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广填四川及其相关研究,现存至少四个重大悬疑或争议:其一,湖广填四川是清代的移民填川运动,还是自元代以来所有以四川为迁入地的移民行为总和;其二,张献忠是否屠蜀及其对四川历史的影响;其三,“麻城孝感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四,湖广填四川后四川的人口构成和文化形态究竟如何。
第一句:湖广填四川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我们说“湖广填四川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句大实话,就是为了将湖广填四川与明代的移民活动以及其他不同历史时期、历史背景的移民相区别,明确研究对象,以对其各组成部分、关联问题进行符合因承关系和历史逻辑的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或者提出符合逻辑的推论。
“湖广填四川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这句话,意味着以下几个概念的明确: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末清初因战乱、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后,由清政府主导的由其他省份向四川移民的运动。
湖广填四川移民(清代移民):是指在清政府移民填川政策实施期和影响期(政策执行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内,在政府组织下或是在前期移民影响下,从其他省份迁移到四川定居的人民。
明末四川原住民(土著):是指在清政府移民填川政策实施之前,已经生活在四川的人民。这一群体不包括清政府派到四川的官员、清军官兵以及他们的家眷。在湖广填四川之前,他们已经是四川人了。
这三个概念,应该作为研究湖广填四川全部问题的认知基础和讨论湖广填四川全部问题的逻辑前提。
第二句:“八大王剿四川”就是张献忠屠杀四川人
对这一基本事实,民间和学界都不存异议,持各种不同立场的研究者也都承认。这给四川带来了灾难:造成了四川人第一轮大量死亡,人口大幅度减少;造成了明末清初第一批四川难民,很多人从此流离失所;对四川经济造成了重创;把四川社会推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导致四川人丧失安全感,以后很长时间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这句大实话还提示出,张献忠对四川的统治,可能是四川人口损失比其他省份严重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正值改朝换代,那个时期人口锐减的情况并非四川独有,但从当时各地情况的差异上来看,四川较诸其他省份的最大特点,就是张献忠在这里统治了两年。张献忠在四川,不是打下一座城,丢一座城,人民有机会逃避屠杀,而是由“政府”组织杀人,平民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难逃一死,死亡的总体规模必将更大。其他省份所经历的灾难和四川大同小异,而没有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统治则是他们和四川最大的不同。
最后,这句大实话必然引出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张献忠到底是不是因为仇恨四川人而剿杀四川人?
这是一个悬案,而它又是研究湖广填四川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大西皇帝在位两年,竟然没有留下一纸半片的官方文件,所有关于大西“政府”行为的记载,都非第一手资料(甚至连第二手资料都算不上),全是野史、传闻、故事。当然,对野史、传说的嗤之以鼻也可能令人忽视某些民间传说暗含的信息。比如,“四川蠚麻扎屁股,湖北草叶擦起舒服”的段子,就暗示了张献忠对待四川人和湖北人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政策,张献忠仇恨四川人极可能属实。
第三句: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四川人祖籍并非麻城孝感
“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四川人祖籍并非麻城孝感”这句大实话,表达这样的意思:“麻城孝感现象”的本质就是冒籍,绝大多数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都是冒籍。冒籍本是在权衡了风险和利益后采取的权宜之计,但后来局势失控,导致冒籍现象延续下来。
当然,“冒籍保命”的推论要成立,必须在行为的基本要件和关键环节上拿出证据或者提出符合逻辑的推导。
首先是行为主体问题。亦即谁冒籍的问题,是清代移民还是明末土著?
在诸多研究中,陈世松先生的《“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较为全面。他给我们提供了三条证据:一是清初流民最先被招辑定居;二是“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所以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三是明代从其他省份迁入四川的“旧家”存在冒籍湖北的现象。由此可见,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不是冒籍的始作俑者,也不是必然参与者。而且清代已无麻城孝感(据陈世松著孝感乡“仅仅存在于明代中期”),清代移民不可能率先、主动地冒籍该地。证据和逻辑都表明,冒籍一定是明末四川原住民所为。
其次是冒籍的动机问题。
在上一句大实话中,谈到了张献忠是否仇视四川人的问题。那就极有可能张献忠及其下属屠杀四川人的同时,对湖北籍人网开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冒籍湖北就成为四川人保命的必然选择。
至于冒籍地最后选中麻城孝感,既有一定偶然性,也有逻辑必然性。资料显示,张献忠曾经两次进占麻城,在此招兵且作战顺利、实力得到扩充,麻城对他而言颇有些“福地”的意思。因此对祖籍麻城的四川人手下留情。而据古籍可考,四川人中确实有明成化八年(1472年)前的麻城孝感移民,他们如实报籍,通过了核查,得以幸免。于是,“祖籍麻城者可免死”和“冒籍麻城只能冒籍孝感”的说法便不胫而走,在四川人中间悄然传播。人们为了活命,纷纷冒籍麻城孝感。
再次是后果问题。亦即冒籍的后续发展和影响。
张献忠不杀麻城人的说法在四川人中传开,人们便开始隐瞒原籍,谎称祖籍麻城孝感。为防查验,人们还可能把家谱、碑刻匿藏或销毁。当时可能他们并不想把实籍一直隐瞒下去,也许还想着天下太平后恢复实籍。但紧接着更多的灾难接踵而至,大量四川人沦为难民,长期逃亡,流浪,无法安居,恢复不了原籍。且流亡过程中,对真实祖籍有记忆的老人大多颠沛流离而死,剩下的年轻流民很可能就按照被灌输的记忆,承认祖籍是麻城。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后四川逐渐安定下来,清政府安顿流民,第一批被安顿的流民大都报籍麻城孝感。官府见这么多人都祖籍同一县乡,起初是不太相信的,但因为蜀中初定,百废待举,地方政府没有精力彻查此事,就认可了流民们的报籍和解释,也照着这种说法给朝廷交了差。 至此,冒籍麻城孝感的真相已现轮廓。
第四句:现在的四川人近半数是明代四川人的后裔
上述推论缺少一个关键证据,那就是关于张献忠仇蜀容鄂的官方文件或其他第一手资料。然而它一旦成立,明清两代四川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或迎刃而解。
按照这一推论上溯,关于明代“湖广填四川”的假设就根本不需假设,因为“大多数四川人祖籍湖广”的说法、“麻城孝感现象”起自明末清初,毋需往上追溯因由。照此推论下演,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四川的人口构成主要由明代原住民及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两部分组成。
搞清这两部分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有助于认识经过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四川的文化形态。
我们基于王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的描述,建立移民波浪数学模型(细微处可能有差别,但反映的全貌与实际情况应是吻合或接近的),计算移民运动中土著和移民数量。从定量计算人口结构和定性分析文化存续两个途径,对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四川人的血统和四川地域文化的基本形态进行讨论。
已知条件和数据(据王炎观点)是:移民起讫时间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截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前后计91年。起始时四川人口(土著)数按王先生测算为60万。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37%。
结果为:湖广填四川结束时,四川总人口为1184万,其中,土著人口491万,移民人口692万(扣除自然增长部分,实际迁入182万);土著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41.5%。结果显示,湖广填四川后,有四成以上的四川人是明代土著后裔。
计算证明,经过湖广填四川运动,四川人口大幅度增长,总人口比清初增长了20多倍,年均净增超3.3%。土著经过百年休养生息,人口得到极大恢复,在总人口中占接近一半的比例。此后四川再无大规模的移民,因此这一比例也适用于现在四川人口的大致构成。如果不把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四川人划入明代土著后裔,这接近一半的土著人口将没有着落。这反过来又印证了上述对“麻城孝感现象”推论的合理性。
大量移民的迁入,在姓氏、语言、建筑、戏剧、饮食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特征。如饮食方面,四川特色小吃都跟移民来源地相同,比如顺庆米粉跟桂林米粉就属同源。
经过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四川人仍然保留了接近一半的明代土著血统。清代以后的四川文化是以明代本土文化为基础和主体,广泛吸收了各地移民文化,经过融合发展的综合体。移民运动以后四川文化的本土性总体上高于外来性。这意味着,文化意义的明代四川人没有灭绝,他们不断地吸收移民文化,和移民互相融合、共同进化,成为文化意义的清代以至现代四川人。
第一句:湖广填四川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
我们说“湖广填四川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句大实话,就是为了将湖广填四川与明代的移民活动以及其他不同历史时期、历史背景的移民相区别,明确研究对象,以对其各组成部分、关联问题进行符合因承关系和历史逻辑的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或者提出符合逻辑的推论。
“湖广填四川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这句话,意味着以下几个概念的明确: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末清初因战乱、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后,由清政府主导的由其他省份向四川移民的运动。
湖广填四川移民(清代移民):是指在清政府移民填川政策实施期和影响期(政策执行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内,在政府组织下或是在前期移民影响下,从其他省份迁移到四川定居的人民。
明末四川原住民(土著):是指在清政府移民填川政策实施之前,已经生活在四川的人民。这一群体不包括清政府派到四川的官员、清军官兵以及他们的家眷。在湖广填四川之前,他们已经是四川人了。
这三个概念,应该作为研究湖广填四川全部问题的认知基础和讨论湖广填四川全部问题的逻辑前提。
第二句:“八大王剿四川”就是张献忠屠杀四川人
对这一基本事实,民间和学界都不存异议,持各种不同立场的研究者也都承认。这给四川带来了灾难:造成了四川人第一轮大量死亡,人口大幅度减少;造成了明末清初第一批四川难民,很多人从此流离失所;对四川经济造成了重创;把四川社会推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导致四川人丧失安全感,以后很长时间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这句大实话还提示出,张献忠对四川的统治,可能是四川人口损失比其他省份严重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正值改朝换代,那个时期人口锐减的情况并非四川独有,但从当时各地情况的差异上来看,四川较诸其他省份的最大特点,就是张献忠在这里统治了两年。张献忠在四川,不是打下一座城,丢一座城,人民有机会逃避屠杀,而是由“政府”组织杀人,平民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难逃一死,死亡的总体规模必将更大。其他省份所经历的灾难和四川大同小异,而没有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统治则是他们和四川最大的不同。
最后,这句大实话必然引出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张献忠到底是不是因为仇恨四川人而剿杀四川人?
这是一个悬案,而它又是研究湖广填四川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大西皇帝在位两年,竟然没有留下一纸半片的官方文件,所有关于大西“政府”行为的记载,都非第一手资料(甚至连第二手资料都算不上),全是野史、传闻、故事。当然,对野史、传说的嗤之以鼻也可能令人忽视某些民间传说暗含的信息。比如,“四川蠚麻扎屁股,湖北草叶擦起舒服”的段子,就暗示了张献忠对待四川人和湖北人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政策,张献忠仇恨四川人极可能属实。
第三句: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四川人祖籍并非麻城孝感
“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四川人祖籍并非麻城孝感”这句大实话,表达这样的意思:“麻城孝感现象”的本质就是冒籍,绝大多数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都是冒籍。冒籍本是在权衡了风险和利益后采取的权宜之计,但后来局势失控,导致冒籍现象延续下来。
当然,“冒籍保命”的推论要成立,必须在行为的基本要件和关键环节上拿出证据或者提出符合逻辑的推导。
首先是行为主体问题。亦即谁冒籍的问题,是清代移民还是明末土著?
在诸多研究中,陈世松先生的《“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较为全面。他给我们提供了三条证据:一是清初流民最先被招辑定居;二是“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所以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三是明代从其他省份迁入四川的“旧家”存在冒籍湖北的现象。由此可见,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不是冒籍的始作俑者,也不是必然参与者。而且清代已无麻城孝感(据陈世松著孝感乡“仅仅存在于明代中期”),清代移民不可能率先、主动地冒籍该地。证据和逻辑都表明,冒籍一定是明末四川原住民所为。
其次是冒籍的动机问题。
在上一句大实话中,谈到了张献忠是否仇视四川人的问题。那就极有可能张献忠及其下属屠杀四川人的同时,对湖北籍人网开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冒籍湖北就成为四川人保命的必然选择。
至于冒籍地最后选中麻城孝感,既有一定偶然性,也有逻辑必然性。资料显示,张献忠曾经两次进占麻城,在此招兵且作战顺利、实力得到扩充,麻城对他而言颇有些“福地”的意思。因此对祖籍麻城的四川人手下留情。而据古籍可考,四川人中确实有明成化八年(1472年)前的麻城孝感移民,他们如实报籍,通过了核查,得以幸免。于是,“祖籍麻城者可免死”和“冒籍麻城只能冒籍孝感”的说法便不胫而走,在四川人中间悄然传播。人们为了活命,纷纷冒籍麻城孝感。
再次是后果问题。亦即冒籍的后续发展和影响。
张献忠不杀麻城人的说法在四川人中传开,人们便开始隐瞒原籍,谎称祖籍麻城孝感。为防查验,人们还可能把家谱、碑刻匿藏或销毁。当时可能他们并不想把实籍一直隐瞒下去,也许还想着天下太平后恢复实籍。但紧接着更多的灾难接踵而至,大量四川人沦为难民,长期逃亡,流浪,无法安居,恢复不了原籍。且流亡过程中,对真实祖籍有记忆的老人大多颠沛流离而死,剩下的年轻流民很可能就按照被灌输的记忆,承认祖籍是麻城。
顺治十六年(1659年)后四川逐渐安定下来,清政府安顿流民,第一批被安顿的流民大都报籍麻城孝感。官府见这么多人都祖籍同一县乡,起初是不太相信的,但因为蜀中初定,百废待举,地方政府没有精力彻查此事,就认可了流民们的报籍和解释,也照着这种说法给朝廷交了差。 至此,冒籍麻城孝感的真相已现轮廓。
第四句:现在的四川人近半数是明代四川人的后裔
上述推论缺少一个关键证据,那就是关于张献忠仇蜀容鄂的官方文件或其他第一手资料。然而它一旦成立,明清两代四川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或迎刃而解。
按照这一推论上溯,关于明代“湖广填四川”的假设就根本不需假设,因为“大多数四川人祖籍湖广”的说法、“麻城孝感现象”起自明末清初,毋需往上追溯因由。照此推论下演,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四川的人口构成主要由明代原住民及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两部分组成。
搞清这两部分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有助于认识经过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四川的文化形态。
我们基于王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的描述,建立移民波浪数学模型(细微处可能有差别,但反映的全貌与实际情况应是吻合或接近的),计算移民运动中土著和移民数量。从定量计算人口结构和定性分析文化存续两个途径,对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四川人的血统和四川地域文化的基本形态进行讨论。
已知条件和数据(据王炎观点)是:移民起讫时间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截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前后计91年。起始时四川人口(土著)数按王先生测算为60万。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37%。
结果为:湖广填四川结束时,四川总人口为1184万,其中,土著人口491万,移民人口692万(扣除自然增长部分,实际迁入182万);土著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41.5%。结果显示,湖广填四川后,有四成以上的四川人是明代土著后裔。
计算证明,经过湖广填四川运动,四川人口大幅度增长,总人口比清初增长了20多倍,年均净增超3.3%。土著经过百年休养生息,人口得到极大恢复,在总人口中占接近一半的比例。此后四川再无大规模的移民,因此这一比例也适用于现在四川人口的大致构成。如果不把自称祖籍麻城孝感的四川人划入明代土著后裔,这接近一半的土著人口将没有着落。这反过来又印证了上述对“麻城孝感现象”推论的合理性。
大量移民的迁入,在姓氏、语言、建筑、戏剧、饮食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特征。如饮食方面,四川特色小吃都跟移民来源地相同,比如顺庆米粉跟桂林米粉就属同源。
经过清代湖广填四川运动,四川人仍然保留了接近一半的明代土著血统。清代以后的四川文化是以明代本土文化为基础和主体,广泛吸收了各地移民文化,经过融合发展的综合体。移民运动以后四川文化的本土性总体上高于外来性。这意味着,文化意义的明代四川人没有灭绝,他们不断地吸收移民文化,和移民互相融合、共同进化,成为文化意义的清代以至现代四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