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民主教育?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梦佳死了。因为犯了错误,班主任便让全班投票,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裁决——是留下来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其带回家教育一周?结果12票对26票,“多数票”决定了雷梦佳得回家。但雷梦佳没有等到家长来接她,便自己出了校园投渠自尽了。三天后便是她十五岁生日。
  她死得很荒唐,仅仅因为让她回家的表决结果而结束生命,不能不说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于脆弱,尽管平时她看起来性格很外向。但她的死因更令人感到悲哀——按网上有人的评论,她是“被民主死的”。民主,本来是一个与人性、人道相联系的崇高价值和相对公正的管理方式,可在洛阳孟津西霞院初级中学,它却成了“逼死”雷梦佳的罪魁祸首。
  但是,民主果真应该为雷梦佳之死负责吗?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雷梦佳绝不是死于民主,而是死于“伪民主”。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记得那时经常引用列宁这样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仿造这句话,我可以说:“民主在全世界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民主的拥护者。”在这件事上,雷梦佳的班主任采用的是“民主”的方式,通过投票决定对一个学生的处理,美其名曰“学生自主管理”,但我一直怀疑班主任是假借学生的选票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让雷梦佳回家。“民主”就是这样成了专制的傀儡或帮凶。
  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岁的公民才具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为只有成年人才真正具备理性的判断力。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就不应该参加生活中的选举投票——在学校,孩子选举或被选为班干部,这是一种民主生活的训练。但这些投票一般不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让一群孩子投票决定另一个孩子的命运,在投票过程中,这些未成年人是否具备理性判断的能力?对此,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应该能够理性判断。即使让学生进行不涉及具体当事人的命运投票,也应该慎重,毕竟孩子们是幼稚的。设想一下,如果这个班主任让学生投票决定是否上课,是否作业,是否考试,结果会怎样?孩子们多半会投反对票,那么这个班主任就“尊重民意”而放弃教学了吗?在并不具备成熟理性判断力的未成年学生中进行所谓的“投票”,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结果往往是很荒唐的。本来,教师有权依法按规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或批评教育,或按校规予以处分,这是班主任和违纪学生之间的事,但班主任却用投票方式将自己的教育责任,不恰当地转移给了未成年学生。这哪里是什么民主?
  即使是在成人中,也不是所有通过投票方式产生的结果都是公正的。投票,无疑是表达民意的最直接的方式,但民主决策并不只是简单的投票。“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的原则;但这个原则无限泛滥,有时候会损害甚至伤害少数人的利益和尊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因为利益关系或感情因素,“尊重多数”有时候会同时损害少数——无论是2009年11月发生的农民工返乡途中患感冒,乘客表决将其撵下车,还是2010年4月7日花季少女雷梦佳被投票逼死,一向被我们标榜为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标志的“民主”成了多数人侵犯少数人利益乃至剥夺另一生命的“暴力工具”,这是对民主的亵渎。而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恰恰体现在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100年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封建思想、专制意识、皇权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我们用什么去迎接明年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对于教育者来说,最好的纪念就是切切实实的民主教育。尽管雷梦佳是被“民主”的名义逼死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放弃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不能放弃对民主教育的实践。相反,在许多中国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担负起民主启蒙的使命。
  要让我们的孩子明白——
  民主,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或者说政府形式),民主的核心程序是通过人民的选举(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领导人;同时,人民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国家的决策。而这正是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根本对立之处。
  但是,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后者是前者意义上的扩展与引申。这是对民主更为深刻的理解。将民主看作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即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尊重、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体制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所谓“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没有民主的道德基础,所谓民主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以上这些民主常识,都应该让学生了解,但决不应该是通过说教抽象地灌输给他们,而是通过日常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去体验。
  如果要我通俗地表述我对民主教育的理解,我会说,民主教育的的核心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爱因斯坦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阿克顿说,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如果说民主政治,是对每一个人政治权利的尊重,那么民主教育,则是对每一个学生各种权利和精神世界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这里的“教会”,依然是一种师生共同的生活体验。我曾读到一个令我感动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学教师引导她的孩子们进行的一次投票——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广播操比赛中,张彦老师所带的班级总能得第一名。但今年是一年级,经过艰苦的训练后,有两名学生始终不能与全班协调。张老师知道,其中一人是先天性尾骨脱节,另一人性格极其内向,动作协调性很差。前者忙得满头是汗也无济于事,后者一紧张动作便颠三倒四。根据规则,每班可有5%的学生因特殊原因不参加 比赛,换句话说,他俩可以不参加比赛。眼看比赛只有两天了,一次训练结束,张老师找他俩谈话。话题从“热爱集体、为集体作贡献、珍惜荣誉”开始,但张老师预设的内容还未展开,一个孩子便怯生生地说:“老师,请让我参加好吗?我一定会加油练的。”另一个孩子也小声附和道:“老师,求求你了!”张老师顿时哽住了,稚嫩的童声在提醒着老师,真挚的童心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而受到伤害。在随后的一次班队活动中,张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他们参加与否的问题,经过引导,全班同学投票同意了那两个同学的请求。比赛那天,全班同学一个不少地走上了赛场。比赛结果该班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没有一名同学责怪那两个同学丢了班级的“面子”。活动总结时,张老师对孩子们说:“我们全班同学都尽了力,大家都能团结友爱,这比第一名的成绩更重要。”
  我非常钦佩张彦老师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爱心;更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这颗爱心唤醒了全班学生的爱心,那两名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来自老师的尊重,更有来自全班同学的尊重,来自集体的尊重。通过这件事,全班学生都受了一次生动的平等意识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往深处思考:这件事中这两名学生所受到的尊重,不应该仅仅是来自教师主观的“爱心”,而首先应该是他们所享受的权利使然——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享受集体生活和集体荣誉,而且这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甚至每一个人都有着弱点和缺点,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不容侵犯的,不管用什么名义或用什么方式,都不能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尊严,都不能剥夺任何一个人的权利!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未成年的孩子不是不能投票,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以及是否能够赋予投票形式以真正的民主内涵?而这又取决于教师民主素养的高低。雷梦佳因投票而被排斥在集体之外最终走上了绝路,两个身体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却因投票而昂着头走上了赛场——这两次投票,谁更符合民主的真义?不言而喻。
  (栏目编辑 胡 瑾)
其他文献
近几年阅读了几本书,每每惊叹:原来世界上伟大的理论都是相通的。这几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竟发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能解释墨家的“天志”和“明鬼”,以及儒家的知命,且完全可以运用于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一、“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让我们首先回忆一下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L.Kohlber9,1927~1987)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
期刊
我们学校有一位很懒的班主任——老陈。同事们之所以称呼他为“老陈”,并非他的年纪很大,而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学校里的“先进”没有他,他不着急;学校里的“十佳”又没有他,他还是不愠不火。之所以说他“懒”,是因为他从不注重修面和穿着,时常被人误认为是建筑工地上干杂活的。整日里,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打不起半点儿年轻人的精气神儿。领导找他谈过话,希望他多向其他先进老师学学,改改松散的样子,
期刊
两个不同的案例,表面看起来有些不同,一个是方法问题,一个是性格问题。其实,撇开这表面的不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本质都是一样的,都认为自己是班长,就拥有了对同伴“生杀予夺”的特权。而这种特权,其实就是我们老师自己种下的因、结下的果。这种因果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地报应到施因的老师身上,却让别的老师享受到了这种因果惩罚。案例中的两位老师,只不过是这种因果惩罚的受害者。  是谁制造了铁血班长——我不说铁血
期刊
当前我省教育厅出台一系列有关减负的政策,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时间调整、课程调整、规章制度的调整,以适应当前减负工作的需要,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笔者就当前减负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减负后出现的“怪现象”    1 为学生减负家长不答应  学校给学生的学业减负,但有些家长却不答应,减下去的作业被他们想方设法补上去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但许多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不减
期刊
早自习后,学生都涌到食堂吃早餐,生活委员王旭告诉我班里发生了一件事。我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自然非常关注。  “今天早上,好多同学到教室去以后,发现自己的椅子居然不见了,到处找没找着。后来还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帮忙找到的。”王旭一边吃一边说。  我惊奇地问:“怎么会这样呢?是谁搞的恶作剧?”  “才不是恶作剧呢,是班长徐金干的。他把昨天下晚自习以后凡是没有放在课桌上的椅子都扔到教学楼下面去了。”
期刊
没有想到会和山子见面。  山子是我儿时最最要好的伙伴,确切地说,是我们那群小伙伴的头目,在某个时候还是我心中隐隐的尊崇。  山子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头,不仅仅是因为学习好,更重要的是他总是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意,以至于我们这些野小子们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可以把药铺里丢弃的青霉素瓶子吊起来放在炉子上烤,直至烤成一个完美的玻璃烟袋嘴,然后装上地瓜秧子干枯的叶子做烟叶,吧嗒吧嗒地抽得有滋有昧;还可以用
期刊
石头与佛    有一则寓言:  花岗岩与佛像同处在一间庙宇,人们常常踩着花岗岩去拜佛像。花岗岩觉得很不公平,就对佛像说:“我们都是从一个采石场里出来的,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我踩在脚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说:“从采石场出来时,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经过千凿万雕才成的佛。”  这则带着哲理的寓言,说出了一个很朴素的  没有付出,就很难得到回报,越是经过艰难险阻,越是经过千锤百炼,越能有大成
期刊
上星期五,午睡正酣,段长来电,以略带愤怒的口气询问我班的吴涛平时表现如何。我问发生何事了。段长说,吴涛上课玩手机。手机没收后,他不服气,态度恶劣到极点。我说,他脾气就那样,平时科任老师一批评,就上火。段长问我手机该怎么处理。我说就按段长的意思吧。段长说,这样的学生该给点颜色看看。我赞同。他又问了我吴涛一些家庭情况。当得知吴涛是前任校长侄儿,与段长自己还有亲戚关系。段长又很自然地把事情推回给我。他说
期刊
十几年前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从此就成了李镇西老师最忠实的粉丝,逢李必读,但都是“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真正走近李镇西,聆听一个智者的声音,是在2010年4月24日由《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上。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与民主教育开启了班级管理的一个新纪元,让听课的班主任耳目一新。他让教育回归到了教育的真谛,也展示
期刊
突围三:结成教育的“网”,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见过一些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或者犯错误的时候把家长叫来:  “你来啦,把你的小孩领回去,我们这个池塘太小,这里不是天天打架的地方。”  “你看看,这是你小孩的作业,前天讲了,昨天又强调一次,你自己看吧,我是没法教你小孩了,你另请高明吧。”  可以想见家长的无奈和唯唯诺诺,可家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他会想,一定是老师很讨厌我的孩子,总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