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初诊CT检查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观察患儿行空气灌肠术病例的确诊与治疗情况,统计临床诊断率和治愈率,分析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空气灌肠的必要性以及临床价值和意义。结果:本组患儿经灌肠术后56例作出肠套叠确诊,56例患儿均行空气灌肠术,经过治疗,治愈40例,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复位16例,经空气灌肠或碘剂灌肠术后确诊4例、 排除2例。结论: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效果明显,诊断率高,安全性高,有治疗作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 必要性
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节,且多见于男性患儿,且男女比例为2:1[1]。肠套叠是由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套肠腔而导致的一种疾病。肠临床研究表明,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肠运动机能紊乱、回肠远端淋巴组织增生以及其他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的间歇性腹部绞痛,反复哭吵不安,并伴有血便、呕吐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2]。但是由于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法作出早期正确诊断。为此,在这里以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初诊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男62例,女38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3.2±0.7)岁;临床表现:呕吐40例,腹泻35例,单纯反复哭吵25例,所有患儿均行立位腹部观察,其中,肠腔可疑小液平42例,肠腔扩张伴多个液平面8例,阴性表现50例。
1.2 方法
一、让患者平卧CT检查床,行CT平扫初诊后。再行灌肠检查时,先做肠道准备,经肛门插入导尿管扩张球囊固定导尿管,用50ml的注射器注入空气或碘剂,在岛津胃肠机透视下边注入气体边检查。
2 结果
本组患儿经灌肠术后56例作出肠套叠确诊,56例患儿均行空气灌肠复位,经过治疗,治愈40例,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复位16例,空气灌肠或碘剂灌肠术后确诊4例、 排除2例。其中诊断率达 60% , 治愈率达30%,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肠套叠为小儿多发病,临床表现以剧烈的间歇性腹部绞痛,反复哭吵不安,并伴有血便、呕吐以及腹部肿块等为主要症状,该病多见于1-5岁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发病率会不断降低,冬春季节为多发季节,肠套叠是由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套肠腔而导致的一种疾病[3]。临床研究表明, 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肠运动机能紊乱、回肠远端淋巴组织增生以及其他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的间歇性腹部绞痛,反复哭吵不安,并伴有血便、呕吐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但是由于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不能作出早期正确诊断。若患者得到不及是有效治疗,极有可以诱发便血和胃肠道功用自身生长发育不良。以肠套叠的发病部位为参照,可以分为结肠型、小肠型、回盲型以及回肠型,其中,以回肠型的发病率最高,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认为回盲区淋巴组织增生及肠动力增快均可诱发肠套叠,而给予患者及早的诊断以及科学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儿痛苦[4]。近年来兴起的CT仿真结肠镜检查,不但诊断准确率高而且侵袭性小,几乎没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但仍然有极少数假阳性率存在,因此当出现与临床症状不符时,可疑小儿肠套叠仍需做灌肠检查进行确诊,减少误诊及因误诊进行治疗给小儿带来的痛苦。此外,检查过程中无需静脉麻醉,检查时间短,对患儿而言非常方便,如在本次研究中,患儿经灌肠术后56例作出肠套叠确诊,56例患儿均行空气灌肠复位,经过治疗,治愈40例,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复位16例,空气灌肠或碘剂灌肠术后确诊4例、 排除2例。其中诊断率达 60% , 治愈率达30%,充分说明肠套叠空气灌肠检查的有效性和检查中具有一定的整复价值。
总而言之,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操作过程直观、简短,诊断率高,安全性高,甚至可进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纯刚,邓洪强,吴东波,等.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252例分析[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4(4): 359-360.
[2] 杨青,李淑娟. 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9): 1656-1657.
[3] 牟方胜,李建容,朱世培,等. 空气灌肠次数和持续时间对小儿肠套叠复位的影响[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10): 1649-1651.
[4] 刘俊杰,谭航宇. 小儿肠套叠的气钡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66例分析[J]. 医学信息. 2014(14): 126-127.
作者简介 王纯莉【1980-10】女 籍贯:贵州黄平县 苗族 本科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影像诊断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 必要性
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冬春季节,且多见于男性患儿,且男女比例为2:1[1]。肠套叠是由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套肠腔而导致的一种疾病。肠临床研究表明,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肠运动机能紊乱、回肠远端淋巴组织增生以及其他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的间歇性腹部绞痛,反复哭吵不安,并伴有血便、呕吐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2]。但是由于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无法作出早期正确诊断。为此,在这里以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初诊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男62例,女38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3.2±0.7)岁;临床表现:呕吐40例,腹泻35例,单纯反复哭吵25例,所有患儿均行立位腹部观察,其中,肠腔可疑小液平42例,肠腔扩张伴多个液平面8例,阴性表现50例。
1.2 方法
一、让患者平卧CT检查床,行CT平扫初诊后。再行灌肠检查时,先做肠道准备,经肛门插入导尿管扩张球囊固定导尿管,用50ml的注射器注入空气或碘剂,在岛津胃肠机透视下边注入气体边检查。
2 结果
本组患儿经灌肠术后56例作出肠套叠确诊,56例患儿均行空气灌肠复位,经过治疗,治愈40例,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复位16例,空气灌肠或碘剂灌肠术后确诊4例、 排除2例。其中诊断率达 60% , 治愈率达30%,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肠套叠为小儿多发病,临床表现以剧烈的间歇性腹部绞痛,反复哭吵不安,并伴有血便、呕吐以及腹部肿块等为主要症状,该病多见于1-5岁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发病率会不断降低,冬春季节为多发季节,肠套叠是由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套肠腔而导致的一种疾病[3]。临床研究表明, 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肠运动机能紊乱、回肠远端淋巴组织增生以及其他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的间歇性腹部绞痛,反复哭吵不安,并伴有血便、呕吐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但是由于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不能作出早期正确诊断。若患者得到不及是有效治疗,极有可以诱发便血和胃肠道功用自身生长发育不良。以肠套叠的发病部位为参照,可以分为结肠型、小肠型、回盲型以及回肠型,其中,以回肠型的发病率最高,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认为回盲区淋巴组织增生及肠动力增快均可诱发肠套叠,而给予患者及早的诊断以及科学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儿痛苦[4]。近年来兴起的CT仿真结肠镜检查,不但诊断准确率高而且侵袭性小,几乎没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但仍然有极少数假阳性率存在,因此当出现与临床症状不符时,可疑小儿肠套叠仍需做灌肠检查进行确诊,减少误诊及因误诊进行治疗给小儿带来的痛苦。此外,检查过程中无需静脉麻醉,检查时间短,对患儿而言非常方便,如在本次研究中,患儿经灌肠术后56例作出肠套叠确诊,56例患儿均行空气灌肠复位,经过治疗,治愈40例,复位失败患者行手术复位16例,空气灌肠或碘剂灌肠术后确诊4例、 排除2例。其中诊断率达 60% , 治愈率达30%,充分说明肠套叠空气灌肠检查的有效性和检查中具有一定的整复价值。
总而言之,疑似小儿肠套叠应行灌肠检查,操作过程直观、简短,诊断率高,安全性高,甚至可进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纯刚,邓洪强,吴东波,等.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术252例分析[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4(4): 359-360.
[2] 杨青,李淑娟. 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9): 1656-1657.
[3] 牟方胜,李建容,朱世培,等. 空气灌肠次数和持续时间对小儿肠套叠复位的影响[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10): 1649-1651.
[4] 刘俊杰,谭航宇. 小儿肠套叠的气钡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66例分析[J]. 医学信息. 2014(14): 126-127.
作者简介 王纯莉【1980-10】女 籍贯:贵州黄平县 苗族 本科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