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43-01
摘要: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正确积极地归因策略能够指导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积极归因 认知规律 调整设计 激发兴趣 激励机制
我校自2009年开展了自组织课堂教学的研究。自组织课堂即服务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受控于自己,对外在影响自主的进行个人塑造,完成个人化的课堂。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甚至是学习者。通过区教师进修学校课堂教学观察课例的培训,实践观察发现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在生活中,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不错,把失败的原因视为机会不好的人,往往是乐观的,而这些人也易于成功;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把成功的原因视为机会不错的人,往往是悲观的,而这些人也易于失败。小组合作成功的与否老师也要做个正确积极的归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征程中走得更有信心,走得更远,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积极地归因意识。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角度调整教学设计
把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归因于内在的,可控制的因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时,我没有立即归因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或者能力不够,而是从课堂观察课例中找到答案。每个合作小组按异质同组,同组采用AA、BB、CC分法;同质结对,竞争合作,但组员之间的能力差别挺大。往往BB、CC类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没法完成小组内的合作,教师要因材施教,也要因人施教,怎样才能协调这一对矛盾,教师则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小组合作中的操作材料,通常需要老师准备或指导。
二以激趣达到小组合作的高效
当学生不积极进行合作时,学生往往归因于外在的因素,而教师往往归因于学生内在的因素,如态度不端正,不愿与他人合作。但从上面调查表看来,学生的不合作主要在于兴趣不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随着自组织课堂的深入研究,发现课堂高效的落实我们存在许多问题。六年级数学有长达两个月的整理复习时间,学生在长期没有新的知识信息的刺激很容易形成课堂疲倦,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加上复习的内容要把整个小学六年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能形成自己的知识认知体系指导具体的解题思路。在小组合作式的高效课堂上往往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达到这样的能力,因而课堂上能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少之又少。而老师为了让大部分学生知识点过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雷同习题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认知情感与认知规律的需要,优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点,无需大量训练,他们也会感到疲倦需要新鲜的事物促动,需要更难的题目刺激;而没有掌握牢固或一知半解不能形成系统认知的学生对大量的训练无力招架,也达不到高效的目的。老师改善学生的智商是不可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时已迟,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可行之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两种情况,一是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语言、外在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这种兴趣没有一定的内在价值;另一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内在兴趣,这依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这就需要老师在复习练习设计中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牢牢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课堂的真正“高效”。
三、正面的激励机制指导有效的小组合作
就学习的成就而言,学生并不关注知识掌握的多与少,而重视老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归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似乎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者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活动去“觅食”,又必须合作协商让小组表现在课堂上获得最大效益,学生的活动大多在课后、课前完成。这与传统的老师给与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思考、交流、整理、汇报的模式大为不同。前者像组织一个主题活动,后者更像在考场上完一篇命题作文。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来说,前者显然更适合自组织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也喜欢被尊重的感觉。两年的研究我发现:与别处相同的做法例如加分制,夺旗制或争取起航卡等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在短时间是有效的,但随着优秀学生自我满足需要的提高渐渐会把外在的、物质的东西看淡,而后进生则懒得去争取荣誉。我尝试用认可的方法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如经常在作业或检测题上书写“你真棒”“进步很大”……收效也甚微。這些语言成了套话,放之四海皆可行。改变策略,就学生某一个闪光点具体明确的、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如:“今天的书写有进步,期待你明天的表现”“计算真棒,继续”“图示画得真有创意”“今天,你在小组的表现令老师刮目相看,继续加油”“你帮小组回答补充得真巧妙”“你准备的学具真充分”……像这样的语言既具体又能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逐渐引导学生渐变。
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性,如何协调小组内优生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经观察发现部分优秀学生是非常乐意帮助别人学习,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互助的关系,因为老师课堂经常把一些交流的机会留给小组里中等学生或后进生,有的优生认为长期没有被老师关注,而故意刁难本组的同学。当我的个别谈话不起作用时,便增加激励的方法,如果优生指导的同学取得进步明显,优生可以多得红星;全组都有进步,可以夺得红旗。优生有时可以免写简单的作业,甚至免考,其任务变成指导同学如何有方法地完成作业或答卷。教师也要从优生的表现中敏锐地捕捉信息,正确归因,优生也需要获得老师的肯定,如果在课内优生的表现时间不够,我的做法是放到课间单独交流或者每天在学习园地空辟出一块专栏,让他们把意犹未尽的思路板演上去,供同学们学习欣赏。
四、结束语
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究竟是选择积极地归因方式还是选择消极的归因方式,决定着学生未来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正确积极地归因策略,因势利导能够有效地干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以达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最优化才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周彬.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摘要: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正确积极地归因策略能够指导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积极归因 认知规律 调整设计 激发兴趣 激励机制
我校自2009年开展了自组织课堂教学的研究。自组织课堂即服务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受控于自己,对外在影响自主的进行个人塑造,完成个人化的课堂。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甚至是学习者。通过区教师进修学校课堂教学观察课例的培训,实践观察发现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在生活中,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不错,把失败的原因视为机会不好的人,往往是乐观的,而这些人也易于成功;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把成功的原因视为机会不错的人,往往是悲观的,而这些人也易于失败。小组合作成功的与否老师也要做个正确积极的归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征程中走得更有信心,走得更远,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积极地归因意识。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角度调整教学设计
把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归因于内在的,可控制的因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时,我没有立即归因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或者能力不够,而是从课堂观察课例中找到答案。每个合作小组按异质同组,同组采用AA、BB、CC分法;同质结对,竞争合作,但组员之间的能力差别挺大。往往BB、CC类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没法完成小组内的合作,教师要因材施教,也要因人施教,怎样才能协调这一对矛盾,教师则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小组合作中的操作材料,通常需要老师准备或指导。
二以激趣达到小组合作的高效
当学生不积极进行合作时,学生往往归因于外在的因素,而教师往往归因于学生内在的因素,如态度不端正,不愿与他人合作。但从上面调查表看来,学生的不合作主要在于兴趣不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随着自组织课堂的深入研究,发现课堂高效的落实我们存在许多问题。六年级数学有长达两个月的整理复习时间,学生在长期没有新的知识信息的刺激很容易形成课堂疲倦,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加上复习的内容要把整个小学六年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能形成自己的知识认知体系指导具体的解题思路。在小组合作式的高效课堂上往往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达到这样的能力,因而课堂上能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少之又少。而老师为了让大部分学生知识点过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雷同习题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认知情感与认知规律的需要,优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点,无需大量训练,他们也会感到疲倦需要新鲜的事物促动,需要更难的题目刺激;而没有掌握牢固或一知半解不能形成系统认知的学生对大量的训练无力招架,也达不到高效的目的。老师改善学生的智商是不可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时已迟,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可行之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两种情况,一是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语言、外在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这种兴趣没有一定的内在价值;另一种是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内在兴趣,这依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这就需要老师在复习练习设计中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牢牢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课堂的真正“高效”。
三、正面的激励机制指导有效的小组合作
就学习的成就而言,学生并不关注知识掌握的多与少,而重视老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归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似乎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者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之后,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活动去“觅食”,又必须合作协商让小组表现在课堂上获得最大效益,学生的活动大多在课后、课前完成。这与传统的老师给与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思考、交流、整理、汇报的模式大为不同。前者像组织一个主题活动,后者更像在考场上完一篇命题作文。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来说,前者显然更适合自组织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也喜欢被尊重的感觉。两年的研究我发现:与别处相同的做法例如加分制,夺旗制或争取起航卡等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在短时间是有效的,但随着优秀学生自我满足需要的提高渐渐会把外在的、物质的东西看淡,而后进生则懒得去争取荣誉。我尝试用认可的方法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如经常在作业或检测题上书写“你真棒”“进步很大”……收效也甚微。這些语言成了套话,放之四海皆可行。改变策略,就学生某一个闪光点具体明确的、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如:“今天的书写有进步,期待你明天的表现”“计算真棒,继续”“图示画得真有创意”“今天,你在小组的表现令老师刮目相看,继续加油”“你帮小组回答补充得真巧妙”“你准备的学具真充分”……像这样的语言既具体又能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逐渐引导学生渐变。
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性,如何协调小组内优生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经观察发现部分优秀学生是非常乐意帮助别人学习,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互助的关系,因为老师课堂经常把一些交流的机会留给小组里中等学生或后进生,有的优生认为长期没有被老师关注,而故意刁难本组的同学。当我的个别谈话不起作用时,便增加激励的方法,如果优生指导的同学取得进步明显,优生可以多得红星;全组都有进步,可以夺得红旗。优生有时可以免写简单的作业,甚至免考,其任务变成指导同学如何有方法地完成作业或答卷。教师也要从优生的表现中敏锐地捕捉信息,正确归因,优生也需要获得老师的肯定,如果在课内优生的表现时间不够,我的做法是放到课间单独交流或者每天在学习园地空辟出一块专栏,让他们把意犹未尽的思路板演上去,供同学们学习欣赏。
四、结束语
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究竟是选择积极地归因方式还是选择消极的归因方式,决定着学生未来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正确积极地归因策略,因势利导能够有效地干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以达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最优化才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周彬.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