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2016年年初,非洲面临三十年来最严重的饥荒,3000多万人口需要粮食援助,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受到营养不良威胁。在此情况之下,中国政府启动向非洲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预案,再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始终是非洲全天候的好朋友、好伙伴。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着手早、行动快,赢得非洲国家的真诚赞誉。而早在2014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2014年度对外援助白皮书》,其中透露,自2010至2012年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援助金(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893.4亿元人民币,其中近一半受援国为非洲国家。[1]
关键词:对非援助;特点;成果
国际援助既是国内政治的拓展,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不容置疑,国际援助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本国经济与战略利益,也有履行国际义务的成份。[2]中国对非援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起始发展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的调整改革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对非援助在中非关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根据新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对非援助策略,不断完善援助方式和内容,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中国对非援助的几种形式
中国对非援助和合作是全方位的,覆盖非洲所有国家,涵盖发展、民生、和平、安全等领域。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进行对外援助方面的改革,探索各种援助方式。主要表现在:
人道主义无偿援助。这种援助方式从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例如,在非洲国家面临人道主义灾难时,中国及时有效的无私援助,展示了中非之间的深情厚谊。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相关国家提供救援物资、粮食和相关资助,以缓解当地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与此同时,无偿援助项目也会着重对包括妇女、老人和孩子等相关群体展示人文关怀。
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合作。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到2016年2月,中国通过援助和提供融资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5675公里铁路、4507公里公路、18座桥梁、12个港口,14座机场和航站楼、64座电站、76个体育设施以及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和68所医院、200多所学校、2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通过援助和提供融资等多方面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援非医疗队。中国从1963年起向非洲派遣医疗队,这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2]中国医疗队员的精湛医术和职业精神得到了非洲人民的称赞和认可。2014年初以来,部分西非国家相继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为西非提供援助物资和医疗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援建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等。有的放矢,周全细致,真正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新兴大国的风范。
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经验交流。早在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就提出“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并扩大共享科技成果。中国政府还积极倡议召开多次国际研讨会,以推动中非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减贫方面的经验交流。中国方面还设立各类研讨班和培训班,涉及贸易投资、经济管理、网络通信等多个领域,培训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等等。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类奖学金名额,并进行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在非洲新开设多所孔子学院。
另外,中国还根据形势对对非援助进行调整改革,增加了优惠贷款、派遣青年志愿者、债务减免等多种援助方式,满足了非洲国家的不同需求。
二、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
中国对非援助一直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就表现而言,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中国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和意愿,不干涉该国内政,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国家谋求建设和发展道路。相比较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非援助的数额有限,但援助效果十分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对非援助的平等、互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特征。[5]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中国坚持既强调经济合作,又提倡互利双赢;既交流理政经验,又尊重别国主权。[4]
第二,中国对非援助关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注重实效。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发展仍然是中国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中国一直强调这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每次做出的援助承诺都及时有效地完成,也备受非洲国家的好评。
第三,中国对非援助更加强调培养自力更生的能力以及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向非洲援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之外,中方还加强了对非的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以及教育方面的合作,不但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中国与非洲开展合作时坚持优先考虑非洲自身的实际需要,优先帮助非洲改善民生,优先支持非洲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三、中国对非援助的作用
中国对非援助有助于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符合中非双方根本利益,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第一,中国对非援助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能力建设。近年来,中国通过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为非洲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有利的贡献。此外,中国还积极拓宽中非合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通过开展投资、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自身的发展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培养了人才,增强了当地的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中国对非民生领域的援助直接服务了非洲民众,帮助他们改善了日常生活。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直接惠及当地民生的援助。而针对非洲出现的旱灾,中国在津巴布韦等国进行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培训津巴布韦农户,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机设备,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这种长期的农业合作可以让非洲农业避免靠天吃饭,缓解在干旱少雨情况下的困境。 第三,中国对非援助为中非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开展对非援助,中国不仅在非洲事务中发挥了更加积极和建设性作用,还推动了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援助是相对的,中国的对非援助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非洲人民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慷慨解囊支援中国人民抗震救灾,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真、实、亲、诚”的承诺,书写了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四、未来发展的建议
对非援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中非合作大局。一方面,非洲国家对中国援助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日益提升。随着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非洲国家对教育、科技合作、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援助有更多的需求,希望通过援助带动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交流,因此中国需要更多地提高援助的针对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技术合作,促进技术转让。另一方面,中国需要着力宣传自身的国际援助形象,重视向国际社会宣传自己的对非政策。在新的信息化发展潮流下,中国应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态度主动地宣传和介绍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同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承诺。对于非洲民间社会的误解,应鼓励中非双方新闻媒体人员交流互访,支持双方新闻机构互派记者。[7]与此同时,中国需要做好对内方面的工作,加强对国内民众的宣传和介绍,使民众了解对非援助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政府援助的动力,进而为援助工作创造良好的国内舆论环境。
总而言之,中国对非援助工作有必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创新,引导中非合作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从而打造多元合作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xbd/tt/Document/1374895/1374895.htm.
[2]黄梅波,王璐,李菲瑜.《当前国际援助体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4期.
[3]李安山.《中国对非援助——国际援助体系中的独特模式》,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网,2012年09月11日刊载.
[4]黄梅波,郎建燕.《中国的对非援助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6期.
[5]王新影.《中国对非援助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7期.
[6]李小云,武晋.《中国对非援助的实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曹晋丽,宋微:《对非援助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国际技术装备与贸易,2012:56-58.
[8]张宏明.《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沿革及其在中非关系中的作用》,亚非纵横,2006(4).
[9]罗建波.《中国对非洲政策与国家形象塑造》,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10卷第5期.
关键词:对非援助;特点;成果
国际援助既是国内政治的拓展,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不容置疑,国际援助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本国经济与战略利益,也有履行国际义务的成份。[2]中国对非援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起始发展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的调整改革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对非援助在中非关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根据新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对非援助策略,不断完善援助方式和内容,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中国对非援助的几种形式
中国对非援助和合作是全方位的,覆盖非洲所有国家,涵盖发展、民生、和平、安全等领域。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进行对外援助方面的改革,探索各种援助方式。主要表现在:
人道主义无偿援助。这种援助方式从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例如,在非洲国家面临人道主义灾难时,中国及时有效的无私援助,展示了中非之间的深情厚谊。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相关国家提供救援物资、粮食和相关资助,以缓解当地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与此同时,无偿援助项目也会着重对包括妇女、老人和孩子等相关群体展示人文关怀。
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合作。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到2016年2月,中国通过援助和提供融资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5675公里铁路、4507公里公路、18座桥梁、12个港口,14座机场和航站楼、64座电站、76个体育设施以及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和68所医院、200多所学校、2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通过援助和提供融资等多方面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援非医疗队。中国从1963年起向非洲派遣医疗队,这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2]中国医疗队员的精湛医术和职业精神得到了非洲人民的称赞和认可。2014年初以来,部分西非国家相继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为西非提供援助物资和医疗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援建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等。有的放矢,周全细致,真正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新兴大国的风范。
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经验交流。早在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就提出“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对非洲的技术转让并扩大共享科技成果。中国政府还积极倡议召开多次国际研讨会,以推动中非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减贫方面的经验交流。中国方面还设立各类研讨班和培训班,涉及贸易投资、经济管理、网络通信等多个领域,培训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等等。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类奖学金名额,并进行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在非洲新开设多所孔子学院。
另外,中国还根据形势对对非援助进行调整改革,增加了优惠贷款、派遣青年志愿者、债务减免等多种援助方式,满足了非洲国家的不同需求。
二、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
中国对非援助一直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就表现而言,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中国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和意愿,不干涉该国内政,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国家谋求建设和发展道路。相比较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非援助的数额有限,但援助效果十分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对非援助的平等、互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特征。[5]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的今天,中国坚持既强调经济合作,又提倡互利双赢;既交流理政经验,又尊重别国主权。[4]
第二,中国对非援助关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注重实效。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发展仍然是中国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中国一直强调这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每次做出的援助承诺都及时有效地完成,也备受非洲国家的好评。
第三,中国对非援助更加强调培养自力更生的能力以及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向非洲援建基础设施以及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之外,中方还加强了对非的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以及教育方面的合作,不但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中国与非洲开展合作时坚持优先考虑非洲自身的实际需要,优先帮助非洲改善民生,优先支持非洲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三、中国对非援助的作用
中国对非援助有助于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符合中非双方根本利益,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第一,中国对非援助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能力建设。近年来,中国通过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为非洲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有利的贡献。此外,中国还积极拓宽中非合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通过开展投资、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自身的发展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培养了人才,增强了当地的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中国对非民生领域的援助直接服务了非洲民众,帮助他们改善了日常生活。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直接惠及当地民生的援助。而针对非洲出现的旱灾,中国在津巴布韦等国进行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培训津巴布韦农户,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机设备,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这种长期的农业合作可以让非洲农业避免靠天吃饭,缓解在干旱少雨情况下的困境。 第三,中国对非援助为中非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开展对非援助,中国不仅在非洲事务中发挥了更加积极和建设性作用,还推动了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援助是相对的,中国的对非援助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非洲人民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慷慨解囊支援中国人民抗震救灾,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真、实、亲、诚”的承诺,书写了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四、未来发展的建议
对非援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中非合作大局。一方面,非洲国家对中国援助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日益提升。随着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非洲国家对教育、科技合作、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援助有更多的需求,希望通过援助带动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交流,因此中国需要更多地提高援助的针对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技术合作,促进技术转让。另一方面,中国需要着力宣传自身的国际援助形象,重视向国际社会宣传自己的对非政策。在新的信息化发展潮流下,中国应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态度主动地宣传和介绍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同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承诺。对于非洲民间社会的误解,应鼓励中非双方新闻媒体人员交流互访,支持双方新闻机构互派记者。[7]与此同时,中国需要做好对内方面的工作,加强对国内民众的宣传和介绍,使民众了解对非援助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政府援助的动力,进而为援助工作创造良好的国内舆论环境。
总而言之,中国对非援助工作有必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创新,引导中非合作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从而打造多元合作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xbd/tt/Document/1374895/1374895.htm.
[2]黄梅波,王璐,李菲瑜.《当前国际援助体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4期.
[3]李安山.《中国对非援助——国际援助体系中的独特模式》,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网,2012年09月11日刊载.
[4]黄梅波,郎建燕.《中国的对非援助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6期.
[5]王新影.《中国对非援助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7期.
[6]李小云,武晋.《中国对非援助的实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曹晋丽,宋微:《对非援助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国际技术装备与贸易,2012:56-58.
[8]张宏明.《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沿革及其在中非关系中的作用》,亚非纵横,2006(4).
[9]罗建波.《中国对非洲政策与国家形象塑造》,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1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