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宣泄室”不宜于校园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c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有媒体报道,某中学为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在学校设立了心理宣泄室,其中提供小橡皮人、脸谱、沙袋、气球等宣泄工具。我最早看到“心理宣泄室”是在上学时,杂志上说有些外国企业为了让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专门开辟一间屋子供大家宣泄不良情绪,员工可以在里面尽情地摔打、砸东西,还可以对橡皮人拳打脚踢,甚至可以在橡皮人身上贴上管理者的照片或写上名字再打。现在又看到“心理宣泄室”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却觉得有点无法接受。毕竟,企业与学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年职工和未成年学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面对心理压力,未成年学生采取这种“痛扁”的暴力宣泄方式合适吗?
  结合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渠道很多,合适的宣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宣泄内心的压力,还能让他们身心愉悦。而在学校设立心理宣泄室,通过诸如气球、小皮人等工具排解心理压力说白了就是以暴力和破坏来解决问题。单纯采用这种方式而老师不加以合理的引导,会对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强,如果受到一些挫折和委屈,就靠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很容易使他们养成任性、霸道的不良性格。同时,心理宣泄室毕竟是个充满暴力和愤怒的地方,有着明显的暴力倾向,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宣泄的同时又形成了暴力的倾向,很难保证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遇到麻烦不会采用暴力方式解决,要是这样,恐怕我们的“心理宣泄室”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中学生心理压力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紧张的学习、不协调的人际关系、父母老师的高期望值,甚至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减少都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压抑的现象。因此,心理疏导的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对什么样的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什么样的压力,都要有全面的考虑,并不是简单地到宣泄室发泄一通就能解决问题。
  作为班主任,面对学生的心理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就是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面对挫折,面对困难,迷惘、彷徨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减压,放松身心;平时要避免过度劳累,要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多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文娱活动。引导学生排遣的最好方法还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对学生多~些理解和宽容,与学生多一些沟通和交流。要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在阳光下成长,他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从而快乐地学习。
  我所教的班上有一个男孩子,因为家庭很困难,表现自卑,平时也不和同学一起玩,再加上升学的期望值又很高,导致心理压力很大。我发现后,多次找他谈话,耐心地听他诉说,并引导他注意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鼓励他多和同学交往,甚至带着他和同学们一起跑步、游戏,推荐他阅读《平凡的世界》,一起探讨书中的人物。在我的不断疏导、劝慰下,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到初三时,已经完全走出了心理压力的阴影。
  其实,针对中学生心理压力大的现实,努力引导他们自我调节,多参加文体活动,多和老师、父母交流,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情操,不是比“心理宣泄室”简单、暴力的宣泄更好吗?
其他文献
石头与佛    有一则寓言:  花岗岩与佛像同处在一间庙宇,人们常常踩着花岗岩去拜佛像。花岗岩觉得很不公平,就对佛像说:“我们都是从一个采石场里出来的,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我踩在脚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说:“从采石场出来时,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经过千凿万雕才成的佛。”  这则带着哲理的寓言,说出了一个很朴素的  没有付出,就很难得到回报,越是经过艰难险阻,越是经过千锤百炼,越能有大成
期刊
上星期五,午睡正酣,段长来电,以略带愤怒的口气询问我班的吴涛平时表现如何。我问发生何事了。段长说,吴涛上课玩手机。手机没收后,他不服气,态度恶劣到极点。我说,他脾气就那样,平时科任老师一批评,就上火。段长问我手机该怎么处理。我说就按段长的意思吧。段长说,这样的学生该给点颜色看看。我赞同。他又问了我吴涛一些家庭情况。当得知吴涛是前任校长侄儿,与段长自己还有亲戚关系。段长又很自然地把事情推回给我。他说
期刊
十几年前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从此就成了李镇西老师最忠实的粉丝,逢李必读,但都是“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真正走近李镇西,聆听一个智者的声音,是在2010年4月24日由《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上。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与民主教育开启了班级管理的一个新纪元,让听课的班主任耳目一新。他让教育回归到了教育的真谛,也展示
期刊
突围三:结成教育的“网”,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见过一些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或者犯错误的时候把家长叫来:  “你来啦,把你的小孩领回去,我们这个池塘太小,这里不是天天打架的地方。”  “你看看,这是你小孩的作业,前天讲了,昨天又强调一次,你自己看吧,我是没法教你小孩了,你另请高明吧。”  可以想见家长的无奈和唯唯诺诺,可家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他会想,一定是老师很讨厌我的孩子,总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期刊
雷梦佳死了。因为犯了错误,班主任便让全班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裁决——是留下来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其带回家教育一周?结果12票对26票,“多数票”决定了雷梦佳得回家。但雷梦佳没有等到家长来接她,便自己出了校园投渠自尽了。三天后便是她十五岁生日。  她死得很荒唐,仅仅因为让她回家的表决结果而结束生命,不能不说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于脆弱,尽管平时她看起来性格很外向。但她的
期刊
“这个月获得最佳斑竹的是张薇,施明(掌声)。获奖理由是他们的‘数学盖楼本’干净整齐,每个帖子都管理得非常有序。获得最佳发帖人的是姚张伟、吴佳、施魏(掌声),获奖理由是他们的帖子回复率高,很有创意,对班级的发展和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获得最佳回帖人的是王苁苁、陈鑫、施明、吴佳(掌声)。获奖理由是王苁苁同学对如何管好班级卫生这个帖子提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非常详细,对班级卫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陈鑫同学对‘
期刊
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去郊外爬山。行至一路口,前面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平坦宽阔的大路,一条是蜿蜒崎岖的小路。正当我们不知如何挟择时,一位家住这儿的长者告诉我们,这两条路都可以通向山顶,但小路险阻重重,很不好走,长者建议我们走大路。但血气方刚的我们哪里听得进啊,最终我们选择了走小路。  深山幽谷,苍松翠柏,泉水叮咚,鸟语如歌,风景果然独好。我们兴奋不已,感叹幸好没有听那位长者的话,不然就错过了这难得一见的
期刊
徐老师在文章最后说“这件事居然在语文课上得到了解决,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可读完案例,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从表面上看,这次学生与班干部的冲突似乎在徐老师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下得以圆满解决,双方达成了谅解,都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取得了共识,可班主任的做法让他们在“口服”的背后是否是真的“心服”,还是个问题。  对待矛盾,班主任绝不能“和稀泥”,不能对矛盾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期刊
中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他们倾向于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周边的人和事,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叛逆”。面对几十个叛逆期的孩子,班主任应该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呢?数年来,我最喜欢的做法是:用体验式活动“玩转”班级管理。这种做法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我带班的看家本领。通过参与体验式活动,学生们
期刊
第一次迈进这个班的课堂时,50多双机灵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简要地做了自我介绍后,我对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最后我说: “今后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就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如果谁违反了规定,做了对不起对方的事,或者冒犯了对方,首先就要向对方说100个‘对不起’,当然也包括老师在内。你们说,好不好?”“好!”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总是十分活跃,确切地说,是不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