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秋季招生时,校门口总是人山人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一年级新生,他们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学校,家长们千叮咛,万嘱咐,直到孩子进入校园、背影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望着那一张张天真欢乐的脸庞,看着那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站在校门口的我,总是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我们学校地处都市村庄,是即将改造的重点区域。这里平民集聚,外来务工者流入较多,学生中85%是外来民工子女,四分之三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家庭自有房的仅占28.52%,71.48%的学生家庭寄居在城中村的廉租房内。他们父母文化水平低,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营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民教育”开始,整个国际和我国的教育发展都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民主化、平等化,也越来越追求优质教育化、多样化、个性化。在这一大趋势下,几年来,我校把“仁爱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重点研究课题,作为学校推进课改、实施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
曾经有位中学校长问我,你们学校是不是专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为什么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那么多?当时我只是笑而不答。的确,几年来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越来越多,又因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市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不合法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使孩子“合法”地进入了我校,更使外来务工子女绝对数增加……这些孩子通常有如下特点:一是个体的异质性较高;二是中等偏差学生比例较高,还有个别残疾孩子入学。事实上,真正要接纳他们是需要勇气的,如果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就更需要一种崇高的境界。说实在的,我们的老师每接收一个这样的孩子都会几天睡不着觉。但尽管如此,没有一个教师会拒绝他们,相反有些教师还主动提出把这些学生安置在自己班里。因为我们的老师深知,虽然他们的父母不能够给他们良好的家教,但他们应该享有和其他学生一样的人格尊严,享有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更高尚!看一看我校教师那一个个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一篇篇分层次备课教案,一次次缺陷补差训练,一份份个案研究报告,一次次的个别辅导……为了这样一些孩子,老师们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宝贵的时间?有人问:这样做值得吗?我们的老师回答:对于这些孩子,不仅要用双手去拥抱他们,更要用心去接纳他们。
经常会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参加学校的一些教育活动,有的家庭甚至连读书写字的地方都没有。为此,在他们当中有些人产生了自卑感,有些人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些缺乏归属感。关爱这些孩子,已然成为我们老师的自觉行为:有的拿出自己孩子穿的衣服送给他们,有的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做作业,有的掏钱帮学生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学校还自筹资金2万多元,在市妇联支持下建起了流动留守儿童之家——“阳光同乐苑”。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这九个字是对义务教育生动形象的描述和高度精准的概括。“同一个校园、同一片蓝天,同怀仁爱之心,同样快乐成长”,这是我校“仁爱教育”的核心思想。
创建仁爱校园的难点是如何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操作点是个别化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智能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两年来,我们举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年级组研究课、校级示范课和评比课,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学习心得、教学反思、研究报告……通过学习实践与研究,老师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是无法选择的,教学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要想改变学生,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当教育真正适合学生时,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老师们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使那些不愿学的学生也开始把书本高高捧起;加强了分层分类指导和帮助,使那些原本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也开始把微笑送给了老师;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使那些原本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也开始学会如何阅读、如何解题、如何听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坚信,当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都能得到老师的适时指导与帮助;当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都能学有所获、天天进步的时候,我们对创建“仁爱校园”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切的认识,而我们的辛勤付出也会得到回报!
(作者系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校长)
我们学校地处都市村庄,是即将改造的重点区域。这里平民集聚,外来务工者流入较多,学生中85%是外来民工子女,四分之三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家庭自有房的仅占28.52%,71.48%的学生家庭寄居在城中村的廉租房内。他们父母文化水平低,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营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民教育”开始,整个国际和我国的教育发展都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民主化、平等化,也越来越追求优质教育化、多样化、个性化。在这一大趋势下,几年来,我校把“仁爱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重点研究课题,作为学校推进课改、实施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
曾经有位中学校长问我,你们学校是不是专门招收外来务工子女,为什么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那么多?当时我只是笑而不答。的确,几年来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越来越多,又因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市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不合法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各种方法使孩子“合法”地进入了我校,更使外来务工子女绝对数增加……这些孩子通常有如下特点:一是个体的异质性较高;二是中等偏差学生比例较高,还有个别残疾孩子入学。事实上,真正要接纳他们是需要勇气的,如果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就更需要一种崇高的境界。说实在的,我们的老师每接收一个这样的孩子都会几天睡不着觉。但尽管如此,没有一个教师会拒绝他们,相反有些教师还主动提出把这些学生安置在自己班里。因为我们的老师深知,虽然他们的父母不能够给他们良好的家教,但他们应该享有和其他学生一样的人格尊严,享有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更高尚!看一看我校教师那一个个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一篇篇分层次备课教案,一次次缺陷补差训练,一份份个案研究报告,一次次的个别辅导……为了这样一些孩子,老师们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宝贵的时间?有人问:这样做值得吗?我们的老师回答:对于这些孩子,不仅要用双手去拥抱他们,更要用心去接纳他们。
经常会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参加学校的一些教育活动,有的家庭甚至连读书写字的地方都没有。为此,在他们当中有些人产生了自卑感,有些人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些缺乏归属感。关爱这些孩子,已然成为我们老师的自觉行为:有的拿出自己孩子穿的衣服送给他们,有的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做作业,有的掏钱帮学生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学校还自筹资金2万多元,在市妇联支持下建起了流动留守儿童之家——“阳光同乐苑”。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这九个字是对义务教育生动形象的描述和高度精准的概括。“同一个校园、同一片蓝天,同怀仁爱之心,同样快乐成长”,这是我校“仁爱教育”的核心思想。
创建仁爱校园的难点是如何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操作点是个别化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智能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两年来,我们举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年级组研究课、校级示范课和评比课,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学习心得、教学反思、研究报告……通过学习实践与研究,老师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是无法选择的,教学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要想改变学生,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当教育真正适合学生时,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老师们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使那些不愿学的学生也开始把书本高高捧起;加强了分层分类指导和帮助,使那些原本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也开始把微笑送给了老师;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使那些原本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也开始学会如何阅读、如何解题、如何听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坚信,当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都能得到老师的适时指导与帮助;当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都能学有所获、天天进步的时候,我们对创建“仁爱校园”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切的认识,而我们的辛勤付出也会得到回报!
(作者系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