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60年代出现森林消失、土地退化、人口增长、全球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问题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模式相联系。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型。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上述涵义可知,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资源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永续利用的程度是区域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环境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份。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恶化的环境会降低人类生活质量,妨碍资源利用,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故环境质量的好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非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又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又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资金和技术,故经济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具有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以达到人与人、人与地的协调统一,人与地的共同繁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地理科学的特点恰恰是以区域为基础,把区域研究作为学科研究的阵地。高中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科学特点,研究内容侧重层次较高区域:世界——世界分区地理,中国——中国分区地理。
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排教材,这是对传统地理教材的重大变革。教材中列举了关于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事实,这些足够的人地关系知识,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必要的,但未能从区域持续发展观点,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与地共同持续发展观念,不利于跨世纪公民可持续发展参与能力的培养。
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庞大人口、相对短缺的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指导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不同区域,由于有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的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别大,要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各区域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是进行人口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人口的适度增长,指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人口总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存危机。高中地理教材侧重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适当增强这方面讲述。
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有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此,必须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与地协调关系的关键。
2.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需要解决资源永续利用与其高消费水平相协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则是在满足其最低需求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河北曲周县第一中学)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60年代出现森林消失、土地退化、人口增长、全球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问题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模式相联系。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型。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上述涵义可知,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资源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永续利用的程度是区域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环境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份。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恶化的环境会降低人类生活质量,妨碍资源利用,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故环境质量的好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非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又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又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资金和技术,故经济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具有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以达到人与人、人与地的协调统一,人与地的共同繁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地理科学的特点恰恰是以区域为基础,把区域研究作为学科研究的阵地。高中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科学特点,研究内容侧重层次较高区域:世界——世界分区地理,中国——中国分区地理。
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排教材,这是对传统地理教材的重大变革。教材中列举了关于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事实,这些足够的人地关系知识,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必要的,但未能从区域持续发展观点,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与地共同持续发展观念,不利于跨世纪公民可持续发展参与能力的培养。
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庞大人口、相对短缺的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指导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不同区域,由于有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的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别大,要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各区域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是进行人口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人口的适度增长,指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人口总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存危机。高中地理教材侧重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适当增强这方面讲述。
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有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此,必须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与地协调关系的关键。
2.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需要解决资源永续利用与其高消费水平相协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则是在满足其最低需求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河北曲周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