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平山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400)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打破传统的化学学习障碍,就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認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境;探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21-01
目前,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多数是教师讲授为主,尤其是随着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课堂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通过做题记住知识点,这样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多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增加化学趣味实验、多阅读课外书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果有着紧密的关联,而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中,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严重影响了教学结果,最终也许学生的成绩好了,学校的升学率高了,但是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长远的眼光看,这种教育方式得不偿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打破传统的化学学习障碍,就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提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探究式教学情境模式,希望对同行老师们有所帮助。
一、提出探究式问题教学情境
所谓探究式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等,比如在高中化学原电池这一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一般可以迅速回答出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探究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把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稀盐酸(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假如用导线把铜片和铁片连接起来之后再插入稀盐酸,现象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铁片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在这一实验中溶液中酸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液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怎么样?用电流表测电流的话,指针有何偏转?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的状态,开始讨论希望尽快找到答案,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就会有目的地观察演示实验,很容易回答出前两个问题。答案是铁片插入酸中溶解,并且有气泡产生,铜片不溶解,但是如果用导线连接起来,铁片的表面有红色的铜,溶液也改变颜色,最后同学们认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方向,判断电子的流向。经过逐一对探究式问题的解答,学生从微观知识到宏观现象,再用微观原理解释,真正掌握了化学原电池的原理。这一教学过程在注重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扩大了知识面。
二、通过化学故事、新闻事件情境,从本质探究问题
比如,在学习高中有机化学苯这一节时,同学们都了解到苯分子有 6 个 H 原子和 6 个 C 原子,但是苯分子有 6 个H 原子和 6 个 C 原子如何化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引入这个故事,1890 年德国化学会成立 25 周年的大会上,化学家凯库勒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凯库勒住在伦敦,每天都思考着到底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他在黑板、地板、墙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苯的化学结构式,设想过几十种可能的排列方法,冥思苦想几个月始终没有收获。一天,他坐着马车回家,大概那段时间太累了,不知不觉在马车上睡着了,熟睡的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当时他从梦中惊醒,回到家里在梦的启发下,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苯分子结构的问世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同学们在这个比较神秘的故事吸引下,不但记住了这位伟大的化学家,还掌握了苯的结构知识。另外,老师上课也要多引用新闻事件,毕竟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接触新闻比较少,新闻事件涉及化学现象比较真实,体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比如:最近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雾霾,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了?同学们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减少或者杜绝雾霾的形成?同学们顿时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特别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气氛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在学习“氯气”时,可以介绍一下氯气的历史。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他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贝托雷提出把氯气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请你根据相关的史料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教师:下面我们沿着先人足迹,开始氯气的探究之旅吧……
总之,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学习思维障碍,不同的教学情境创造不同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挖掘了知识的本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赵新全.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J]. 数理化学习. 2014(11)
[2] 丁敬锋.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5(23)
[3] 邱苗苗. 新课标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1)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打破传统的化学学习障碍,就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認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境;探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21-01
目前,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多数是教师讲授为主,尤其是随着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课堂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通过做题记住知识点,这样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多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增加化学趣味实验、多阅读课外书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果有着紧密的关联,而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中,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严重影响了教学结果,最终也许学生的成绩好了,学校的升学率高了,但是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长远的眼光看,这种教育方式得不偿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打破传统的化学学习障碍,就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提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探究式教学情境模式,希望对同行老师们有所帮助。
一、提出探究式问题教学情境
所谓探究式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等,比如在高中化学原电池这一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一般可以迅速回答出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探究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把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稀盐酸(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假如用导线把铜片和铁片连接起来之后再插入稀盐酸,现象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铁片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在这一实验中溶液中酸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液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怎么样?用电流表测电流的话,指针有何偏转?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的状态,开始讨论希望尽快找到答案,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就会有目的地观察演示实验,很容易回答出前两个问题。答案是铁片插入酸中溶解,并且有气泡产生,铜片不溶解,但是如果用导线连接起来,铁片的表面有红色的铜,溶液也改变颜色,最后同学们认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方向,判断电子的流向。经过逐一对探究式问题的解答,学生从微观知识到宏观现象,再用微观原理解释,真正掌握了化学原电池的原理。这一教学过程在注重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扩大了知识面。
二、通过化学故事、新闻事件情境,从本质探究问题
比如,在学习高中有机化学苯这一节时,同学们都了解到苯分子有 6 个 H 原子和 6 个 C 原子,但是苯分子有 6 个H 原子和 6 个 C 原子如何化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引入这个故事,1890 年德国化学会成立 25 周年的大会上,化学家凯库勒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凯库勒住在伦敦,每天都思考着到底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他在黑板、地板、墙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苯的化学结构式,设想过几十种可能的排列方法,冥思苦想几个月始终没有收获。一天,他坐着马车回家,大概那段时间太累了,不知不觉在马车上睡着了,熟睡的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当时他从梦中惊醒,回到家里在梦的启发下,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苯分子结构的问世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同学们在这个比较神秘的故事吸引下,不但记住了这位伟大的化学家,还掌握了苯的结构知识。另外,老师上课也要多引用新闻事件,毕竟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接触新闻比较少,新闻事件涉及化学现象比较真实,体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比如:最近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雾霾,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了?同学们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减少或者杜绝雾霾的形成?同学们顿时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特别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气氛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在学习“氯气”时,可以介绍一下氯气的历史。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他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贝托雷提出把氯气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请你根据相关的史料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教师:下面我们沿着先人足迹,开始氯气的探究之旅吧……
总之,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学习思维障碍,不同的教学情境创造不同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挖掘了知识的本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赵新全.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J]. 数理化学习. 2014(11)
[2] 丁敬锋.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5(23)
[3] 邱苗苗. 新课标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