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生成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e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生成性教学也是当前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以笔者从事教师行业以来的自身经验阐述了如何通过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从而提高高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生成—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实验在生物学科中所占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生物学,在现行高考试卷中实验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占到了高考生物总分的四分之一。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考试说明中共涉及实验16个,如何做好这16个实验,提高这16个实验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整个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生物学科在福建省高考体制中所占的分数较低,使不少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生物是“副科”,忽略了生物学科的重要性,课外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在生物上,因此用好实验课堂的40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学生本身对实验又充满好奇感,因此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由叶澜教授所提出的课堂生成理论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时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实际学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当前,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下,教师更应该一改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改变“填鸭式”教学,成为一名教学的“指挥者”,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在高中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而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使得生成处于低效状态,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课前精心设计,促使课堂生成
   对于实验课,一些生物教师都觉得实验课基本不需要备课,只需要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操作,实验课基本上就是“放羊课”,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常此下去,学生对实验课也容易失去兴趣,对实验课采取蒙混过关的态度,不利于生物教学的开展。课堂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只有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才能提高生成的有效性,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课程的备课不仅要认真准备实验器材,而且还应该进行预实验,以检验实验的效果、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及时对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以备课堂上使用,促使课堂生成。例如,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通过预实验,笔者发现实验效果非常不理想,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很难被染色剂染成实验预期的绿色,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分析原因,查找相关资料论文,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即在用8%的HCl进行水解处理后,染色前,用1%的NaHCO3冲洗,以中和残留的HCl,从而使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细胞核内DNA被染成了明显的绿色。这样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而避免学生因实验无法成功而造成的挫败感,从而丧失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认真备好实验课同时也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尽可能避免出现对学生实验课堂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无法回答的现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使课堂生成,而且有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更加信服。例如,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课堂中,有学生就为什么要采用8%的HCl进行水解,以及冲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作出了质疑,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笔者很快的就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清楚的解释,促使了课堂生成,同时也消除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其自发、自主地进行学习。
  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有些学生认为 实验课就是去玩的,带着双手,带着双眼,好好地玩一节课。课前根本没有预习,课上也只是漫不经心地听对实验过程的讲解,实验过程中随性而为,这样不仅达不到实验课的效果,课堂生成也无从谈起,即使课堂中教师预设了各种问题,促使生成,也只能使得生成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因此实验课前的预习对于提高实验课堂有效性,促进课堂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而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如何使得学生主动预习,并提高其预习的效果。
   面对该问题笔者的一些做法是:在实验课前提出一些实验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或者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问题形式让学生课前思考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或者为什么应该这么做。例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课前,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进行思考:①、实验中步骤能否颠倒顺序?是先加过氧化氢溶液还是先加新鲜猪肝研磨液?如果调换了会怎么样?②、我们如何检测活性大小?③、实验过程中我们能不能将滴管交叉使用呢?混合使用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④、如果淀粉溶液放置过久会出现什么状况呢?⑤、为什么要使用新鲜猪肝研磨液呢?放置一段时间的猪肝研磨液行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课前进行思考,明确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课堂生成的进行。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才可能使得课堂生成处于高效状态,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切都必需依赖于学生课前的预习效率。
   3、教学过程注重生成,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掌握好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利用好这些细节,是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特别是高中生,具备了相当强的独立思维的能力,在实验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认知,对实验过程提出自身的看法,当然,这这些看法有时候会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对此,不少教师往往采取回避或者压制的态度,常此下去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其今后的发展,相反,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诱导生成,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思维,而且有利于解决其他学生在思维上产生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课堂中,不少学生在测量数据的时候,由于主观上认为,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就越小,越不利于进行物质运输,NaOH进入的琼脂块的深度就应该越浅,所以在实际测量时,有意识的将体积大的一组数据改小。在发现该现象后,笔者有意识的利用了这次机会,提出了“请大家认真测量一下,真的是体积越大的NaOH扩散的深度越浅吗?实验可是要遵循事实的,不能随便更改实验数据、更改实验结果的啊。”于是不少学生就提出质疑“可是,不是应该体积越大,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就越小,越不利于物质运输,这不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吗?”“大家说的没有错,虽然NaOH在每一块琼脂块中扩散的速率相同,可是请大家计算一下,NaOH扩散的体积占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比例如何?”通过计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虽然扩散速率相同,但是,NaOH扩散到整个琼脂块的时间却不相同,体积越大来所花的时间越长。通过一个突发的机会,临时生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也树立了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预设的生成,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需注重这些异议,因为只有重视这些不同的见解,并努力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预设了一个问题“在H2O2酶的实验中,我们通过什么检测酶的活性大小?”学生回答“通过O2的生成量”“那么如何检测O2的生成量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想到很多的方法,比如“用带火星的木条”“看气泡的生成量”“排水法”等等,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这样的一个课堂生成,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想法,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又形成了共识,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是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激发其学习热情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甚至是在常规课堂的教学中,我们都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利用好课堂40分钟,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丽群.生物复习教学中课堂生成的低效性及解决措施.中学生物教学,2009(10):22
  [2]彭书民.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闪光.中学生物教学,2009(7):26
  [3]姜彰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益之探索.中学生物学,2009(4):34
  [4]王胜海,孙海霞.如何解决生成性教学赔礼预设轨道的问题.中学生物学,2009(5):14
其他文献
初三化学复习阶段的教学比较枯燥,如何在教学中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实验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在单元复习中设计一组实验来带动复习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现以两个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复习中发挥实验的作用。  复习阶段实验的设计,要以引发学生思考、整合知识、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目的。所以第二单元是以氧气的制取为中心来延伸知识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及其特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特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这也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所要求的人
从现在的中考高考语文试卷来看,阅读比重在增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我们从哪些地方入手呢?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提高低年
【摘 要】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英语早读的模式就是学生读老师看。当然老师监督,学生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映来看,英语早自习的作用和效果已不容乐观。老师自身有时也有切身体会,学生看了一节早读,上课一检查,效果根本不好。读了四十分钟,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关键词】英语早读 提高能力 记忆  从记忆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阶段朗读英语、拼读单词、背
摘要:培养中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了基础英语中常见的口头言语方面的文化差异,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应遵循的二个原则。   关键词:口头言语 文化差异 原则 策略    培养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五大构件之一
【摘 要】在教学中,预设课堂效果,就是的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朝自己预设的方向引导学生。没有预设的课堂使得学生创造性提问得到了发展,创造性的发挥,在现在的课标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预设性 生成 教学效果  因传统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还是没能改变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观念。按部就班,照搬自己的教案,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的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许多年轻夫妇只生育一个小孩,这就使得他们在关心幼儿成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幼儿学前教育。幼儿园已成为我国幼儿启蒙的主要场所,作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资质,以适应幼儿教学的相关要求,还要学会自我发展,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教育改革浪潮。本文就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发展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与同行交流,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给学生,而是学生本身主动发现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音乐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摘要】由于缺乏考试压力,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很难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入手,结合日常教学经验,谈了“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模拟”“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等使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生动化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生动 多媒体技术 情景模拟 社会热点 生活实际    研究性学习活动属于过程体验,但这是以获取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把养成良好习惯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我非常赞同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