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课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本文从新课改的功能、分组原则、分组效果、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四个方面出发,充分论证了新课改小组合作之“新”,同时也提出,新课改小组合作并非完美,目前从教师的操作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小学课堂;小组学习;评价
作为新课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从目前新课改的发展态势来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几乎都在践行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合作学习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了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操作性强,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并能以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心理认知等。总之,正是因为合作学习给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更新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从而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尤其是基层一线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广大的学生所认可接受。
新课改小组合作之“新”:
在我们以往的传统教育中,也有分组合作的说法。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的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小组学习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
一、功能不同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分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的班级人员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教学。从纪律层面而言,它是一套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分层管理组织,主要功能是收发作业、管理纪律、上传学生情况、下达教师相关“精神”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多体现的是非民主,甚至是专制,小组长是教师命令的传达者和监督者,学生则是执行者。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平等的场合与教师对话,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失了表达自我的权利和能力。新课改背景下的小组学习则是以“生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为根本目标。
二、分组原则不同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分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因此,分组并不会太多考虑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是从整体出发。因此,一般最常见的分组方式是以座位为分组标准,身高为前后标准,或横或竖,一切为方便管理服务。另外,个别调皮或者有明显特点者,也会在分组的过程中具体考虑。如视力较差的同学一般会被安置在前排,比较调皮的学生一般会被安排最后一排或者就教师易于控制的地带。总之,一切都为管理服务。而新课改的分组原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组方法和体系。新课改提倡“合理分组,优势互补”,即分组由教师组织,以学生自愿为前提,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爱好、表达能力等特点开展分组活动。目前较为流行的是以4人为一小组,且成绩得有一定的差异性,保证组内学生优秀、一般、落后适当搭配,且最好将他们置于前后桌,从而方便小组合作学习。
三、分组效果不同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分组更多是为了管理,因此同组学生之间几乎不存在合作互助。学生更愿意各学各的,互不影响是底线。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基本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设一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学习相关一切事宜。组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帮助,共同提升,最终形成合作。从表面上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流于形式,实际上,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全方位对学生进行锻炼,即使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理解各有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层面有所收获和成长,可谓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绝不会空手而归。
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差异
传统的课堂,学生或处于对师长的敬畏或者恐惧去学,或处于自己的兴趣而学,且前者要占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心知肚明的是,前者是明显的接受性学习,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受外力压迫而接受知识,很容易引起个体的抵触情绪,甚至是反感,一旦失去了外力的推动,就会很快停止学习,所谓“一拨一转,不拨不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容易使人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易学以致用。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无论学习情况如何,在理想模式下,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根据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学科学习情况,可自愿担任小组内的某一项工作,为小组贡献自己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不断提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新课改的以上“新”已经在小学课堂中得到了明确积极的体现。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目前的小学课堂上,因为各种原因,小组合作学习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目前在个别教师中还存在“理论实践两层皮”的情况。教师能够充分的研究新课改的分组合作理论确实值得肯定,但同时,理论付诸实践还有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尤其不能搞粗暴简单的“复制粘贴”。
还有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小组学习就是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式教学,并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提出问题。太过简单的问题没有继续讨论的价值,况且教材中就有答案,学生无需讨论便能翻出答案,而太难的问题,则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最终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也有些教师还坚持“新瓶装旧酒”,表面上看,新课改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框架”已经设置好了,但实际上,还是坚持老一套。一言堂、满堂灌模式只是被换了个环境,坚持存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完美的,作为监督者和执行者的教师也要分情况具体对待该问题,尤其是在小学,更要严谨严肃对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课改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推崇,充分体现了其价值。而小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谭丽君,刘永红.浅谈农村小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国会议.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专题资料汇编,2016年4月.
[2]王喜文.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华少年,2016年第27期.
作者简介:邹伶俐,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场小学。
注: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7]GHB0140。
关键词:小学课堂;小组学习;评价
作为新课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从目前新课改的发展态势来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几乎都在践行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合作学习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了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操作性强,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并能以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心理认知等。总之,正是因为合作学习给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更新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从而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尤其是基层一线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广大的学生所认可接受。
新课改小组合作之“新”:
在我们以往的传统教育中,也有分组合作的说法。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的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小组学习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
一、功能不同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分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的班级人员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教学。从纪律层面而言,它是一套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分层管理组织,主要功能是收发作业、管理纪律、上传学生情况、下达教师相关“精神”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多体现的是非民主,甚至是专制,小组长是教师命令的传达者和监督者,学生则是执行者。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平等的场合与教师对话,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失了表达自我的权利和能力。新课改背景下的小组学习则是以“生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为根本目标。
二、分组原则不同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分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因此,分组并不会太多考虑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是从整体出发。因此,一般最常见的分组方式是以座位为分组标准,身高为前后标准,或横或竖,一切为方便管理服务。另外,个别调皮或者有明显特点者,也会在分组的过程中具体考虑。如视力较差的同学一般会被安置在前排,比较调皮的学生一般会被安排最后一排或者就教师易于控制的地带。总之,一切都为管理服务。而新课改的分组原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分组方法和体系。新课改提倡“合理分组,优势互补”,即分组由教师组织,以学生自愿为前提,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爱好、表达能力等特点开展分组活动。目前较为流行的是以4人为一小组,且成绩得有一定的差异性,保证组内学生优秀、一般、落后适当搭配,且最好将他们置于前后桌,从而方便小组合作学习。
三、分组效果不同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分组更多是为了管理,因此同组学生之间几乎不存在合作互助。学生更愿意各学各的,互不影响是底线。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基本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设一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学习相关一切事宜。组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帮助,共同提升,最终形成合作。从表面上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流于形式,实际上,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全方位对学生进行锻炼,即使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理解各有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层面有所收获和成长,可谓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绝不会空手而归。
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差异
传统的课堂,学生或处于对师长的敬畏或者恐惧去学,或处于自己的兴趣而学,且前者要占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心知肚明的是,前者是明显的接受性学习,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受外力压迫而接受知识,很容易引起个体的抵触情绪,甚至是反感,一旦失去了外力的推动,就会很快停止学习,所谓“一拨一转,不拨不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容易使人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易学以致用。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无论学习情况如何,在理想模式下,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根据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学科学习情况,可自愿担任小组内的某一项工作,为小组贡献自己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不断提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新课改的以上“新”已经在小学课堂中得到了明确积极的体现。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目前的小学课堂上,因为各种原因,小组合作学习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目前在个别教师中还存在“理论实践两层皮”的情况。教师能够充分的研究新课改的分组合作理论确实值得肯定,但同时,理论付诸实践还有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尤其不能搞粗暴简单的“复制粘贴”。
还有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小组学习就是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式教学,并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提出问题。太过简单的问题没有继续讨论的价值,况且教材中就有答案,学生无需讨论便能翻出答案,而太难的问题,则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最终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也有些教师还坚持“新瓶装旧酒”,表面上看,新课改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框架”已经设置好了,但实际上,还是坚持老一套。一言堂、满堂灌模式只是被换了个环境,坚持存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完美的,作为监督者和执行者的教师也要分情况具体对待该问题,尤其是在小学,更要严谨严肃对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课改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推崇,充分体现了其价值。而小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谭丽君,刘永红.浅谈农村小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国会议.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专题资料汇编,2016年4月.
[2]王喜文.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华少年,2016年第27期.
作者简介:邹伶俐,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场小学。
注: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7]GHB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