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这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有一些数学课上起来很沉闷,课堂气氛欠和谐,究其原因,这些课是没有创造好良好的教学情境。由此看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开启的思维之门,陶冶情操、拓宽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广泛实施。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创设有新意的情境,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建构主义教学论也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也正是顺应了这个原则。可见,“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成为教师们上好课、上好优质课的必备环节,但有的情境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的缺乏挑战性、针对性,给人以为情境而“情境”之嫌,造成课堂宝贵时间白白流失,这种伪情境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创设有效、高效的情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议应注意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2.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好”,把“问好”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设计:请学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学生很快拍两下,我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只作一下拍手的手势,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们能把你心中半个月饼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此时,学习分数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了。
3.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453”,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二、创设情境,探究知识
1.在操作情境中探究新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装饰板的面积,列表统计,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实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讨论的情境,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教师让学生判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的正误,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际交流,使学生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进行。
三、创设情境,运用知识
1.在游戏情境中运用知识
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如摘苹果、分蛋糕等,都是较好的學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2.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设计物品的包装,计算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活动,即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总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创设情境。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情境创设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切实感受到了课堂的变化,学生愿意学数学了,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学习兴趣更高了,更喜欢数学了。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这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有一些数学课上起来很沉闷,课堂气氛欠和谐,究其原因,这些课是没有创造好良好的教学情境。由此看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开启的思维之门,陶冶情操、拓宽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广泛实施。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绞尽脑汁创设有新意的情境,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建构主义教学论也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也正是顺应了这个原则。可见,“创设情境”这一教学环节基本上成为教师们上好课、上好优质课的必备环节,但有的情境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的缺乏挑战性、针对性,给人以为情境而“情境”之嫌,造成课堂宝贵时间白白流失,这种伪情境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创设有效、高效的情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议应注意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2.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问题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成“问好”,把“问好”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设计:请学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学生很快拍两下,我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只作一下拍手的手势,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们能把你心中半个月饼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此时,学习分数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了。
3.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453”,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二、创设情境,探究知识
1.在操作情境中探究新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装饰板的面积,列表统计,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实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讨论的情境,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教师让学生判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的正误,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际交流,使学生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进行。
三、创设情境,运用知识
1.在游戏情境中运用知识
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如摘苹果、分蛋糕等,都是较好的學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2.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设计物品的包装,计算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活动,即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总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创设情境。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情境创设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切实感受到了课堂的变化,学生愿意学数学了,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学习兴趣更高了,更喜欢数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