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州,耦园几乎家喻户晓,因其是世界文化遗产。但知道园主沈秉成(1823—1895)是一位收藏家的人却较少,知道园内有一座藏书楼叫“鲽砚庐”的那就更少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古籍书店收集到一块巨型端砚,犹如一张方桌,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一块最大的石砚。砚下方刻有“定山草堂”、“鲽砚庐藏”二方图章。根据文献记载,定山草堂是国画家陈小蝶的斋名,而鲽砚庐是清代两江总督沈秉成在苏州耦园的藏书楼。
关于鲽砚庐斋名命名的典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写道:“沈仲复观察与严少蓝夫人,伉俪均能诗。仲复在京师得一异石,文理自然成鱼形。剖而琢之为二砚,砚各一鱼,夫妇分用之,名曰‘鲽砚’,其名颇新,余为赋五言诗一章,首云:‘何年东海鱼,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亦文房一佳话也。”更有甚者,沈秉成给膝下二子取字,一为砚传(沈瑞琳),一为砚裔(沈瑞麟),可见他对石砚的痴迷。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叙述,沈秉成藏砚中名品颇多,后来所藏砚悉由日本人购去,所以市场上很少出现。鲽砚庐在耦园西花园,周围假山湖石连绵。书楼整个格局为曲尺形, 楼上楼下木雕的窗扇和栏杆, 古朴而清冷。雕梁画栋依旧,昔日繁华不再,仰望森严屋宇,使人分明感受到满屋书香缭绕的气息。
沈秉成,字仲复,自号耦园主人,浙江归安人。在经过一次进谏引起的官场失意后,先是父亲去世,他丁忧奔丧山西。不久留在北京的夫人姚氏和两个儿子也不幸病故,他在从山西返回途中,连最后一面都没及见着。而这已是他第二次感受丧妻之痛了。一连串不幸,让他开始厌倦官场,归隐寓居苏州,购得娄门陆锦所筑“涉园”的废址,扩建增筑成耦园。耦通偶,耦园取佳偶之意。沈秉成在园内曾题对联“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清刘墉在园内手书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可见,当时沈氏辞官后,过着隐居安闲的日子。
关于沈秉成的生平,俞樾《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介绍:“性喜金石、字画,所收藏皆精绝。其居耦园也,南皮相国亦适寓;吴一时如潘文勤公及李眉生廉访、顾子山、吴平齐两观察,皆时相过从。偶得一古器、一旧刻书籍,摩挲玩弄,以为笑乐”。沈秉成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且多为宋本等珍贵典籍。苏州著名版本学家江澄波在其《搜求抢救古籍的郑振铎》一文中说:“购得耦园主人沈秉成旧藏二种珍本古籍,一部是《绿窗女史》十四卷,明秦淮寓客辑,明启祯间刊本,卷首附插图二十幅,雕镂精绝,细如发丝,可称明刊版画中之代表作。还有一部是《书言故事大全》十二卷,为明代万历间写刻本,每卷附有插图二幅。此二书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另外,沈秉成巡抚广西,续置经史各书于榕湖经舍,见舍内藏书被蛛丝虫蚀,管舍人不知收藏为何书,痛心疾首,认为如此藏书等于无书,无益后学,也有负前人购置之苦心。于是亲自执笔按经、史、子、集四部,整理成《榕湖经舍藏书目录》,前有沈秉成自序,简叙著述缘起。
2002年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联合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展出72件书画国宝中,唐代三大草圣之一高闲《草书千字文》,曾被沈秉成收藏,上有“耦园至宝”钤印。唐寅《松荫高士图》立轴在2007年中国嘉德成交价为99万元,立轴上钤有“鲽砚庐”鉴藏印。沈秉成收藏的《孔羡碑》,首有包世臣题签“《孔羡碑》天下第二本”,并有奚铁生题签及金德瑛、奚冈、李鸿裔等跋尾。在如今拍卖会上,还能看到沈秉成的藏品。他的鉴藏印有“沈秉成印”、“沈秉成”、“成”、“鲽砚庐藏”、“丙辰翰林”、“沈仲复印信长寿”等,均由篆刻家吴昌硕、钱庚、钱侗等所刻。
沈秉成酷嗜碑拓、字画和青铜器,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购买。吴云在《两罍轩尺牍》中写道:“此间金石同志歇绝几20年矣!近有亲知沈仲复(秉成)、李眉生(鸿裔)均由廉访引退,现居林下,颇能闭户读书,酷嗜金石字画,收藏不少。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购之。颂鼎眉生所得,虢钟则在仲复处”。沈秉成《鲽砚庐金石款识》一书已散佚,不能一览全貌。陆心源在《吴兴金石记》记录沈秉成收藏金石有:父癸鼎、格仲尊、且辛觯、汉虎符等。其中周虢叔大林钟、周嘉礼壶最为珍贵。
由于园内的文化氛围和藏书基础,在沈秉成过世后,不少文人在此借住,研究学术。近代金石书画宗师吴昌硕,当年曾受园主沈氏奖掖,一度流连园中,并有《耦园杂咏》,其中有诗云:“古城曲复曲,境闲心自遐。南面拥重城,不如书五车。”吴昌绶为近代藏书家、金石学家、刻书家,精版本目录之学,寄寓耦园时潜心校雠古籍,搜集遗文,刊有《双照楼丛书》,其中《景刊宋元本词》61卷,被词学家称为“在我国词史上可谓空前之创举”。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祖谋,去职后寄寓耦园之“织帘老屋”,辑历代词,后刊为《疆村丛书》。1939年夏,钱穆择居耦园东花园,代治荒芜,杜门不出,在补读旧书楼习英文,读美国人所著世界史,并撰《史记地名考》,将《史记》全书地名,一一考订无遗。
如今鲽砚庐里的藏书早已散失,书去楼空,但游客经过书楼时,我想他们也能体会到这种书香意境吧。但书香作为一种精神意向,并不仅留在外观,而是直逼园主生存方式上的独立品格与精神趣味上的文雅气息,而鲽砚庐只是容纳精神的物质载体而已。
关于鲽砚庐斋名命名的典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写道:“沈仲复观察与严少蓝夫人,伉俪均能诗。仲复在京师得一异石,文理自然成鱼形。剖而琢之为二砚,砚各一鱼,夫妇分用之,名曰‘鲽砚’,其名颇新,余为赋五言诗一章,首云:‘何年东海鱼,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亦文房一佳话也。”更有甚者,沈秉成给膝下二子取字,一为砚传(沈瑞琳),一为砚裔(沈瑞麟),可见他对石砚的痴迷。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叙述,沈秉成藏砚中名品颇多,后来所藏砚悉由日本人购去,所以市场上很少出现。鲽砚庐在耦园西花园,周围假山湖石连绵。书楼整个格局为曲尺形, 楼上楼下木雕的窗扇和栏杆, 古朴而清冷。雕梁画栋依旧,昔日繁华不再,仰望森严屋宇,使人分明感受到满屋书香缭绕的气息。
沈秉成,字仲复,自号耦园主人,浙江归安人。在经过一次进谏引起的官场失意后,先是父亲去世,他丁忧奔丧山西。不久留在北京的夫人姚氏和两个儿子也不幸病故,他在从山西返回途中,连最后一面都没及见着。而这已是他第二次感受丧妻之痛了。一连串不幸,让他开始厌倦官场,归隐寓居苏州,购得娄门陆锦所筑“涉园”的废址,扩建增筑成耦园。耦通偶,耦园取佳偶之意。沈秉成在园内曾题对联“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清刘墉在园内手书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可见,当时沈氏辞官后,过着隐居安闲的日子。
关于沈秉成的生平,俞樾《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介绍:“性喜金石、字画,所收藏皆精绝。其居耦园也,南皮相国亦适寓;吴一时如潘文勤公及李眉生廉访、顾子山、吴平齐两观察,皆时相过从。偶得一古器、一旧刻书籍,摩挲玩弄,以为笑乐”。沈秉成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且多为宋本等珍贵典籍。苏州著名版本学家江澄波在其《搜求抢救古籍的郑振铎》一文中说:“购得耦园主人沈秉成旧藏二种珍本古籍,一部是《绿窗女史》十四卷,明秦淮寓客辑,明启祯间刊本,卷首附插图二十幅,雕镂精绝,细如发丝,可称明刊版画中之代表作。还有一部是《书言故事大全》十二卷,为明代万历间写刻本,每卷附有插图二幅。此二书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另外,沈秉成巡抚广西,续置经史各书于榕湖经舍,见舍内藏书被蛛丝虫蚀,管舍人不知收藏为何书,痛心疾首,认为如此藏书等于无书,无益后学,也有负前人购置之苦心。于是亲自执笔按经、史、子、集四部,整理成《榕湖经舍藏书目录》,前有沈秉成自序,简叙著述缘起。
2002年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联合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展出72件书画国宝中,唐代三大草圣之一高闲《草书千字文》,曾被沈秉成收藏,上有“耦园至宝”钤印。唐寅《松荫高士图》立轴在2007年中国嘉德成交价为99万元,立轴上钤有“鲽砚庐”鉴藏印。沈秉成收藏的《孔羡碑》,首有包世臣题签“《孔羡碑》天下第二本”,并有奚铁生题签及金德瑛、奚冈、李鸿裔等跋尾。在如今拍卖会上,还能看到沈秉成的藏品。他的鉴藏印有“沈秉成印”、“沈秉成”、“成”、“鲽砚庐藏”、“丙辰翰林”、“沈仲复印信长寿”等,均由篆刻家吴昌硕、钱庚、钱侗等所刻。
沈秉成酷嗜碑拓、字画和青铜器,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购买。吴云在《两罍轩尺牍》中写道:“此间金石同志歇绝几20年矣!近有亲知沈仲复(秉成)、李眉生(鸿裔)均由廉访引退,现居林下,颇能闭户读书,酷嗜金石字画,收藏不少。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购之。颂鼎眉生所得,虢钟则在仲复处”。沈秉成《鲽砚庐金石款识》一书已散佚,不能一览全貌。陆心源在《吴兴金石记》记录沈秉成收藏金石有:父癸鼎、格仲尊、且辛觯、汉虎符等。其中周虢叔大林钟、周嘉礼壶最为珍贵。
由于园内的文化氛围和藏书基础,在沈秉成过世后,不少文人在此借住,研究学术。近代金石书画宗师吴昌硕,当年曾受园主沈氏奖掖,一度流连园中,并有《耦园杂咏》,其中有诗云:“古城曲复曲,境闲心自遐。南面拥重城,不如书五车。”吴昌绶为近代藏书家、金石学家、刻书家,精版本目录之学,寄寓耦园时潜心校雠古籍,搜集遗文,刊有《双照楼丛书》,其中《景刊宋元本词》61卷,被词学家称为“在我国词史上可谓空前之创举”。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祖谋,去职后寄寓耦园之“织帘老屋”,辑历代词,后刊为《疆村丛书》。1939年夏,钱穆择居耦园东花园,代治荒芜,杜门不出,在补读旧书楼习英文,读美国人所著世界史,并撰《史记地名考》,将《史记》全书地名,一一考订无遗。
如今鲽砚庐里的藏书早已散失,书去楼空,但游客经过书楼时,我想他们也能体会到这种书香意境吧。但书香作为一种精神意向,并不仅留在外观,而是直逼园主生存方式上的独立品格与精神趣味上的文雅气息,而鲽砚庐只是容纳精神的物质载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