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对于学生而言枯燥乏味的东西较多,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要想上好这门课,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兴趣、学有乐趣。
1、导言引趣
新课导入是把学生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景之中的行为方式。它是思维的起点,有意识的导入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趣启思,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要使一堂历史新课获得成功,必须讲究新课导入的艺术性,应在导入阶段就制造“兴奋点”,诱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学习内容相应的情感,使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营造的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来。
2、情境导趣
对于历史中一些抽象的事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时,笔者设计让2名学生上台表演书中的关于明朝厂卫制度的一个故事,要求1人扮演朱元璋,1人扮演大臣。学生表演完后,笔者又提出问题:“刚刚的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史料增趣
利用学生喜欢新奇的心理,赋予历史知识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历史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时,一开始笔者就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出示教材中刊印的朱元璋画像,满脸麻子,下巴突出,面露凶相,丑陋不堪。“那么历史上的朱元璋是否完全同画像中的一模一样呢?因为后世留有2类大不相同的画像传本,有的说朱元璋奇丑无比,有的说朱元璋相貌堂堂、仪表端庄威严又不失和善。那历史上对朱元璋的相貌为什么有2种说法呢?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大家就能明白。”这样,笔者就通过一幅画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语言生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笔者喜欢观看《百家讲坛》,从心底里欣赏易中天风趣幽默的语言、于丹干净利落的语言。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5、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在执教鸦片战争时,笔者创设问题情境层层启发推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笔者上课之前发给每一位学生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几道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人们想起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3)虎门销烟给人们什么启示?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由笔者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笔者鼓励学生尽量去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创新的观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尾拓趣
对于一篇好文章,精彩的开头可以引起读者注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如果有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照应开头,做到前后照应,那么效果将会更好。同样,对于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完美的小结,那么无疑会给学生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可以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兴趣氛围中,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综观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导语”和新课内容设计颇为讲究,尤其是“导语”的设计,更是匠心别具,使学生难以忘怀。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率收场,结果明显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整堂课功亏一篑,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兴趣。鉴于此,笔者认为,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
总之,历史课是一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培养好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给学生创造乐学的情境,都应视为是成功的。
1、导言引趣
新课导入是把学生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景之中的行为方式。它是思维的起点,有意识的导入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趣启思,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要使一堂历史新课获得成功,必须讲究新课导入的艺术性,应在导入阶段就制造“兴奋点”,诱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学习内容相应的情感,使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到教师为之营造的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来。
2、情境导趣
对于历史中一些抽象的事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时,笔者设计让2名学生上台表演书中的关于明朝厂卫制度的一个故事,要求1人扮演朱元璋,1人扮演大臣。学生表演完后,笔者又提出问题:“刚刚的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史料增趣
利用学生喜欢新奇的心理,赋予历史知识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历史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时,一开始笔者就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出示教材中刊印的朱元璋画像,满脸麻子,下巴突出,面露凶相,丑陋不堪。“那么历史上的朱元璋是否完全同画像中的一模一样呢?因为后世留有2类大不相同的画像传本,有的说朱元璋奇丑无比,有的说朱元璋相貌堂堂、仪表端庄威严又不失和善。那历史上对朱元璋的相貌为什么有2种说法呢?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大家就能明白。”这样,笔者就通过一幅画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语言生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笔者喜欢观看《百家讲坛》,从心底里欣赏易中天风趣幽默的语言、于丹干净利落的语言。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5、设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在执教鸦片战争时,笔者创设问题情境层层启发推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笔者上课之前发给每一位学生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几道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人们想起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3)虎门销烟给人们什么启示?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由笔者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笔者鼓励学生尽量去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创新的观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尾拓趣
对于一篇好文章,精彩的开头可以引起读者注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如果有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照应开头,做到前后照应,那么效果将会更好。同样,对于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完美的小结,那么无疑会给学生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可以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兴趣氛围中,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综观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导语”和新课内容设计颇为讲究,尤其是“导语”的设计,更是匠心别具,使学生难以忘怀。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率收场,结果明显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整堂课功亏一篑,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兴趣。鉴于此,笔者认为,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
总之,历史课是一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培养好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给学生创造乐学的情境,都应视为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