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场的教育突围(下)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r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围三:结成教育的“网”,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见过一些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或者犯错误的时候把家长叫来:
  “你来啦,把你的小孩领回去,我们这个池塘太小,这里不是天天打架的地方。”
  “你看看,这是你小孩的作业,前天讲了,昨天又强调一次,你自己看吧,我是没法教你小孩了,你另请高明吧。”
  可以想见家长的无奈和唯唯诺诺,可家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他会想,一定是老师很讨厌我的孩子,总戴着有色眼镜看我的孩子,孩子明明说是人家动手在前,难怪孩子近段时间说老师故意找茬。但表面上家长却会一再表示,我回去一定好好教育孩子,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大人有大量……
  家长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一顿拳脚相加后历数孩子在学校的不是,把老师的话添油加醋重复一遍:你知道你老师是怎么说你的吗?说你一天到晚不学习,一天到晚只知欺侮其他同学,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同学打架,老师都说不想教你了,要我另请高明,我恨不得地上有一条裂缝钻进去……
  孩子受了委屈,没办法把气撒在老师身上,而怨恨的种子却已经种下,孩子还能从心里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吗?
  有些教师,一天到晚忙碌,和家长联系,留下学生订正作业,甚至不惜一切手段,罚站,重写,陪读,写检讨,不过关,再重复。回过头来想想,做的全是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学生忤逆顶撞后于是生气于是没有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于是心灰意冷,于是应付自己的工作,于是恶性循环,走进教育生活痛苦的深渊……
  要走出家校合力教育的误区,走出恶性循环的误区,就要转变一个观念:变“管”为“引导”和“帮助”。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班级的荣誉,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成长,然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却变成“你违反了我的纪律,你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把为了学生的目标忘得干干净净,学生成了自己的对立面,因自己和学生对立而生气,忘记自己是教育对象的引领者。
  和家长联系的本意是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让家长有一个真实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教育和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进步,结果却常常因为生气而忘记自己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一不小心把我们教育的同盟军推向敌对面,无形中让家长成为教育学生的一道屏障。
  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注意三个环节。一是家长会树立班主任的形象和权威。二是个别谈话设身处地地理解帮助家长。三是针对单亲家长积极热情地配合,缓冲孩子与家长的矛盾。
  第一次和家长见面,作为班主任,切不可过于草率,应该认真准备,准备的目的是得到家长的认同和信任,以便以后开展工作。如果家长在心理上排斥你不认同你,以后和家长沟通起来,阻力重重,障碍重重,有些还会设置许多意想不到的陷阱,深圳的家长素养较高,同时要求也比较高。
  我的首次家长会的开场白是:家长朋友们,我也是一位家长,我也是为人父母,我也希望有一个好的老师教育我的小孩,所以我会敬畏这份职业,耐心而善意地面对你们的孩子;我曾失去过读书的机会,我会用心真诚地鼓励引导你们的孩子珍惜眼前学习的机会!(掌声)
  第一次家长会,我淡化学习成绩,主要讲了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家校一盘棋,理想的班主任应该是“教育乐团”的总指挥,只有协调一致,才可能演奏出和谐的教育乐章。二是理想的家长是了解孩子并走进孩子的精神生活的人,然后引导他们进入班级博客“桃李部落”,希望家长了解孩子,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欢迎家长关注并走进教师的教育生活,敬请关注“桃李守望者”。三是理想的教育是让孩子做一个积极健康的会经营自己幸福生活的人。
  最后我说:“我会把班级每天的生活如实地记录下来,我将怀揣着希望,在艰辛的路途中前行,我希望在我孤独的时候,在我气馁的时候,看到我的友军在后方给我呐喊助威,我需要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希望我们一起守望孩子们的高中生活!”
  第二天,我在QQ、邮箱、博客看到许多家长的留言和信函,从此感觉到教育其实并不孤单,家长的参与,那是实心实意的贴心的支持者。
  一次约请一位家长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到学校明显表现出拘谨和紧张,说起孩子便是一连串的否定词:孩子太淘了,又不懂事,没大没小,是他妈惯坏的,孩子让您费心了,您大人不计小人过,我们家长给您赔不是了……
  我说,您别太客气,孩子不懂事很正常,这是成长过程中难免的,我今天请你来,是想真实地了解孩子,如果我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和他交流和谈话的时候就能掌握主动权,如果仅仅以看到的表面现象做出不全面的判断,孩子会不服气的,孩子的不懂事留待我慢慢去观察,我今天想了解的是孩子的优点,请你谈谈孩子有哪些优点,越详细越好,哪怕是一些生活细节,或者说是被家长您曾经忽略过的一些生活细节都行。
  家长明显感到吃惊,一时很是茫然,也许是出人意料,也许是平时根本没想过,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尴尬地说:关于他的优点,我还真没想过……
  家长沉吟良久,才说:其实孩子很孝顺的,很关心他妈妈的,一次看见他妈很辛苦很晚回来,便主动问寒问暖。我一次很晚回家喝醉了,回家便躺在床上,他轻轻地帮我脱了鞋,帮我盖上被子,关了灯……其实他很理解老师的辛苦,回来总说老师是为他好,即便是老师过激地批评他,他也觉得是自己对不起老师,是自己不争气……
  我想起他在学校,关心集体,热心助人,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同学有困难,十分仗义……
  大相径庭而判若两人,这就是我们平时判断的误差。
  于是和家长约定,回家以后,多说孩子的优点,就说老师看到孩子是一个很善良很可爱的学生,心里很喜欢很欣赏他的许多优秀的品质,如果在学习上更努力一些,做得更完美一些,做得再扎实一点,更用心一点,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于是家长回家谈孩子在学校的优秀表现,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心地善良……老师的欣赏和喜欢给了他无限的动力,学习上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不失时机地进行强化,事实证明,孩子在不知不觉间便优秀起来。
  和家长个别交流是为了孩子的进步,家长怎么会感受不到老师热情的帮助呢?看到孩子的进步,给孩子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将来的生活走向,有哪位家长会不理解呢?
  面对单亲家庭的困惑,教师要充当好矛盾的缓冲者。三口之家有矛盾,还需有人出面缓冲。当孩子小的时候,单亲家庭的严格要求孩子还能勉强接受,大了之后往往变得无法收拾。当孩子激进地爬上窗台,你再说,我就跳下去,死给你看。天底下没有哪个家长会再度激化,于是请求孩子下来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当孩子把握住母亲爱的软肋之后,加上自己的懈怠,加上学 习的艰难,于是像没有刹车的轮子一步步往下滑而失去控制。
  教师的责任是充当好缓冲的角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至少让学生明白,可以有千万种错误,唯独不能用父母对我们的爱来要挟和控制父母,这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经过多次交流,学生明白应该用自己宽宽的肩膀为家庭分忧和担当一些责任。
  家长在家长会后给我博客上的留言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我走上三楼就看到孩子们一起列队迎接家长,儿子微笑着迎上来并很绅士地把右臂弯给了我(一定是您的创意),我立刻挽上去,高大帅气且学习进步了的儿子,一个要求上进的、懂事的、有情的儿子挽着我缓缓走进会场,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十八年前就希冀的儿子,而在后来的过程中被我弄丢了,在我对教育孩子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您伸出了有力的手,帮我找寻了回来,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师。他这次进步很大,班级也大步前进了,孩子们的发言让我很感动,他们在您的引领下懂事了。孩子们进步了,但在您儒雅睿智的仪态里,我们看到了您掩饰不住的疲惫和憔悴。您为孩子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我们希望您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您的孩子。”
  当家长成为信任教师的同盟军的时候,许多看似无解的命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了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教育源头的活水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家长走进“桃李部落”和我的博客“桃李守望者”之后,教师不仅仅只是得到支持,他们的鼓励和友好,更是教育者疲惫时候的动力加油站,更重要的是家长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对部落博文的点评。时而热情洋溢,时而言之有据,时而动之以情,那种旁人述说的效果,岂是教师单打独斗所能具备的。把家长参与教育的源头活水引进班级,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水渠”,便会逐步畅通清澈起来。
  
  突围四:享受博客的“情”,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的教育博客是“桃李守望者”,班级博客是“桃李部落”。这里既是我苦心耕耘的沃土,也是自己收获喜悦和感动的乐园。李白有“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的佳句。而我却有“筑桃李之芳园,享师生之乐事”的幸福。
  构筑芳园乐地,心灵必须是明净的是坦荡的也是无私的,才可以让学生走进来。在博客里,记录的是班级的生活,思考的是学生的未来,困惑的是学生的迷惘和苦闷,愉悦的是学生的明理和懂事,彰显的是热情是友好是积极的情怀。在这里,扬善不避亲,显恶不隐事,痛苦着学生的痛苦,高兴着学生的高兴。学生看见自己的生活被有心人记录,不时看见自己的身影活跃在教师的心灵中,同伴的笔端,不时出现在“桃李守望者”和“桃李部落”里,有一种被认同被关注的快慰。于是不时地串串门,打个招呼送一个微笑问一声好,一来二往,距离近了,心理相容了,彼此心理认同的局面便逐步形成。
  我以为教师不必把自己的心灵裹挟起来,以期达到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和威慑的效果,在高中在深圳此路显然不通。高中学生,特别是深圳的学生,他们不迷信权威,他们开放的视野,加上港台文化的熏染和影响,骨子里就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因此面对学生的审视,大可以坦诚相待。我曾在班会上和学生签订一个君子协定:不强求谁听谁的话,我们只听正确的,至于谁的话正确,我们可以讨论可以辩难。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制定迟到的处罚规则问题上,班上诸葛川浩同学提出一个观点:要多看学生优秀的一面,在观念上不能只注意班级学生偶尔出现的不良现象,应该彰显班级生活中优秀的地方。该生的话正好切中“哪壶不开提哪壶”弊病,和我的“哪壶先开提哪壶”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学生感受和理解了教师的心灵,就会有话要说,说出来便是贴心顺心的理解,安慰鼓励甚至是对教师的期待和希望。这种善意的期待和希望,是一种内驱力,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宜于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不过这是一种浸润了理解、走进教师心灵以后的期待。
  上课去教室,下课走人,课后答疑解惑,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欲言又止,或者因为时间关系而不得不中断谈话,打电话显得突然,写邮件又难以启齿,手机发信息怕词不达意,而博客因事因理因契机因心情正好吻合,于是自然地表达,加上没有干扰面对电脑可以冷静而优雅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班级博客便可以很好地充当师生家长朋友们交流的“场”。这个“场”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有磁性有吸引力。也就是说,这里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来到这里能够得到收益,或是精神的愉悦或是情感的满足或是情绪的释放或是压抑的排解,同时也是人气的凝聚。让家长和学生参与自己的教育管理,感受教师教育的不易和艰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你褊狭自私固执而一意孤行,只会东施效颦,只会留下笑柄,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学生看到的是阴暗是不平是褊狭,依学生当下快人快语且口无遮拦的特点,必将是人人共愤对你口诛笔伐而成为学生心理发泄的对象。
  宜昌的葛红霞老师在武汉听了我的报告,深有感慨:“或许让学生走进老师的心灵可以成为现阶段教育关注的热点或走向。让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灵,理解教师的期盼;让学生走进家长的心灵,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孩子走进朋友的心灵,理解别人的需求。孩子们应该学会理解与尊重别人,学会走进别人的心灵,就让他们从走进老师的心灵开始吧!”
  我已经毕业的学生听说我现在因为班级博客快撑不下去而郁闷孤独的时候,纷纷在博客上表达自己的愿望。
  “要不我们回去给你撑场子去……写写社会体验……给那帮孩子一些经验总结和提前教育?”
  “老师干脆开一博客让您以前的学生都来怀念下旧事,再分享毕业后人生经验什么的吧,定会火!既能让以前学生们了解同学近况,也能让现在的学生了解社会。”
  “我真的觉得写博客很有意义啊,昨天还偷偷溜回去看以前写的那些东西了昵!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不愿意写呢?只要老大吱一声,咱们随时都回来客串……”
  一个叫“坏掉的蚊子”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博客直接发文,题目是《给我的老大》(老大是学生对我的称呼)。
  “老大在人人网(校内网)的抱怨让我突然感慨万分,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现在应考的你们或许会觉得写博客只是一个任务,但是,对如今的我而言,桃李部落是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或许只是平常生活的一件小事,但在后来都是可以微笑的回忆。我希望,你们年轻时不要在高中生活中留白。”
  接着她充满感情地说:“老大,当听说你又重新当班主任时,我不知道08届GT2(上届学生的班级名称)班的其他成员们是怎么想的,我心里是止不住的失落。老大不再是我们的老大,老大又是别人的老大了。老大 的‘关门弟子’还不是我们。曾经的桃李部落也不再是独属于我们的可以回忆的乐园了。我开始惶恐,担心你会忘了这个只是你许许多多的学生中最平凡的那个……”
  读完她洋洋千言的博文,我已经泪流满面……一种被理解被认同被感激的复杂的感动涌上心头。
  中山大学的安琪在看完《班主任突围》后,情不自禁地写下《我的高中,我的老大》,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
  “……说出来也不怕你们笑话,我流着眼泪开始敲的标题,写到现在我眼泪也没停下来过。很多人都说我很开朗很坚强,也有很多人都跟我说没见我哭过,可是我现在一想起老大,想起我幸福的高中生活,眼泪总是要夺眶而出,想念老大……”
  “有时看到老大晚修时独自一人在外吸烟,会很心痛。知道老大为班级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大家热情的回应。心情的起伏有时并不是宽大的胸怀能包容的。不知道有多少次为班级心烦着,却还是以微笑待我们好言相劝着。同学们,难道我们就应该自私地享有这份爱,而不作出任何回应吗?”这是现任学生严春芳同学在班级博客上发出的呼号……
  “说实话我以前并没有什么集体的概念。我从没融入到自己所待过的班集体里去。总是旁观,总是冷漠,总是退缩。我一度觉得我可以不要青春,不要一大帮同窗的好朋友。命运的巧合,把我安排进了桃李部落。我只想说:经历了沉默的初中三年和高一,我想要改变以前的生活,想要尽自己的努力融入这个新班级,想要成为大家的好朋友,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和大部分同班同学连话都没说过。长期的封闭让我不会与人沟通,不会与人交往,但我会努力冲破自己从小形成的性格的局限性。”(钟瑜)
  “不曾见任何师长这样的掏心掏肺,不曾见任何人能够在一开始让避讳生人的我倍感亲切。然后想起报名那天老师开始第一回合的训导,然而又亲近得像朋友之间的交谈,我当时那样不屑一顾的念头,置之事外的态度,死一百次的心都有了。”(徐舒怡)
  我忘不了,学生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要把老大打包带到大学去……
  我忘不了,学生命令我不准忘记他们,即便是很久很久也不能忘记他们……
  我忘不了,学生突然在网上大哭:想深圳想育才想老大……
  漫步在“桃李守望者”和“桃李部落”里,心灵不时被击打被震撼,是感动也是幸福,许多时候,一个人在电脑旁默默地泪流满面,任凭眼泪不听使唤地执意地流淌下来,这边刚刚抹去,那边又流了出来……当你疲惫的时候,当你懈怠的时候,当你被误解的时候,当你力不从心的时候,学生和家长时不时地站出来,关心你理解你呵护你鼓励你,让你欲罢不能,欲止不能。
  我怎能辜负学生这份期盼,我怎能怠慢家长这份托付。
  怀着感激之心,用心面对我可敬的家长可爱的学生,用心回应学生的期盼,家长的需求。于是便怀着感激之情面对我的学生。
  一声“老师好”,我微笑着表示感激。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礼貌地说声谢谢,我感激他有良好的素养。教育他以后有明显的进步,我感激他所做的努力。学生认真地擦干净黑板,我感激;学生为我清理好讲台,我感激。感激学生课堂上的微笑,感激他们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激情。学生有事事先向我请假,我感激他们对我的理解;学生早退,过后主动向我解释原因,我感激他们对我的尊重。学生向我诉说自己的苦恼,我感激他们对我的信任:学生向我坦诚对我的一些看法,我感激他们对我的帮助;她退步了,我友好地询问原因,她如实相告,我感激她对我的真诚。总之,我该感激的地方太多……
  感激学生,看到的是微笑,记恨学生,看到的是丑恶。学生终究是孩子,犯错了,要想到不是故意和老师作对,如果他能够接受批评,我们应该感激。如果他不接受,我们应该感谢他的直率。感激学生,需要一种朗朗的心胸,只是想到索取,感激会离我们远去,恼怒会朝我们款款走来。感激学生,需要一种宁静的淡泊,急功近利换来的只能是虚荣和失落。教育是慢功出细活的工程,任何的功利只会使我们的教育出现变异,欲速则不达,这是定理。
  心存感激,处罚学生也会有很好的善后补充。表扬学生会周到地考虑表扬的副作用,不能为表扬而表扬,不能让受表扬者难堪,更不能让受表扬者成为同伴们攻击的对象而逐渐孤立。你学习不太好对吧,我可以为你专门设计一场篮球赛,让你在球场上一展雄姿;可以为你组织一次摄影作品展览,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欣赏你的摄影技术;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她一展歌喉;让他的书法酣畅淋漓;让他的美术天赋尽情地释放,让他的善良得到大家的认可;为她的大度豁达经营一次表现的机会;为锻炼她的活动能力专门策划……因为用心教育,全班学生都找到自己的精彩,让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找到在班级中的位置,让全体同学关注班级的活动,融入到班级的文化氛围中……
  当然,博客里也有争论和辩难,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老大,你今天的课有失水准。老大,你今天冤枉我了。老大,那件事情不是某某做的,你张冠李戴,老大你必须向某某道歉。老大,你今天的样子好吓人,我还是喜欢微笑着的老大……
  天晴下雨,嬉笑怒骂,只要是真实善意的交流,只要是善意的真情表达,“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结果都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我旅居美国的学生文思在我博客里留言:“老师一路影响的,是无数个灵魂,不是强加的价值取向,而是以诚相待的心灵交付,这就够了。正因为我们灵魂都在场,你认真地付出过,我认真地感受过,一切才那么值得珍惜,才给人真实的撞击,留下永远的美好回忆。”
其他文献
毕业了,告别如金的初中生活,即将走进火热而艰辛的高中生活。在这里,有多少朋友令你不舍?有几个老师让你牵挂?多少难忘的回忆萦绕在你的脑海中,多少苦乐荡漾在你的心扉里?  还记得军训场上挥汗如雨吗?严厉而可爱的教官,在操场上训练时那么威严。而下来和他谈话时,才发现原来他的年龄并不比你大几岁啊。还记得教官教给你的那首歌吗?雄壮而高亢的歌曲,也许你平时并不喜欢唱。可回首往事,你也许会发现人生路上也少不得那
期刊
近几年阅读了几本书,每每惊叹:原来世界上伟大的理论都是相通的。这几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竟发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能解释墨家的“天志”和“明鬼”,以及儒家的知命,且完全可以运用于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一、“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让我们首先回忆一下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L.Kohlber9,1927~1987)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
期刊
我们学校有一位很懒的班主任——老陈。同事们之所以称呼他为“老陈”,并非他的年纪很大,而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学校里的“先进”没有他,他不着急;学校里的“十佳”又没有他,他还是不愠不火。之所以说他“懒”,是因为他从不注重修面和穿着,时常被人误认为是建筑工地上干杂活的。整日里,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打不起半点儿年轻人的精气神儿。领导找他谈过话,希望他多向其他先进老师学学,改改松散的样子,
期刊
两个不同的案例,表面看起来有些不同,一个是方法问题,一个是性格问题。其实,撇开这表面的不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本质都是一样的,都认为自己是班长,就拥有了对同伴“生杀予夺”的特权。而这种特权,其实就是我们老师自己种下的因、结下的果。这种因果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地报应到施因的老师身上,却让别的老师享受到了这种因果惩罚。案例中的两位老师,只不过是这种因果惩罚的受害者。  是谁制造了铁血班长——我不说铁血
期刊
当前我省教育厅出台一系列有关减负的政策,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时间调整、课程调整、规章制度的调整,以适应当前减负工作的需要,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笔者就当前减负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减负后出现的“怪现象”    1 为学生减负家长不答应  学校给学生的学业减负,但有些家长却不答应,减下去的作业被他们想方设法补上去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但许多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不减
期刊
早自习后,学生都涌到食堂吃早餐,生活委员王旭告诉我班里发生了一件事。我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自然非常关注。  “今天早上,好多同学到教室去以后,发现自己的椅子居然不见了,到处找没找着。后来还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帮忙找到的。”王旭一边吃一边说。  我惊奇地问:“怎么会这样呢?是谁搞的恶作剧?”  “才不是恶作剧呢,是班长徐金干的。他把昨天下晚自习以后凡是没有放在课桌上的椅子都扔到教学楼下面去了。”
期刊
没有想到会和山子见面。  山子是我儿时最最要好的伙伴,确切地说,是我们那群小伙伴的头目,在某个时候还是我心中隐隐的尊崇。  山子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头,不仅仅是因为学习好,更重要的是他总是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意,以至于我们这些野小子们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可以把药铺里丢弃的青霉素瓶子吊起来放在炉子上烤,直至烤成一个完美的玻璃烟袋嘴,然后装上地瓜秧子干枯的叶子做烟叶,吧嗒吧嗒地抽得有滋有昧;还可以用
期刊
石头与佛    有一则寓言:  花岗岩与佛像同处在一间庙宇,人们常常踩着花岗岩去拜佛像。花岗岩觉得很不公平,就对佛像说:“我们都是从一个采石场里出来的,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我踩在脚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说:“从采石场出来时,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经过千凿万雕才成的佛。”  这则带着哲理的寓言,说出了一个很朴素的  没有付出,就很难得到回报,越是经过艰难险阻,越是经过千锤百炼,越能有大成
期刊
上星期五,午睡正酣,段长来电,以略带愤怒的口气询问我班的吴涛平时表现如何。我问发生何事了。段长说,吴涛上课玩手机。手机没收后,他不服气,态度恶劣到极点。我说,他脾气就那样,平时科任老师一批评,就上火。段长问我手机该怎么处理。我说就按段长的意思吧。段长说,这样的学生该给点颜色看看。我赞同。他又问了我吴涛一些家庭情况。当得知吴涛是前任校长侄儿,与段长自己还有亲戚关系。段长又很自然地把事情推回给我。他说
期刊
十几年前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从此就成了李镇西老师最忠实的粉丝,逢李必读,但都是“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真正走近李镇西,聆听一个智者的声音,是在2010年4月24日由《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上。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与民主教育开启了班级管理的一个新纪元,让听课的班主任耳目一新。他让教育回归到了教育的真谛,也展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