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品德常态课,其活动的内容、形式都要求更实在,更有效。因为这些活动,不是“秀”,而是实实在在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乐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在轰轰烈烈的活动后面,也出现了一些“病态”的课堂。
症状一:偏离目标的“低效活动”
有位老师上《我的家乡在哪里》,在书本29页有一个活动角是这样要求的:你的家乡在哪里?请你找出地图中家乡所在的省份,剪下来贴在下面的空格中。孩子们一听可开心了,整整10分钟时间孩子们都在剪。然后就在交流剪得好不好,粘贴的时候是否整齐。最后,老师再三强调,课堂才渐渐平静下来。
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让孩子明白家乡所在省份的轮廓,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剪一剪活动,可是学生当成了好玩的手工课。这样的活动空有形式而没有实质,失去了活动的目的,成为了带有作秀之嫌,偏离目标的低效活动。
处方一:紧扣目标=有效
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笔者又重新阅读了参考书,再次去解读此处安排这个活动的目的,希望能找出更好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原来,这是为了加深家乡地理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拓展学生认识家乡的范围而安排的环节。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就鼓励学生用彩笔将位置勾勒出来,有能力的,可把家乡的大致轮廓画一画这样的活动,结果既省力又方便,效果也很好。
症状二:杂乱零散的“无序活动”
笔者上《我帮你,你帮我》,为了让将学生切身体会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得到帮助也是快乐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互相帮助。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蒙眼走路”的活动。学生们蒙住双眼,从讲台前走到后面。可能是觉得很好玩,有个学生蒙着眼睛就是不肯走,有个学生走到半道扯掉了蒙眼睛的方巾偷看。其他孩子大声嚷嚷着,整个教室都是闹哄哄的。
粗粗一看,学生确实参与了活动,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漫不经心的,自顾自的,根本没有达到老师所希望的活动目的,显然是一种无效的体验。
处方二:老师引导=有序
究其活动无序的首要原因是老师的放任自流,没有在活动中作有效的引导。
课程理念下老师是合作者、引领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老师只有在活动设计时考虑到活动的内涵,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活动的真正意义,才能让学生在高效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才能指导儿童过上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症状三:枯燥呆板的“无趣活动”
有位老师上《我国的行政区》,为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各个行政区的大致轮廓,就让学生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大致轮廓。没一会儿,就发现学生很无趣地趴在桌上,或者心不在焉地和同桌讲话,让学生站起来来说,孩子也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在课堂上,老师确实设计了活动,可是学生好像一点也不领情,一点也没有积极参加的意思。究其原因,是活动设计的枯燥呆板,很无趣,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处方三:链接儿童生活=有趣
笔者教学《我国的行政区》这一课,为了让孩子记住祖国共有34个一级行政区,这些行政区的大小不同,形状也各不相同,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大家看,我们的家乡浙江省像什么呢?学生很有兴趣,有的说像花蝴蝶,有的说像梧桐叶,还有的说像小肥猪,听听,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接着笔者又出示了山东省、青海省、云南省的地图,指名交流。对于孩子新奇的发现笔者都大大给予了肯定,由此及彼,笔者就让孩子们对照地图再来说说其他省份的地图像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同桌。同桌交流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很积极,想法也很独特。为了让孩子们的记忆更加深刻,笔者又和一位同学玩了拍手歌。孩子们一看我们玩得这么开心,也同桌玩起了游戏,不知不觉中,不仅记住了行政区的名称,形状也记住了,真是一举两得!
当我们走在品德新课改的路上,需要的是实在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跟进性强的活动设计。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才能有高效课堂;只有老师的及时引导,才能有有序课堂;只有链接儿童生活,才能有趣味课堂。只有遵循有效、有序、有趣三大原则,才能使常态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设计精彩无限!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小学
编辑 聂蕾
症状一:偏离目标的“低效活动”
有位老师上《我的家乡在哪里》,在书本29页有一个活动角是这样要求的:你的家乡在哪里?请你找出地图中家乡所在的省份,剪下来贴在下面的空格中。孩子们一听可开心了,整整10分钟时间孩子们都在剪。然后就在交流剪得好不好,粘贴的时候是否整齐。最后,老师再三强调,课堂才渐渐平静下来。
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让孩子明白家乡所在省份的轮廓,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剪一剪活动,可是学生当成了好玩的手工课。这样的活动空有形式而没有实质,失去了活动的目的,成为了带有作秀之嫌,偏离目标的低效活动。
处方一:紧扣目标=有效
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笔者又重新阅读了参考书,再次去解读此处安排这个活动的目的,希望能找出更好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原来,这是为了加深家乡地理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拓展学生认识家乡的范围而安排的环节。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就鼓励学生用彩笔将位置勾勒出来,有能力的,可把家乡的大致轮廓画一画这样的活动,结果既省力又方便,效果也很好。
症状二:杂乱零散的“无序活动”
笔者上《我帮你,你帮我》,为了让将学生切身体会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得到帮助也是快乐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互相帮助。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蒙眼走路”的活动。学生们蒙住双眼,从讲台前走到后面。可能是觉得很好玩,有个学生蒙着眼睛就是不肯走,有个学生走到半道扯掉了蒙眼睛的方巾偷看。其他孩子大声嚷嚷着,整个教室都是闹哄哄的。
粗粗一看,学生确实参与了活动,但是,孩子们在活动中是漫不经心的,自顾自的,根本没有达到老师所希望的活动目的,显然是一种无效的体验。
处方二:老师引导=有序
究其活动无序的首要原因是老师的放任自流,没有在活动中作有效的引导。
课程理念下老师是合作者、引领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老师只有在活动设计时考虑到活动的内涵,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活动的真正意义,才能让学生在高效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才能指导儿童过上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症状三:枯燥呆板的“无趣活动”
有位老师上《我国的行政区》,为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各个行政区的大致轮廓,就让学生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大致轮廓。没一会儿,就发现学生很无趣地趴在桌上,或者心不在焉地和同桌讲话,让学生站起来来说,孩子也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在课堂上,老师确实设计了活动,可是学生好像一点也不领情,一点也没有积极参加的意思。究其原因,是活动设计的枯燥呆板,很无趣,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处方三:链接儿童生活=有趣
笔者教学《我国的行政区》这一课,为了让孩子记住祖国共有34个一级行政区,这些行政区的大小不同,形状也各不相同,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大家看,我们的家乡浙江省像什么呢?学生很有兴趣,有的说像花蝴蝶,有的说像梧桐叶,还有的说像小肥猪,听听,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接着笔者又出示了山东省、青海省、云南省的地图,指名交流。对于孩子新奇的发现笔者都大大给予了肯定,由此及彼,笔者就让孩子们对照地图再来说说其他省份的地图像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同桌。同桌交流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很积极,想法也很独特。为了让孩子们的记忆更加深刻,笔者又和一位同学玩了拍手歌。孩子们一看我们玩得这么开心,也同桌玩起了游戏,不知不觉中,不仅记住了行政区的名称,形状也记住了,真是一举两得!
当我们走在品德新课改的路上,需要的是实在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跟进性强的活动设计。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才能有高效课堂;只有老师的及时引导,才能有有序课堂;只有链接儿童生活,才能有趣味课堂。只有遵循有效、有序、有趣三大原则,才能使常态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设计精彩无限!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小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