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行者的足迹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从此就成了李镇西老师最忠实的粉丝,逢李必读,但都是“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真正走近李镇西,聆听一个智者的声音,是在2010年4月24日由《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上。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与民主教育开启了班级管理的一个新纪元,让听课的班主任耳目一新。他让教育回归到了教育的真谛,也展示了教育的未来。他的开场白“我不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我是中国的李镇西”。这是一个行者的足迹,更是一个智者的自信,曾经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他,有了自己的底气,有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自己的路。他的报告扣人心弦,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突然深刻地意识到,今天的共和国多么需要一批像李镇西老师一样的班主任。而像李老师一样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班主任需要人文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一批胸怀天下的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不是培养精神的侏儒,不是培养人格的奴隶,而是为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一个老师如果仅仅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教育,站在学科的立场上思考教育,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教书匠。教师不要只盯着教育,更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人生,站在人生的角度看待教育,我们的事业才可能生根发芽,才可能枝繁叶茂。很难设想,一个不关心人类命运的班主任,一个不关心国家命运的班主任,一个不关心生存困境的班主任,一个不关心时事动态的班主任,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接班人。
  李老师在他的讲座中一连列出了好几个问题:1 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2 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3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4 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可是我们有多少班主任认真思考过,我们的心中有没有脊梁式的人物?2009年。那么多的大师离去了,钱学森走了,季羡林走了,任继愈走了,贝时璋走了,王世襄走了,梁羽生走了,唐德刚走了,李文华走了,杨宪益走了,丁聪走了,林耀基走了,在我们的心湖中荡起涟漪没有?我们把敬畏与忧伤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没有?
  传递崇高与伟大的前提是心中装着崇高和伟大。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学生将头发染得红红黄黄的时候,当我们看着他们唱着周杰伦的歌、哼着小沈阳的调、摆着李宇春的造型的时候,当我们目睹他们不知钱学森是谁、不知钱钟书是谁的时候,我们除了批评媒体埋怨社会外我们还思考过什么?当娱乐至上经典沦丧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丝毫的忏悔与忧伤?
  扛起文化的大旗,传递人文情怀是每一个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班主任需要教育情结
  
  被誉为“教育总统”的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有句名言:“当我展望未来时,我认为只有教育才是答案。以帮助人民而言,教育是答案;对于因技术革命而失去工作的人来说,教育是答案;至于说到我们与全世界进行竞争的问题,教育是答案。”今天,美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教育情结。
  2007年4月1日法国总统萨科奇给法国85万教师写了一封信要求“重建学校”,向全法国的教师提出“奖励优秀,惩罚错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丑恶、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责任,这便是向儿童最好解释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的观点,并提出了培养目标“我们要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是自由的男人和女人,应是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我们的作用不是帮助儿童总是儿童,也不是使他们成为大的儿童,而是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为成人,成为公民,我们所有人都是教育者”。总统站在国家的高度规划教育,体现了法国人的教育情结。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病房探望94岁高龄的钱学森时,钱老跟总理探讨的话题不是科技而是教育,这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教育情结。
  其实,最应该拥有教育情结的人应该是教育者,作为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更不能缺失对教育的爱。冰心老人说得好:“有了爱便有了一切。”一个班主任必须有浓浓的教育情结,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他才会千方百计地去思索,去实践;只有热爱教育的人,他才会有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感,他才会真正关注教育的未来;只有热爱自己学生的人,他才会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学生,他才会设身处地地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温馨的记忆,他才会用孩子般的心走向孩子,他才会用孩子般的心赢得孩子。他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智慧才会应运而生。
  一个心中装着教育的人,他不仅意识到好学生需要引领,他更能够意识到学困生需要帮助;他不仅能认识到教育永远是决胜当今的焦点,更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决定未来的拐点;他不仅会营造出教育的最佳氛围,他还能把握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班主任需要爱心满怀
  
  我认为,任何的智慧都是技能,不是艺术,要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必须要有大爱才能实现。所以智慧对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而言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许多班主任醉心于智慧的追求,我觉得这是舍本逐末。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有智慧,但只有智慧绝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班主任。如果某位老师根本就不想当老师,他拥有再多的智慧都无济于事,所以,智慧的前提仍然是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这是教育者浓不可化的教育情结。爱教育、爱孩子才愿意思考教育,才愿意琢磨孩子,才可能有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对于一位班主任而言,最能体现智慧的地方当属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能够成就一个老师,让他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让他获得教育的智慧。但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对后进生真诚的爱。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理解后进生的困境(整天面对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才会分析后进生的优点(抗挫折能力强,生活乐观,胸襟开阔,心理素质好,群众基础好,心智成熟早。有一定特长),才会注重转变后进生的方法(呵护心灵,人格唤醒,人文关怀,表扬为主,降低要求,允许反复,营造氛围)。有了这种爱,他才会全心全意地去做教育。
  爱能使人变得聪明,爱能创造智慧,爱也能创造奇迹,爱能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传奇。在教育领域,凡是仅靠智慧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可能是根本问题。大问题需要大智慧,大智慧就是爱,这需要班主任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有自觉的普世情结,呵护学生的心灵,爱护学生的尊严,引领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好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智慧的启迪却是永远。几周时间过去了,李镇西老师那些睿智的语言依然回荡在我的耳边:“人生有时需要庄严的回眸。”“成人的世界往往充满假大空与伪圣,不要因为我们对假大空与伪圣的厌弃而忘了真正的神圣。”“崇拜李宇春没错,但可悲的是你只崇拜李宇春。”“有人很聪明,但不善良,只有既善良又聪明的人才是完美的人。…我允许你碌碌无为,但你自己不能纵容自己碌碌无为;我理解你的平凡,但我不能理解你的平庸。”我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曾经因他而幸福,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会为他而自豪。我们无法创造幸福,但我们可以传递幸福,愿许许多多的人能沐浴智者的光辉,愿许许多多的人能追随行者的足迹。
其他文献
活动背景    世人都认识到了爱情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并不知道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弗洛姆曾说:“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情,人们可能会永远洗手不干。但是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我们只有一条可行的道路——分析爱情受挫的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真谛。    活动目的    1 通过分析、讨论,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若要被人爱
期刊
毕业了,告别如金的初中生活,即将走进火热而艰辛的高中生活。在这里,有多少朋友令你不舍?有几个老师让你牵挂?多少难忘的回忆萦绕在你的脑海中,多少苦乐荡漾在你的心扉里?  还记得军训场上挥汗如雨吗?严厉而可爱的教官,在操场上训练时那么威严。而下来和他谈话时,才发现原来他的年龄并不比你大几岁啊。还记得教官教给你的那首歌吗?雄壮而高亢的歌曲,也许你平时并不喜欢唱。可回首往事,你也许会发现人生路上也少不得那
期刊
近几年阅读了几本书,每每惊叹:原来世界上伟大的理论都是相通的。这几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竟发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能解释墨家的“天志”和“明鬼”,以及儒家的知命,且完全可以运用于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一、“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让我们首先回忆一下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L.Kohlber9,1927~1987)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
期刊
我们学校有一位很懒的班主任——老陈。同事们之所以称呼他为“老陈”,并非他的年纪很大,而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学校里的“先进”没有他,他不着急;学校里的“十佳”又没有他,他还是不愠不火。之所以说他“懒”,是因为他从不注重修面和穿着,时常被人误认为是建筑工地上干杂活的。整日里,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打不起半点儿年轻人的精气神儿。领导找他谈过话,希望他多向其他先进老师学学,改改松散的样子,
期刊
两个不同的案例,表面看起来有些不同,一个是方法问题,一个是性格问题。其实,撇开这表面的不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本质都是一样的,都认为自己是班长,就拥有了对同伴“生杀予夺”的特权。而这种特权,其实就是我们老师自己种下的因、结下的果。这种因果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地报应到施因的老师身上,却让别的老师享受到了这种因果惩罚。案例中的两位老师,只不过是这种因果惩罚的受害者。  是谁制造了铁血班长——我不说铁血
期刊
当前我省教育厅出台一系列有关减负的政策,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时间调整、课程调整、规章制度的调整,以适应当前减负工作的需要,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笔者就当前减负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减负后出现的“怪现象”    1 为学生减负家长不答应  学校给学生的学业减负,但有些家长却不答应,减下去的作业被他们想方设法补上去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但许多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不减
期刊
早自习后,学生都涌到食堂吃早餐,生活委员王旭告诉我班里发生了一件事。我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自然非常关注。  “今天早上,好多同学到教室去以后,发现自己的椅子居然不见了,到处找没找着。后来还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帮忙找到的。”王旭一边吃一边说。  我惊奇地问:“怎么会这样呢?是谁搞的恶作剧?”  “才不是恶作剧呢,是班长徐金干的。他把昨天下晚自习以后凡是没有放在课桌上的椅子都扔到教学楼下面去了。”
期刊
没有想到会和山子见面。  山子是我儿时最最要好的伙伴,确切地说,是我们那群小伙伴的头目,在某个时候还是我心中隐隐的尊崇。  山子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头,不仅仅是因为学习好,更重要的是他总是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意,以至于我们这些野小子们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可以把药铺里丢弃的青霉素瓶子吊起来放在炉子上烤,直至烤成一个完美的玻璃烟袋嘴,然后装上地瓜秧子干枯的叶子做烟叶,吧嗒吧嗒地抽得有滋有昧;还可以用
期刊
石头与佛    有一则寓言:  花岗岩与佛像同处在一间庙宇,人们常常踩着花岗岩去拜佛像。花岗岩觉得很不公平,就对佛像说:“我们都是从一个采石场里出来的,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我踩在脚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说:“从采石场出来时,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经过千凿万雕才成的佛。”  这则带着哲理的寓言,说出了一个很朴素的  没有付出,就很难得到回报,越是经过艰难险阻,越是经过千锤百炼,越能有大成
期刊
上星期五,午睡正酣,段长来电,以略带愤怒的口气询问我班的吴涛平时表现如何。我问发生何事了。段长说,吴涛上课玩手机。手机没收后,他不服气,态度恶劣到极点。我说,他脾气就那样,平时科任老师一批评,就上火。段长问我手机该怎么处理。我说就按段长的意思吧。段长说,这样的学生该给点颜色看看。我赞同。他又问了我吴涛一些家庭情况。当得知吴涛是前任校长侄儿,与段长自己还有亲戚关系。段长又很自然地把事情推回给我。他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