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使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at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即使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也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冲淡了课堂气氛,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学会操作。如学习“10以内加法3 2”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 9”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小棒,再数出9根。于是,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教学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学生提供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符号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方式,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或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个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我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回答后,我又强调:“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使其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其思维能力。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桌互找长度“几厘米”的物品。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兴趣盎然。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六、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
  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教师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时,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能同时进行多目标优化的设施布置模型。首先通过遗传算法求得搬运费用较小的布置方案,然后建立专家评价系统对方案中的不可量化因素进行评价打分,将车间布置中的定量分
当前,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文化教育管理的重要内涵之一。近些年来,人们摆正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在农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仍有许多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理解,有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做法,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顺利进行
新课标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一、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  
【摘要】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关心以何种技术弹奏,演奏方法是什么,曲子的创作背景是什么,音乐的曲式结构是什么等问题。音乐之外的内容却不太多,然而人本身的感受,肌肉的控制力对音乐又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理性、感性角度分析提高影响学习钢琴的因素。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认识钢琴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理性;感性;钢琴演奏;技术;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
在非线性工艺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制造资源状态、加工成本、加工时间、资源消耗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提出一种面向非线性工艺规划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制造资源决策方法,可有效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同教师对同一课文因理解、感悟和教学目标确定的不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应付性和随意性较大,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使语文考试陷入盲目,这样又反过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如何避免空泛、含糊而混杂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广大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几个教学实
介绍了广东省恩平市水处理厂使用的SCADA系统.系统以A-B公司的SLC 500及MicroLogix1000为可编程控制器,以ControlNet网、DFI无线电通讯方式和以太网为通讯网络,以RSView32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