
从画像石图像资料以及文献中可认识到,在汉代的丧葬过程中,载柩车一般不用于下葬,往往只是运输,不进入墓穴。另外送葬的车辆、人数以及规模都不定,载柩车的形制较为多样,很可能是因时代演变与等级身份不同而会有所差别。整体上,车盖分为鳖甲状的半圆拱形和长而窄的带卷蓬形状,在前行过程中会用到马车、牛车以及人力牵引车辆,同时存在有两轮与四轮两种车。辒辌车大都是上层身份的人使用,牛车损耗人力物力小,一般是身份低微的人员使用,但是使用辒辌车与牛车并不是用来划分等级的绝对,有的身份显贵者在临终遗言,要求薄葬,也会使用牛车。此外,由于汉代载柩车不能进入墓穴,在考古资料中没有直接的实物载柩车发现,反而画像石上比较多见。汉代盛行厚葬,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于丧葬的重视。作为与地下墓室对应的墓上建筑,画像石祠堂和画像石墓阙也随之出现。[15]因此,很多描绘送葬的图像在画像石频繁出现。载柩车的图像在画像石或者其他依托物上较为常见,上述几幅画像石图像提供了直观的资料,可从中对汉代载柩车形象得到认识。
汉代丧礼送葬仪节,无论在贵者与贫者之间都是不可缺少的仪式。汉代的丧葬制度,它在于强调和补充了维护封建社会形成及壮大时期的道德伦理关系,带来了从秦汉至明清长达两千余年的厚葬之风。[16]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1.
[2]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75-376.
[4] 高崇文.再论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J].考古,2008.11.
[5]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刘可维.汉魏晋南北朝葬仪中“殊礼”的形成与变迁[J].史学月刊,2016.11.
[7] 班固.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卷八十一,孔光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 信立详.汉代明器铜輀车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3.02.
[9] 同上.
[10] 王思礼,赖非,丁冲,万良.山东微山县汉代画像石调查报告[J].考古,1989.08.
[11] 信立详.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17-218.
[12] 班固.汉书卷八十一,张汤传, 卷二十,祭遵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3] 信立详.中国画像石全集第四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45.
[14]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64-265.
[15] 信立详.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8-19.
[16]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304.
【关键词】汉代丧葬礼俗;载柩车;辒辌车;牛车
汉代的丧葬礼俗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先秦时期的规制,在丧葬过程中,丧葬仪式复杂且程序长,有较多丧葬用具的使用,在送葬阶段,需要将灵柩运往葬地,这个过程中会用到载柩车。
载柩车,送葬时将柩运往埋葬地点用的车,即为丧车。关于载柩车,有记载“载尸之棺称为柩,柩行,载之以车,贵者以辒辌,薄葬者以牛车。[1]即据死者身份的不同,有辒辌车与牛车送葬。
关于辒辌车,《史记·李斯列传》有记载:“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 [2]可以得出这种辒辌车形制可供人卧息。孟康曰:“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曰‘辒辌车’也。”对辒辌车的形制和得名有了简单的介绍。
秦代辒辌车具体形制可从考古资料中看到,西安秦始皇陵封土西侧陪葬坑内出土有铜车马,发掘者根据二号铜车马车上的朱书文字“安车第一”以及文献资料,认为这种大型安车即为辒辌车。 [3]在秦代考古资料中我们对辒辌车有初步的认识,“辒辌本安车也”,起初它并不直接用于丧葬中,而在出行乘车过程中使用,供卧息、坐乘。在车身顶上有椭圆形车盖,车旁开窗牖,双轮。后期发展中,辒辌车很可能成为了载柩车。对于“置始皇于辒辌车中”,裴骃《集解》:“辒辌车,如今丧輀车也。”即辒辌车就是丧輀车,《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曰輀。”根据以上,辒辌车就是輀车,也就是载柩车。
汉代辒辌车在形制装饰和使用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天子使用的载柩车被称为大行载车(辒辌车) [4],《后汉书?舆服志》:“大行载车……车藏城北秘宫,皆不得入城门。” [5]这种载柩车不能直接进入墓室。在汉代,高等级的辒辌车,不仅是天子使用,也被赏赐于大臣,被称为“殊礼”。[6] 《汉书·霍光传》:“载光尸柩以辒辌车。”《汉书·孔光传》:“载以乘舆辒辌及副各一乘。” [7]关于汉代辒辌车具体形制,《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曰輀。輀,耳也,悬于左右前后铜鱼摇绞之属,耳耳然也。其盖曰柳。”輀车即辒辌車,这种车有墙有盖,车棚中间高四周低,另外在輀车周围有铜鱼等复杂装饰物,摇动时会发出响声。
考古资料中尚无确切汉代辒辌车实物的发现,有出自古代墓葬的小型青铜车被认为是东汉早期的明器铜輀车 [8]。信立祥先生指出,其墓主是西南夷笮人的上层人物,这件明器輀车是仿照实用輀车制作,除没有“柳”和“柳”上的装饰。同一座古墓葬还有一有柄铜镜形铜饰件,据两者风格以及制作工艺大体相同,该饰件作为“池”下的装饰,应是明器輀车的附件。西南夷笮人使用明器輀车随葬,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9]这件明器輀车虽受汉文化影响程度不高,但是它让汉代辒辌车形制的认识有了部分依据。
从资料来看,汉代上层身份使用的辒辌车,它的具体形制可能具有以下特点,车体比较高,四轮,在车身装有各种复杂的饰件,前行时会发出响声,另外,车有类似鳖甲的车篷,中间高四周低。
等级相对较低使用的载柩车形制也有变化,其较为直观的形象,可在山东微山县沟南村出土的汉画像石上辨认。报告中认为此墓墓主是一般官吏人员。[10]整个画像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有学者指出,画像石中的大车篷似鳖甲,与《释名·释丧制》记载相同,应是当时送葬的輀车,篷顶后部的建柄上挂的饰件应是铜鱼摇绞。 [11]这幅画像石不仅反映了輀车的直观形象,并且在图像中能看到,輀车在使用时由多人拉绳索前行。
汉代载柩车也有用牛车,《汉书·张汤传》:“载以牛车”。《后汉书·祭遵列传》:“遵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 [12]身份等级较低,或者因为死者遗言,会将牛车作为载柩之物。从江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可看到[13],有一类似鳖甲状的车,两轮,由牛车牵引,刻画了送葬时的场景,也应是汉代的载柩车。除此之外,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发现有汉画像石墓,在墓中室北壁画像有车马画像,巫鸿先生根据画像中的车马目的地是一对阙,推测这幅画面描绘的应是送葬行列,图中有三种马车,分别为导车、魂车与柩车。[14]这里的载柩车与山东微山县和江苏出土画像中的形制有所不同,是长而窄带卷篷的车,前有马车牵引,两轮。
从画像石图像资料以及文献中可认识到,在汉代的丧葬过程中,载柩车一般不用于下葬,往往只是运输,不进入墓穴。另外送葬的车辆、人数以及规模都不定,载柩车的形制较为多样,很可能是因时代演变与等级身份不同而会有所差别。整体上,车盖分为鳖甲状的半圆拱形和长而窄的带卷蓬形状,在前行过程中会用到马车、牛车以及人力牵引车辆,同时存在有两轮与四轮两种车。辒辌车大都是上层身份的人使用,牛车损耗人力物力小,一般是身份低微的人员使用,但是使用辒辌车与牛车并不是用来划分等级的绝对,有的身份显贵者在临终遗言,要求薄葬,也会使用牛车。此外,由于汉代载柩车不能进入墓穴,在考古资料中没有直接的实物载柩车发现,反而画像石上比较多见。汉代盛行厚葬,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于丧葬的重视。作为与地下墓室对应的墓上建筑,画像石祠堂和画像石墓阙也随之出现。[15]因此,很多描绘送葬的图像在画像石频繁出现。载柩车的图像在画像石或者其他依托物上较为常见,上述几幅画像石图像提供了直观的资料,可从中对汉代载柩车形象得到认识。
汉代丧礼送葬仪节,无论在贵者与贫者之间都是不可缺少的仪式。汉代的丧葬制度,它在于强调和补充了维护封建社会形成及壮大时期的道德伦理关系,带来了从秦汉至明清长达两千余年的厚葬之风。[16]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1.
[2]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75-376.
[4] 高崇文.再论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J].考古,2008.11.
[5]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 刘可维.汉魏晋南北朝葬仪中“殊礼”的形成与变迁[J].史学月刊,2016.11.
[7] 班固.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卷八十一,孔光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 信立详.汉代明器铜輀车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3.02.
[9] 同上.
[10] 王思礼,赖非,丁冲,万良.山东微山县汉代画像石调查报告[J].考古,1989.08.
[11] 信立详.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17-218.
[12] 班固.汉书卷八十一,张汤传, 卷二十,祭遵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3] 信立详.中国画像石全集第四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45.
[14]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64-265.
[15] 信立详.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8-19.
[16]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