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境用造词扩展法解答近义词辨析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义词辨析题是历年来高考中频频出现的一道题。由于此题涵盖的词语面宽,词语之间的差别性不是很明显,甚至有的词语本身就较为生僻,再加上学生平时阅读面本身就很狭窄,词汇量积累不够,语感差,判断时只凭自己的主观感性认识,不能够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词语进行仔细地揣摩与辨析,因此在做题时感到模棱两可,甚为棘手。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此题的讲解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的老师采取的是“词海战术”,搜集大量的近义词,注上它们的意思,再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猜题、押题,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大串理论来,往往看似全面有效,实则在运用当中由于其过于繁杂使学生难以真正掌握。那么如何找到一种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答此类题目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采取造词扩展法解答此类题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针对一组近义词的意思的辨析扩展引申到对不熟悉词意义的揣摩,尽可能做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达到对未知词语的理解,达到一种知识迁移的目的,揭开其神秘朦胧的面纱,露出其本来面目,再用具体的语境当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反过来佐证自己对词语的揣摩理解的正确与否,最后对一组近义词做出正确的理解与选择,从而达到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的飞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辨的完美结合。
   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其他文献
诗言情是诗歌的本质之一,这可以称得上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时的一条铁律。那如何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呢?阅读诗歌时,一定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借助负载着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走进诗歌,的确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很多老师仅仅止步于对单个意象的机械分析而忽略了关注整首诗词所营造出的整体“诗歌意境”。细致而透彻地分析了诗词中的单个意象,是否就能将学生顺利带入诗境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本篇论文拟结合自
这是一部西南采风录,也可以说是一项人类学田野考查报告;作者是一位富有采访经验的老记者,对人类学、社会学很有心得,这就使该书没有仅仅停留在猎奇和惊艳、渲染和夸张上,虽然这是作者调查访谈的记述,文字却处处显示出作者的专业兴趣和见识,时时将历史与现实相对照,将这一块遗落大山深处的人类史前期文化化石、中国至今仅存的父系氏族部落状况清晰地呈献于世人面前。  该书并非是第一个记述这个位于川藏边境金沙江边的山岩
壬戌学制中的《高级中学课程总纲》由郑宗海、胡明复、廖世承、舒新城、朱经农、陆士寅、陆步青、朱斌魁、段育华起草,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复订。总纲将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者称为普通科。普通科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及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及自然科学。两组都实行学分制。第一组中至少30学分,各校可自由开课。这因应了各地高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各自为政的现实,反过来又鼓励了这种风气。  自高中建制至1930年左右,
如何开展现代诗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了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一首现代诗,既有的教学理论无法焕发光芒,独特的教学方法又容易生搬硬套,除了带着感情一遍又一遍朗读出“感悟”,似乎只能是无限“阐释”诗歌的社会背景、历史典故、辞章句法,生生变成了一堂班会课,一堂历史课,一堂语法课。当然,大部分选入课本的现代诗这样教都无可厚非,直到出现了《回延安》。  这首贺敬之创作于1956年的诗歌,让很多堂课变成了信天游歌曲赏
《记念刘和珍君》(以下简称《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经典篇目,它“直抵中国历史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任何时候读都会有惊心动魄之感”[1],那么,这种震撼力究竟来自哪里?鲁迅先生是怎样创造出“这一个”的?一线教学是否真正发掘并呈现了这种震撼力?恐怕大多存在着隔膜、肤浅、敷衍的现象。由于主要停留在作品已知和可见的认知表象和操作层面上,正如朱自清批评的那样:“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
1912年,民國成立后调整中学修学年限、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中学年限由五年调整为四年;废止读经;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不再作为修身的惟一教学内容,修身也不再承担古诗歌的教学任务;民初虽有乐歌课,但任务是“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乐歌先授单音,次授复音及乐器用法”[1],也不承担教授古诗歌的功能。课程调整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经部文献、儒家学说及古诗歌,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这是当时人们比较关注
《二钱诗学之研究》  刘梦芙著,黄山书社2008年1月版,30.00元  刘梦芙先生的《二钱诗学之研究》,是一部值得细心玩索的好书,中国诗学研究者,尤其是关注近现代诗学者,可以从其中获得诸多启发。  综括此书的特色,我以为有两点。  (1)作者诗学诗功,两擅其胜,即不但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而且有丰富的诗词创作体验,这就使他对二钱(钱仲联与钱锺书)的诗歌分析,深中肯綮。我曾在《诗功与诗学研究》(《博览
里斯本大地震    1755年11月1日早上9时40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及邻近地区,发生了相当于里氏9级的大地震,持续了3分半钟至6分钟(亦有说10分钟)。由于震中在离海岸约200公里的大西洋中,所以也引发了大海啸。当没有被建筑物压着的人纷纷逃至码头等空旷的地方时,6~20米高的巨浪又把岸边的人卷走。继而里斯本城内起火,燃烧了五天才停。这一连串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夺去了6~10万条生命(当时里斯本人口
1 几年前,新加坡的英文版报纸《海峡时报》是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览的。那时我阅览该报,常常会遇到Teochew或者Teochow。我遍查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词典,都没有找到。不得已,我投书新加坡驻华大使馆。使馆很快回复。说Teochew或Teochow是指潮州,潮州人或潮州话。后来发现其实不必麻烦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在GoogJe英文版上搜索即可得到答案。美国中央情报局编辑的2007年版《世界事典》(Wo
虽然2020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人们对于高考语文试题的讨论热度渐退,但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高考试卷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精研覃思。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古诗鉴赏题的古诗释义即是问题之一。   读完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古诗鉴赏题及诗歌注释,笔者就感觉诗歌迷雾重重,令人生疑。   首先,作为一首七律,这首诗怎么会出现颔联末句和尾联末句重字的“低级错误”(“欲采商崖三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