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中地理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60年代出现森林消失、土地退化、人口增长、全球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贫富不均等问题后,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发展的模式相联系。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型。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上述涵义可知,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发展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资源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永续利用的程度是区域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环境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份。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恶化的环境会降低人类生活质量,妨碍资源利用,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故环境质量的好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非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又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又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资金和技术,故经济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具有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以达到人与人、人与地的协调统一,人与地的共同繁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地理科学的特点恰恰是以区域为基础,把区域研究作为学科研究的阵地。高中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科学特点,研究内容侧重层次较高区域:世界——世界分区地理,中国——中国分区地理。
  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排教材,这是对传统地理教材的重大变革。教材中列举了关于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事实,这些足够的人地关系知识,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必要的,但未能从区域持续发展观点,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与地共同持续发展观念,不利于跨世纪公民可持续发展参与能力的培养。
  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庞大人口、相对短缺的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指导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不同区域,由于有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的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别大,要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各区域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人口的适度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持续进行,是进行人口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人口的适度增长,指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数量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人口总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存危机。高中地理教材侧重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忽略了适度的人口规模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应适当增强这方面讲述。
  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人口观的重要组成,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又有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此,必须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与地协调关系的关键。
  2.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需要解决资源永续利用与其高消费水平相协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则是在满足其最低需求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河北曲周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我们的语言文字就起着“以文载道”的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古人尚且如此,在课程改革的浪潮里,我们一线的教师更不能无视语文教学中承载着的德育作用。  再说,学校的各种学科中,语文一门又是最直接、多方位体现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的学科,对学生的德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承载着德育,是每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承载德育?仁者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要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唤醒他们的情感和体验,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素质。    一、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1.主动参与,注重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
期刊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理论中的一个焦点。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的教育。  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实现了语言课堂教学素质化,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着眼学生
期刊
摘要:语感是深化英语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捕捉语言信息并迅速领悟、理解其内容,教师应充分认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寓语感教学于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创设情景,通过听、说、读、背、译等多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感悟能力。持之以恒,学生的正确语感能形成。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语感培养和训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英语
期刊
摘要:胶粘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物质,本文对胶粘剂进行了简单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常见胶粘剂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胶粘剂粘合力粘接    一、引言    胶粘剂是一种靠界面作用力把各种材料牢固地粘结在一起的物质。胶粘剂也叫粘合剂、粘接剂,简称胶。人们非常熟悉的糨糊、胶水、水泥等都属于胶粘剂的范畴。  人类使用的胶粘剂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开始用的胶粘剂是由天然物质如淀粉、动物胶、粘土等
期刊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如何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化学教学中情感规律的应用及情感效能的发挥
期刊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因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全面充分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厌学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心病,那么如何预防和克服学生的厌学,化消极为积极,变厌学为乐学?笔者谈谈处理这一问题的体会。    一 、学生厌学物理的主要表现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违反课堂纪律。   2.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让别人代抄。
期刊
摘要:历史情境教学是历史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历史教学情境,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学习历史。  关键词:情境情境教学历史 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是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能力”作为《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一个好的物理教师,一堂好的物理课,不应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启发他们不断
期刊
数学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检验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兴趣,进一步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条件下,数学教学要通过“评价目标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社会化”等手段,努力实现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才会达到数学教学评价的真实目的,推动教与学两方面发展。    一、课堂即时评价,让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现代评价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