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拖延而心情郁闷时,宜读《郁达夫日记》,包笑得打跌。
1927年6月9日,郁达夫写道,“明早可写五千字,晚上可写五千字,大约在三日之内,一定可把两万字的一篇小说做成。”6月13日,“午前苦欲执笔撰文,终究做不出来,没有法子,又只好上西湖去跑。”6月16日,“稿子还是做不出来,焦灼之至。”6月17日,“急了一天了,又做不出东西来。”6月29日,“这几天完全思路不清,头脑昏乱,所以做不出东西来,从明天起,当勉强写几篇小说出来卖钱。”6月30日,“六月又于今天尽了……从明朝起当写些东西。”
然后到了7月2日,“文章又做不出……打牌打到半夜才回来,睡的时候,人倦极了。”
说起来,郁达夫也算有心作文。他立了明确、可衡量的目标——“一篇两万字的小说”,立志后还勤奋不辍地记录进展——虽然都是零,但至少说明,他几乎天天惦记着这事,不断自催自勉。
然而,他还是拖稿拖了一个月,只能怏怏去打牌。何以如此?
我们都知道,要执行一个大计划,最好定期查看进度,确保方向正确、速度正常,能如期保质完成。在查知进度后,有两种提醒自己的办法,一是“我至今已经达成了多少”,简称“已达成”(to-date);另一种是“我离目标还有多远”,简称“待完成”(to-go)。
我已经减了8斤,是“已达成”;还需减12斤,是“待完成”。我已经跑了10公里,是“已达成”。我还需跑12公里,是“待完成”。哪种提醒方式更能让人动力十足、达成目标呢?
2014年,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费斯巴赫(Ayelet Fishbach)和古(Minjung Koo)发现,自勉方式确实影响芝大本科生的复习动力。有趣的是,假如他们是在复习必修课,那么“还有48%没复习”的提醒让他们更加奋发图强,而假如他们是在复习选修课,那么“已经复习了52%”的提醒反而让他们斗志昂扬。
改变提醒方式,除了影响自己,还能影响别人。费斯巴赫等与国际天主慈悲(Compassion International)韩国办公室合作,设计了两种募捐传单。传单上写着相同的募捐目标——为非洲艾滋孤儿筹款1万美元,不同点在于,一张传单上写“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筹到了4920美元”,另一张则写“我们离筹款目标还差5080美元”。
一共246人收到了传单,其中122人从未为艾滋孤儿捐款,另外124人则是固定捐款者,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月捐32美元。
结果显示,那些从未捐款者更容易被“已经筹到”打动,他们的捐款几率是“还差不少”的3倍。而固定捐款者则更容易被“还差不少”打动,他们的捐款几率是“已经筹到”的6倍。
费斯巴赫和古总结,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无可无不可,正如本科生看选修课,那么,如果你想完成,最好提醒自己“已达成”。说服大脑“我已经走了这么远,我可以达成”。
反之,如果你极为重视一件事,那么最好提醒自己“待完成”。如此,大脑会自动比较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燃起危机感,增强行动力。要是告诉自己“我已经做到了不少”,容易让大脑有虚幻的“完成感”,提前做好了懈怠的准备,结果反而削弱了动力。
越是重要之事,越要不断提醒自己“还有多少待完成”。抵达之前切勿回望,只盯目标和待走之路。话说回来,假如每天回望,进展都是“毫无进展”,还能坚持记录并不断提醒自己者大概寥寥无几——从这个角度说,郁达夫也算意志坚强。不过,他实在应该每天提醒自己,“还有两万字小说待写,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