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城笔记专栏:大里黄公的户籍问题(中篇)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GOUSIY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
  通过晋人以集体力量提供的有力旁证,尤其更早的班固本人的精彩表演,即在办公室里满口四皓,跑到网上就荣期季夏,使园公绮里季夏和黄公甪里先生的真实形象获得了进一步确认。再接下去就是南朝的陶潜,尽管两人后世的崇拜者多得可以车载斗量,但如渊明先生这样一往情深且身体力行的,依然属于少数。他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大约只有二十岁,并作诗文以志纪念,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在那个似乎人人都耳熟能详的精彩开头,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概念就是“晋太元中”。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年号,共二十一年,太元中当在太元十年即公元三八五年前后。以较有影响的宋人王质《栗里谱》计,是年渊明虚龄廿一,潜龙在野,锋刃初试,出手就是名篇,传诵千古,可见文才实非常人可比。至于以“武陵人捕鱼为业”自托,那不过是文人狡狯而已,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还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呢。具体内容方面,无论洞中人“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自述,还是洞外作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描寫,都像是对黄公形象的定身打造。
  相比文章,诗里的描写要更为直接明白,依稀《诗经》风格,可见孔子说的诗言志诗无邪是很有道理的,只是到了后人手里才变得隐晦矫饰起来。一上来就是急不可抑的心迹流露:“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揭橥当初贤者隐居的主要原因,即为始皇三十二年篡改历法,以十月为正月一事,天下以此大乱。同时说黄公已过世没见到,并非如传说所云是神仙不坏之身。接着道“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古法俎豆谓秦祭,即祭堇头,豆本作脰,头本作头,以二字形近而有机可乘也。衣服无新制谓非汉晋服饰,秦时入洞而隐,保持原种族服饰不变,《汉书》所谓“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者,与此相合。而“其”为地望,非虚词也,《韵会》的解释是祝其,俗称夹谷。这是古代宁波的强项,大浃小浃都有。更关键的是后面,“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即使这个奇字原本如此,五百年为避秦至今之年数统计,肯定不会有争议。而以晋孝武帝太元中(385)计,倒溯五百年,正当惠帝驾崩不久(卒于前188)。如以太元初(376)计,更是恰为四皓出山作说客之年即高祖十二年(前176年)的五百年整数。由于“淳薄既异源”,宗教信仰不同(杜注左氏传有“淳卤埆,薄之地”之语,埆或作觭),因此“旋复还幽蔽”,谢绝汉室挽留重回山中。结尾两句辞意亦尚明确,不过说自己愿师法前贤而已。
  其中诗最后这个契字大有名堂,《说文》“觭,角一俛一仰也。”段玉裁说:《子夏易传》“觭”作“契”。则指的就是周人的老祖宗,即诗《绵》所谓陶腹陶穴,乃契乃龟者也(详前作《诗经里的堇菜》)。因此,这座桃花源当即周人老窝,古公亶父初迁岐下时所建,黄公甪里先生当年所隐,基本可以肯定。陶姓出周人旁支,甪本字角,因战败失国,字因亦残体。复考《晋书孝武帝纪》,此前二年,即太元八年,就是著名的淝水大战,南军取胜。此前一年,即太元九年,“九月辛卯,前锋都督谢玄攻苻坚将兖州刺史张崇于鄄城,克之。”诗里的“往迹浸复湮”,“一朝敞神界”,说的大约就是当初的时代背景了。浸者,沦没也,复湮者,复得也。仰慕已久的圣迹,因地陷北军,多年来一直神萦梦绕,现在夺回来了,终于可以有机会去见识一下了,于是就有了此行及不朽诗文的产生。上年九月恢复,此年初春成行,亦可见其心情之急不可耐。诗中除了“湮”“鄄”两字稍有点古怪,原因可以理解外,其余的一切,都可说是丝丝入扣,毫厘不爽。绝非凑巧二字可以了得。
  理解了这种复杂隐秘的情感背景以后,再来看他生平的作派和价值取向,尤其刻骨铭心的南山情结,就不会再感到奇怪了。在诗中他似乎利用一切机会来表示对前者的敬仰,甚至还在前人基础上发明了许多个人独创的新的玩法,如“夷皓”,《感士不遇赋序》云:“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又如“二疏”,疏,放也,放即旷达也,其《咏二疏》云:“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可概见当初二老出山定汉返程时欢送场面之盛大。同时代顾恺之又有《二疏图》,见南宋名臣鄞人楼攻媿《跋二疏图》所记,可视为对他别出心裁的发明之响应。又如“鲁二儒”,即鲁二处士也。其诗云:“易代随时,迷变则愚。介介若人,特为贞夫。德不百年,污我诗书。逝然不顾,被褐幽居。”其中“德不百年,污我诗书”两句,是骂汉武帝上台后改祭泰山,辜负自己当初一番苦心的。又如“黄虞”,《读史述九章之夷齐》云:“采薇高歌,慨想黄虞。贞风凌俗,爰感懦夫。”又《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外,正頼古人书。”想必此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已有较深心得,因有此自负,奇文者,当即祖宗仓颉书也。又如“绮甪”,亦见于此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绮甪二字分而书之,似断似连,看似随意,实际上也是有用心的,即对班固皇甫谧之流的拨乱反正。
  但诗题中的秦川,显然是奉川之伪。东晋是个什么奇葩政权?被人家打得逃过江,比南宋小朝廷还不如,仅仅只是寄身江东一隅,此诗下所云“九域甫已一”,国土只得大禹当年九分之一。尽管已是如此不堪,居然还喜欢制造出无数的伪概念来自慰,即所谓“南徐州”“东扬州”之类的假郡是也。虽难蒙时人,但可欺后世,其为不义也大矣。《晋书》号称义熙十三年太尉刘裕伐秦破长安,送秦主姚弘诣建康受诛。后世研究者果然上了当,如《尔雅翼》就据此发挥,号称“时左将军朱龄石遣长史羊松龄往关中称贺,而靖节作此诗赠之”。考唐颜真卿《吴兴地记》,一名《石柱记》,四库提要称:“吴兴山水清佳,自六朝以来称东南名郡。自唐时刻有《石柱记》,树之杼山,载其山川陵墓、古迹古器甚详。迨传世既久,岁月名字,遂漫漶不可考。欧阳修作《集古录》,以为笔画奇伟,非颜真卿不能书。”而此碑记安吉县所出特产俨然有“姚苌雉尾扇”,很难让人不想起《尚书》经文“高宗肜日,越有雊雉”。《古今注》解释说:“商髙宗有雉雊之征,章服多用翟,故有雉尾扇。”《魏书》载后秦国世系:“羌姚苌,父弋仲,兄襄,子兴,兴子弘。”《晋书》自己也称:“姚苌以孝武太元九年僭立,至弘三世,以安帝义熙十三年而灭,凡三十二年。”这样联系起来一看,文义就连贯了,意思也清楚了,所谓刘裕伐秦破长安,实际上不过带手下兄弟去了趟安吉,顺便把那里的土豪灭了而已。   而安吉古时是什么概念,天目山小县,秦鄣郡,汉故鄣县也。天目山是什么概念,禹贡九州島人形区域西之大山,人形一撇一捺之母体也。比《周易》还古老的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残本乾卦首云:“天目朝朝。”则江河所出,入海朝宗之义可知也。而一撇一捺,以古会稽郡地望言之,则撇为连山或赤堇山在南,捺为句余山或鸟道山在北,亦汉人所谓南崤北崤,唐人所谓南戒北戒也。截止本世纪初,宁波老市长陈布衣还在自传里深情地回忆:“1947年5月16日,在车厩乡陶徐冯村背后天目山上的天目寺,继续召开四明工委会议。”(《风雨历程》东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他同时也是首任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不能说完全是门外汉吧。如以为人微言轻,还可请出渊明好友钱塘县老县长刘道真来,想必他也很乐意告诉我们,当年著名的钱唐防海大堤筑成以后,“遏绝潮源,一境蒙利也,县迁治余姚。王莽时县名泉亭,于是改为钱塘。百姓怀德,立碑塘所,至今犹在。”(《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州郡部十六江南道杭州下),而乾隆六十年余姚县的一场赈灾公益大宴,九口热气腾腾的粥锅,同样也要“自吴山庙至水阁,周袤延百里,凡八厂;又益以附郭接待寺一厂,共九厂。”(《余姚捐赈事宜》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可见两地关系之错综复杂。至于车厩是什么概念,我就不解释了,因当下没坐过火车的人恐怕不多了,而《水经渐江篇》车厩正是写作车厢的。上引陶诗又称:“贤圣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踰。”此“心目”当为“天目”之讹或伪,以彼时地为姚氏所据,因有关河不可踰之叹。而关者,潼关也,俗称它山堰。潼者,天童也。四年前在余姚双河有虞氏墓砖出土,铭曰“虞氏葬于潼下之山”。书体近篆,年代约在汉晋之间,甬上民间资深学者商略先生曾有考证,并称旧有晋砖“东海朐令虞君之玄宫”,亦出土于此。至于这位虞氏的祖先,则必定为渊明先生内心念念不忘之黄虞也。
  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秘密的笔记作者,生前并不见有人提及,当后人于遗物中所发现并由朋辈助刊。这部书题为《搜神后记》,或许是用来向较他大上两代的海宁人干宝表示致敬的,一种特殊的述史手段,即以托言怪力乱神来保存真相。里面除收有他《桃花源记》的另一个版本(与今通行版本略有不同)外,更有记述此处仙境的宏文多篇,其中一篇笔法与《五柳先生传》同妙,但内容方面更为重要,甚至可视作他下半生的自传,文字伪讹自然是免不了的,因今唯一传世的版本即四库《说郛》本,而无论什么书,只要是经过了他们的手,就不会让你太平,幸而大体不碍,其文云:
  “荥阳人姓何,忘其名,有名闻士也。荆州辟为别驾,不就,隐遁养志。常至田舍,人收获在场上。忽有一人,长丈余,萧疏单衣角巾,来诣之。翩翩举其两手,并舞而来,语何云:君曾见韶舞不?此是韶舞。且舞且去。何寻逐径向一山,山有穴,才容一人。其人即入穴,何亦随之入。初甚急,前辄闲旷,便失人,见有良田数十顷。何遂垦作,以为世业。子孙至今赖之。”
  所谓武陵渔夫之真相,大约也就如此了。作舞并前引者即刘道真,搜神本渔夫字下有陶氏自注:“渔人姓黄名道真。”黄字伪讹无疑。刘亦时之高士,因所著《钱唐记》里有记龙洞文,称“灵隐山北有穴,傍入行数十步,有清流水丈余。昔有人采钟乳,水际见异迹,或云是龙迹”云云,与《桃花源记》描写及叙事手法相似,而钱唐又以武林著称,历代防守严格,如临大敌,取消它享受古代国家有关文字的优惠政策,即与武陵、武岭、五岭等不能通借。刘禹锡《武陵观火诗》结尾“山木行翦伐,江泥宜堇荼。鲁臣不必葺,何用征越巫”,因此被改作莫名其妙的“江泥宜墐涂”,而林逋也只能被迫扮演动漫片里的巨人奥特曼,脚在奉化,头在杭州。尽管如此,有人还是感到不放心,因此明明是晋人,或许比陶还大上几岁,却不让他入《晋书》,只能入《宋书》,也不让他当钱唐令,把他名字改成刘真道,而以刘道真为另一人,实际上两个都是马甲,真身就是渊明身边也当过所谓紫桑令的刘遗民,真是诡计百出,其心可诛。而托名何姓者当即陶氏本人,这是他的习惯玩法了。考之生平,辟官不就,早年移家,均有诗自记。《九家旧晋书辑本》隐逸篇又有何植,称“何植字元干。常以缚笔织扇为业。以奉供养。”想必织的就是安吉著名的姚苌雉尾扇了。至于所称韶舞,即《尚书》所谓九韶九招,《楚辞》所谓九辩九歌,别名水戏,越地俗称小海歌,发明者即为大禹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夏后启。文中于此描写甚略,稍有遗憾,但也关系不大,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请上文说的夏统先生来指导一下,他那次诣洛市药,曾有过即兴表演,且看以下精彩片段:“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鰞跃,后作鯆鳐引,飞鹢首,掇兽尾,夺长梢。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沙尘烟起。王公已下皆恐,止之乃已。”包括曹娥的老爸,也是玩这种越地群众文艺的好手,当年可能因动作太激烈一点了,才掉下海去淹死的,跟后来张志和在平望的不幸结局差不多。亦有夜晚围着篝火而歌舞的,刘宾客《武陵书怀五十韵》所谓“照山畬火动,蹋月俚歌喧”是也,今畬民后裔尚集居浙江,即称丽水市景云畬族自治县者也,“击饶吹角,跳舞达旦”,其俗尚存。如果谁想把他们迁到湖南去,想必无论政府和人民都坚决不答应。还有我们奉化本土的大儒任叔实,赵孟頫高级幕僚兼枪手,其《游越天门赋》末云:“客遂鼓枻而歌,余乃敲脚唱小海以和之。客复击节,顺流而归,不知舟中之有明月也。”陶自己后来好像也学会了,《晋书》本传后有史臣总评云“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大约就是刘道真教他的吧。但这种舞蹈的要点在于必须有激烈而夸张的足部动作配合,因此上文中“并舞而来”的并,必为踏字或蹋字之伪,掌控历史者不愿让人知道所谓三代皇家韶乐实出越地之用心,亦昭然若揭矣。
  六
  唐朝形成了另一个高峰,一上来太宗在李靖死后的诏书里就有明确指示,号称“逰赤松于艾服之年,访黄绮于杖乡之岁。”那相当于是中央文件,号召全国人民要向黄绮同志学习了。由此可知李家必出楚种,楚祖季连,季字去首为李,世为陑门,民即蒸民之民。崇道重于崇佛,是可以肯定的了。后来的玄宗跟叶法善游上清仙境,听霓裳羽衣曲,明州重建四明祠宇观,德宗会昌灭佛,仰慕美女道士李季兰,诏令入宫作客数月,当不为无因。而《幸蜀记》记后唐蜀帝衍朝永陵,居然“自为尖巾,宴怡神亭,嫔妃妾妓,皆衣道服、莲花冠,髽髻为乐。国人皆效之。”可略见其时盛况。包括李靖自号的这个药师,没效刘阮上天台去採过几天药,恐怕也不敢如此张扬。不知邓牧《雪窦游记》里说的那座药师寺,是否为他死后舍宅,暂且存疑。此人唐初宰相,贞观八年即以足疾为托,主动要求退居二线,这一招大概很对皇帝胃口,因有高度评价,认为“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病疾,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公文写得不错,至少比他推倒前人成书亲自动手重写的《晋书》要干净多了。其中杖乡之岁四字颇新,礼记所谓“六十杖于乡”,则退下来时大约还不满花甲。《旧唐书本传》说他“阖门自守,杜絶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隐居读书二十三年才过世。虽不知道住在哪里,既称游赤松,访黄绮,总不会像他弟弟一样住在昆明湖吧?就算住在云南,按任士林《宝麓赋》:“又析鄞而东行兮,有开元之故封。出云南之廿里兮,摘青棂于秋风。”还在四明的范围之内。   紧接着跟上来的是唐朝三位最著名的诗人李杜白,按理说,诗人们对官方文化有天然抵抗情绪,但在这件事上却奇怪得很,不仅一反常规,而且声势更猛,劲头更足,可见黄公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然见贤思慕与精神相通,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拿李白来说吧,其《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开首虽称:“东南之美者,有江夏黄公焉。”也只是敬慕而已,而古今那么多注本,于此下不发一言,原因大约是被东南二字吓住了。按今天地理而言,无论江夏还是鄱阳,都不能算是东南吧,评论因有此缺席,可以理解。另如作于赐金还山后的《东武吟》,其未称:“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书此谢知巳,吾寻黄绮翁。”下有元人萧士赟注:“此诗乃太白放黜之后,作此以别知己者。抱材于世,始遇而卒,不合见知,而不见用。惓恋不忘之意,悠然见于辞外,亦可慨叹也已。(引见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五)如此说可信,则境界方面跟陶氏相比起码要差两个档次。杜甫的情况大概要好一些,其《朝雨》诗称:“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又《闻恵二过东溪因诗以送》:“恵子白驹瘦,归溪惟病身。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崖蜜松花熟,山杯竹叶春。柴门了无事,黄绮未称臣。”俨然以黄绮自比,没有一点底气肯定写不出来。此诗据宋人笔记所言,得之于“唐人杂编时人诗册,今子美集中所无。”则真实性更不容怀疑。白居易胃口也不小,《酬皇甫宾客》“元晏家风黄绮身,深居髙卧养精神”云云,虽为赠人,亦藏己志。但考其一生行迹,则不无遗憾,相当于是当下古体诗中的老干部体吧。倒是《履道西门二首》中之“夷齐黄绮夸芝蕨,比我盘餐恐不如”“亦知轩冕荣堪恋,其奈田园老合归。”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也。
  尽管唐人对黄绮的推崇总体上深度不够,但从规模上说,自上而下的全民运动,吸引了全社会的介入,自有其特色和价值在。如咸通二年薛迈榜进士王棨,生平存文仅一卷十来篇,首篇就是《四皓从汉太子赋》,“将谋废嫡以立庶,欲易黄裳而元吉。”可以看出此事背后实为宗祀之争,因此,“问安之位克定,肥遁之心共还。”“其来也,鹤集丹陛;其去也,云归故山。”一手四六写得相当入品。还有《唐语林》所记楚公,高卧丘山,屡征不起,“卫公题诗云:昔日征黄绮,余惭在鳯池。今来招隐逸,恨不见琼枝。庄周围十余里,四方竒花异草与松石靡不置,其后石上皆刻支遁二字,后为人取去。”则其址即支公当年剡中故宅也。《剧谈录》又称卫公为李德裕,楚公为韋楚老,则访贤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者,会昌晚期任东都留守时事也。又《金华子》记楚公“常跨驴策杖,经市中过,布袍貌古,群稚随而笑之,即以杖指画,厉声曰:上不属天,下不属地,中不累人,可畏韦楚老。引郡儿令笑,因吟咏而去。”典型的契此玩法,就差手里拎个布袋了。如让他上台去演《大唐雪窦长汀子传奇》,根本用不到化装。
  说起和尚,在唐代的黄绮粉丝团里还真有不少是出家人,好像他们都不知道圈公黄公二位是道统领袖,彼此行业不同,这是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如我家乡的名僧皎然,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释界的精英人士了。一生留下的作品里有不少潜在赠送对象都是此人。如《览史》“黄绮皆皓发,秦时隐商山。嘉谋匡帝道,髙步游天关”、《荅郑方回》“特达珪璋性,通隐嘉黄绮。髙儒重荀孟,世污我未起”之类。甚至在作《唐杭州华严寺大律师塔铭》时都不肯放过,要加上一句“出秉伊说之钧,处蹑黄绮之躅。亦躬珪之与和璞,隐显之殊乎”才算过瘾。另如著名佛典《广弘明集》,其《东驰杂赋》“毎至鹤关旦启,黄绮之俦朝集;鱼灯夕朗,陈吴之徒晚侍。皆仰禀神规,躬承睿旨,爰锡嘉名,谓之联璧。”从引文看,好像和尚们天天都在以此主题开研讨会似的,实在是有趣极了。
  七
  进入宋代以后,奇怪了,风向好像开始有些不对,仔细想想也能理解,黄公还是那个黄公,朝代已不是那个朝代。尽管仰慕者依然有,但跟前朝相比,生意显然清冷多了。甚至包括那些僧侣,也开始转向,其中有个名头甚响的就是赞宁,也是湖州人,他的《宋高僧传》,出家人没有不知道的。内有《唐钱塘天竺寺法诜传》,记的是唐朝的事,说的已是宋朝的话。称墓主“十五辞亲从师,依年受具。行学一集,蔚为教宗。卷伊吕立功之致,陋黄绮肆志之适。”意思是要学伊尹吕望为国效力,不学黄公园公洁身自好。但二公当年避世的原因,如果真是这样简单,实在有点侮辱后世各个朝代精英们的智商了。只为个人操守,又何以污名出山?看来当年在他家乡湖州当领导的苏颋《夷齐四皓优劣论》里“弃身以遂志,夷齐之烈矣;爱国以屈身,商皓之行矣”这几句,他老爸忘了拿出来让他学习一下了;而同时代契嵩《公私论》“以公而屈私”的解析;《金史辛愿传》“欲澡其身而伏于厕”的宏论,因两人年纪比他小,又没机会看到,致有此憾。再说他身为吴越家僧,钱氏侫佛,天下皆知,也不必跟他多计较。问题是连陆游这样的放翁也持此观点,就有些不寻常了。其《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十首之三》有云:“结庐非所择,但取便薪水。间亦出从宦,安能慕园绮。”虽然用的是陶氏的事和典,却没有陶氏的心和情,更别说是境界了。等到在官场混不下去,才摇身一变,跟白某一样,俨然以圣贤自许,号称“白云堆里看青山,猿鸟为邻日徃还。黄绮后身应我是,再来依旧一生闲”(《剑南诗稿》卷七十五记闲)。这个时候,他为韩侘胄写的《南园记》和《阅古泉记》,不知墨汁干了没有?
  这时候无意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叫王元之的大人物,即改西湖为放生池的王禹偁,真宗朝参知政事,相当于是宰相,退休后有缘得某名人故址,岩下筑室,园甪兼具,体悟颇深,因而推测园公黄公有可能是同一人。有《翰林毕学士寄示医瘿药方,因题四韵,兼简两制诸知》诗自纪其事云:“预忧囊瘿病龙钟,乞得仙方必有功。纵得项如樗里子,也应头似夏黄公。西晖亭上峰峦碧,南静川中木叶红。尽是贰车堪醉处,春来难放酒罇空。”诗写得曲折隐晦,每一句都是话里藏话,如同禅家偈子,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得懂。其中又以颈联最为人传颂,力主宜合二为一。还有原诗所附之序,更是微言大义:“亭在州之西十里,对群峯,毎日落时有如旁午。川在州之南二三里,平如掌,居人百余家,秋来一川红叶,又有小桃夹水而生,春间此景不恶矣。”貌似平淡,实际上暗示渊明故居时为其所得,只要把那个莫名其妙的“亭”字改回“洞”字,尽可作为《桃花源记》的北宋版来读。毕学士即毕士安,亦任过参知政事,位极人臣。曾拔元之于寒微之中,两人交情自非一般。读诗后告诉他说,绮里季夏四字还以连读为一人好,不宜分割,黄公为另一人,即坚持原来的两人说不变。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本来新时代新文化,大家也就认了,何必冒着风险去触犯时忌。再说南方文人们的脑袋比较灵光,当时基本上也已发明出新玩法,即委曲陶潜先生做中间商,亦西人所谓移情,通过他来假借,就等苏黄等人来发扬光大了。两人这么一来一往,又因地位及门生众多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热点。尤其是那种热衷于做减法,即与猪八戒分西瓜相反的方式,四皓变成二皓,二皓又想变成一皓,明摆着跟正在增补中的某巨著对着干,实在是太胡闹了,自然会有人看不下去。比如大名鼎鼎的黄伯思先生对此就很不以为然,在所著《东观余论》里循循善诱说:“四皓之目,始见于《灋言》及《汉书》王贡传序,相承读之,曰园公曰绮里季曰夏黄公曰甪里先生,前贤未始有异。”(详《跋四皓碑后》)但他的这篇大作,除老头的座位排得不错,符合领导要求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首先这个“灋”字就气味不对,虽为“法”之古字,但扬雄自己也写法不写灋的,自古以来也未见他人有如此玩法,奥妙在哪里?说穿了不稀奇,有关老头的事,班马二位都是抄扬雄的,在他基础上艺术加工,不肯承认也算了,还想让别人感觉是扬雄抄他们。其中班固下手最狠,为达到这一目的,竟让他活到天凤五年,名列《汉书儒林传》最后一个,跟《史记》对付《越绝书》的手段如出一辙。还有四皓之争,其来久矣,花样亦与时俱进,怎么到他这里就成了“前贤未尝有异”呢?再说他这本书是专给别人书论刊误的,《直斋书录解题》说得清清楚楚:“《东观余论》两卷,此书止法帖刋误,及序跋古书画器物,故名余论。”而《宋史》本传却称:“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比较一下,当有会心。今传世本依然为两卷,上卷正常,下卷开头两文,一跋华山碑,一跋所谓四皓碑,既不考真伪,也不论字法,专说自己想说的,似与体例不符。前称欧公读书少,连《汉书地理志》都没看过,这倒可能是说对了。后称王毕两位说法都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手里有个新制造的秘密武器,或可称之爆炸性新闻,号称“近岁商于耕夫得汉世石刻数种,有云圏公神坐,绮里季神坐,甪里先生神坐,又各有神祚机,皆汉人隶书,其号不应误,则与文简之说异矣。当以石刻为正,宜从旧目。”至于什么是神坐神祚,商于又在什么地方,就不管他的事了,因有关部门让他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他的影响力来说服别人,位子即已排好,炸弹也已引爆,他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这样一来,高潮又起,颈与首重又分开,连身体也剖成两半恢复到汉代水平。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开心了,因为又有国家重点课题发布了,坊间也有热点可炒了,就是那四只传说中的神祚机,还有四只神坐,加起来就是八件,大可八卦一番。于是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接连问世,有说是汉高帝造的,有说是汉惠帝造的,有说是放在四皓隐处的,有说是陈列在他们墓前的,更有说是放在惠帝墓地,让他们有空去一起喝茶打麻将的。一般而言,这也是古代历史制造者的絕招,只要文字组织没能起到想象中的效果,最后捧出来的就必定是考古大餐。比如一个地方发掘出三千年前的羊骨文,有人怀疑当地为素食者世居地,府志县志里缺乏畜牧纪录,很快就有遗址被挖出来,不仅有羊,还有满满的五锅羊肉汤,用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品尝。再比如武宗洞祖,绝世真学,因身世方面不太完整,用不了多久,大约也会有特大墓葬出土,且有记载他生平的木屏之类,刚好弥补这一缺憾。至于埋在烂泥里几千年,有些损坏是难免的,只要关键地方能看清就行了,其质地之坚韧,让宝钢老总感觉很不好意思。而神祚神坐因是皇帝御制,又由给匈奴送美女虽远必诛的刘家出品,吸引力自然就更大了。反正从宋高宗还没当皇帝一直闹到他孙子的孙子理宗当皇帝,势头才稍有减弱,同时也早已安排好另一位大佬出来做总结,而且是有史以来首位专门研究汉隶的专家,恰好又做过宰相,这样自然就更有说服力了。这个人和这部书,就是南宋人洪适在他的《隶释》,他在总结大会上是如何发言的呢,有会场原始记录在此:
  四老神坐神胙机,凡四碑。陈留志云:园公姓庾字宣明,常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隐居夏里,号曰黄公。甪里先生姓周名术,或曰霸上先生。皇甫谧之徒,说又相戾,故颜师古注汉书悉弃不取。……此刻有圏公神坐及神胙机,则圏公盖有所据也。此四人者,神坐及胙机当各有之。今绮季甪里,尚阙其一;而黄公者未见。传者云:数十年前,商于农人,耕地得此。
  原来还是颜师古严词斥责过的那些玩意,仗着有黄伯思的新爆料,试图卷土重来。按作者书后自跋:“乾道中(1169前后)书始萌芽,十余年间,拾遗补阙,一再添刻。”而他弟弟洪迈在庆元三年(1197)给嘉兴娄机《汉隶字源》写序时,尚称“忆吾兄文恵公自壮至老,躭癖弗懈。尝区别为五种书,曰释,曰纉,曰韵,曰图,曰续。四者备矣,唯韵书不成,以为蠧竭目力,于摹写至难,觱旦旦而求之,字字而仿之,虽众史堵廧,孙甥鱼贯,不堪替一笔也,功之弗就。使获观是书,且悉循其隶释,次第志之,所底不谒而同,正应慢然起立,兴不得并时之叹。”意思是早知娄是此中高手,我哥拿来借鉴一下不早就成了?现在已来不及,只好让他占先了。洪适死于淳熙十一年(1184),则死后十三年书还没完成,更别说出版了。为了让长兄一生辛苦不致白费,稍后他将书稿求助于另一位嘉兴前辈,即着《猗觉寮杂记》的当地大儒朱翌,后者答应帮忙,在回信中表示“谨当致思以助,成书续奉。闻以隶恐不始于秦,亦不自程邈为之。先录此一段去,未敢以为是也。”随信附寄的这段有关隶书起源的珍贵资料,被洪迈代他哥写入了今本《隶释》卷二十,在讨论隶书起源时他说:“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说,临淄人发古冡,得桐棺,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惟三字是古,余同今隶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这里最关键的倒不是那只棺材和棺盖上隐起的玩意,而是朱翌回信结尾“未敢以为是也”六字,这是证明此论出自朱公发明并原创的最重要的证据。
  这里要表扬一下古代管文化的领导,他们的业务水平真的是很高,嗅觉更是灵敏,马上意识到这段话意义重大,而出自一名不见经传的嘉兴老儒之口,实有暴殄天物之憾,因此决定将它塞进《水经注》里,把版权无条件转送给郦道元。然后像大报社论小报转载一样,所有金石类著作,不管在这以前出版还是在这以后出版,都必须加入此资料,同时要注明是从郦大师那里听来,因为除了他这样名列《魏史酷史传》,武功亦正亦邪堪比东方不败的大学者,其他人不可能有如此深刻之卓见。甚至包括《隶释》本身在内,居然也号称引自《水经注》,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由此亦可知无论郦氏的书,洪氏的书,问世时间都不会早于南宋中期。今四库提要断言《隶释》“成于乾道二年丙戌,适以观文殿学士知绍兴府安抚浙东时。明年正月序而刻之。”强行把出版时间提前三十多年,其实自有其苦衷,即让黄伯思说的那些奇葩玩意给害的。因书称发现神坐神祚是在数年前(一作近岁),据他连襟李纲所撰《故秘书省秘书郎黄公墓志铭》,伯思卒于政和二年(1112)二月二十有六日,就算那几个东东是他临终前一刻用最后的力气写进书里,也没法比这更迟。而《隶释》至庆元三年(1197)尚未成书,此时距伯思去世已有八十五年。这个所谓的“数十年前”尽管用字精妙,上下浮动空间很大,但一般都指二三十年,很少有超过五十年的。何况黄的书还是早年所著,而洪的书就算在朱翌帮助下很快完成,因是专业著作,奇文僻字,没几年功夫印不出来,因此,中间的时间缺口有近百年。即使家属服从上级安排,同意将出版日期提前三十多年,也未能将掉下的裤子完全拉上,仅能遮住羞处而已。因乾道为孝宗年号,总共九年。洪适自己明确说了,乾道中才开始萌芽,就是想法是乾道五年左右产生的,而馆臣非要让他在此前二年即乾道三年就把书拿出来出版,相当于新娘还没进门肚里的孩子已经两岁。如果有人不懂什么叫文化暴力,看看这就知道了。   由此带来的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以收罗彼时全国最智慧头脑闻称的四库馆,个个皆经纶满腹,兼辩舌如电,无论移花接木或起死回生,一般都能做到心想事成,很少会出现这样的被动与尴尬,这里头肯定有着某种难为他人所言的苦衷。比较合理且接近真相的推测是:黄伯思书里那篇东东,实际上也享受了郦大师待遇,即后来有人给他塞进去的。“数年前”者,洪适乾道二年任绍兴知府前之数年也。“数十年前”者,其弟洪迈请人相助续成全书出版,以事已在三十余年后,因改其文以合事实也。而商于按正史为秦国地望,即《战国策》所谓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如在其时南宋控制的地盘上现出真身,那就是重大历史事故了。为了保住大的,只能舍弃小的,因此决定让身为北宋人的黄某来爆料,再由洪某转引比较合适。可惜這里还有个技术问题,黄氏生平仅活四十年,如果说数十年前,既不合情理,更将中间的时间缺口拉大,只好被迫又改回数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类似鱼和熊掌的怪圈,上面遮住了,下面露出来;下面遮住了,上面露出来;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保住上面,放弃下面了。至于商于具体在哪里,可以请郦大师来做导游:“丹水自仓野又东历菟和山,又东南径商县南,历少习,出武关,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东南淅水注之,又东南径三户城,又东历于中之北,所谓商于者也。”难得他文才好,能随口编出这么多地名来。这个戍字如果少一点,就是越的本字戊;这个淅字如果偏傍稍异,就是浙江的浙。而张守义注《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可能水平没他高,因此表达得比较直白:“丹水东注太湖,在吴县西南。”郭璞注《汉书司马相如上林赋》太湖更简单:“吴县在太湖,尚书所谓震泽也。”谢灵运释《山海经》经文浮玉之山北望具区:“浮玉之山在句余东五里,便是句余县之东山;乃(丹)应入海具区,今在余姚鸟道山西北。”裴骃注《史记》商于:“有商城在于中,故曰商于。”可见这个所谓的商于之地,本义相当朴素,指的就是集贸之地,不妨视作秦会稽郡鄮县的古名可也。《舆地志》虽称“邑人以其海中物产于山下鄮易,因名鄮县。”看来还是藏了一手,没说它原名就是商于,正如精明的商人不会轻易透露底价。至于交易的产品,芋头肯定是主打了,不然名字不会起得这样古怪。做生意有盈有亏,难怪《史记始皇本纪》记海中三神山其一名瀛洲,段注《说文》于字又引毛传云:“亏:于也。”包括后来管开店做掌柜的叫朝奉,实际上也很有文化,朝者,同潮,水朝宗于海也;奉者,奉化,故商于地也;就是饮水不忘掘井人,赚钱不忘古鄮人的意思。可惜胡适尽管出生徽州,又搞了一辈子研究,在晚年自传里居然声称“朝奉表示一个人勤俭刻苦,但有时也具有刻薄等批判的含意”,这样的理解水平,真让人不敢恭维,不知道他的《红楼梦考证》是怎样写出来的。
  当然,跟黄伯思一样,神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洪景伯同样也不会告诉你。神祚机又是什么玩意,他更不会告诉你,不是故意要卖关子,而是真的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其他那些抄他书的人就更别指望了。再说这些人的用意原本也不在这里,仅仅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效皇甫謐之故伎,再度把两个人的名字强行割裂成四个而已。其中被害得最惨的就是黄公,又说他姓夏,又说他姓崔名广,又说他姓周名术,又说他号霸上先生,最后又说商城里卖的神坐神祚没他份,简直倒霉透了。王国维后来鼓吹的二重证据法,即所谓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两者互相印证。不知是否受此启发?如果是的话,那可有些不妙。因为通过这样一番精心设计,表面上看目的好像是达到了,实际上吃力不讨好,根本说服不了人,甚至效果适得相反。因仔细辨析这段夹七缠八的文字,即便相信他说的是事实,可挖出来的神祚机依然只有两只,神坐也只有两把,“今绮季甪里尚阙其一”,恰好证明无论纸上之材料还是地下之新材料,所谓四皓确实只有两个。(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写人难,写“活”一个人更难,写“活”一个身边的人尤其难,写“活”一个身边的公众人物,难上加难。  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写一个人,写出轮廓、大概,写出表面形象,不难;要写“活”一个人物,将其身段、声音、精神、气质、思想,乃至发掘人物隐秘性格,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融合等,不下一番“敲骨吸髓”的功夫,是做不到的。如果写一个比较有距离的人,写作者可以用一定的想象进行必要补充,相对难度较小。
期刊
我自由地寫到这一切  但它们让我恐惧。  我给一只海鸥命名  而它的影子就覆盖我,  它嘴喙的影子就钻穿我的颅骨,  血的影子就从我面颊上细流而下。  我说“饥饿”或“再见”,  而“饥饿”在它们的眼窝里淹死我的眼睛,  “饥饿”融化我的胸膛和腹部,  而至于“再见”,它则撕裂我的爱,  它打开我的手臂,  因此一切东西都掉出来。  为了写作它们,我想释放它们  但它们却只知道怎样抓攫和吞咽,  
期刊
蓝调集(组诗)  汗 漫  墓 碑  一个人在深夜突然醒来  翻身摸索蜡烛和火柴  借助烛光察看床头的旧物  并倾斜着身子把头颅探向窗外  然后轻轻吹灭蜡烛  又放心地回到梦中  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那一晚  一个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才如此放心而又决绝地离开人间  那一晚的月光照着那一晚的山岗  这些年,我替一个人活着  对惯常的事物沉默不语  活得越来越像一块石头  越来越像一块墓碑  哦,我就
期刊
在水磨村,黄毛是个名人。  水磨村的大人碎娃没有人不知道黄毛的。说起他,人们会呵呵笑,说,黄毛,狗日的瘸子。  黄毛不姓黄,只因长了一头的黄头发,人们便一口一个黄毛地叫开了。  黄毛还小那阵,他爹动不动就揍他娘,他娘身上不是这疙瘩青,就是那疙瘩紫,浑身上下找不到一块好地方。可他娘却从不吭声,像一个闷葫芦。  没头没尾的打骂如秋日的霖雨,扯起来就没个完。他娘时常会惊恐万分地把他揽进怀里,仿佛稍一松手
期刊
说聊斋  你的胴体,开始发光,并用回音搜刮  那么小,那么滑,匀称的美  仿佛来自牡蛎的州府,从小  便与海水一同上私塾,擅长咬噬  我从桑树的袖管,摸出黎明的星相  两尾相依为命的鱼,  沿着你双手氤氲的水乡,震颤的闪光  钻木取火  我想请你,到我宽大的嘴腔居住  避开人世的情欲与纷扰。这样  每当春暖,泥土深处甩来孩子湿润的哭声  像紫云英,一亩一亩  接管了田野戏台,绵联不绝的彩排  我是
期刊
是我傻——致H  我没有见过你年轻时的样子  我遇到你时  岁月的中年  安插了偶遇,落寞和心碎  较劲的学院派在野菊开败的路上  指使你始终如一  贯彻着唯美  儒雅,绅士风度  是我傻  我不羁的言行早就界定了江湖之远  我一眼认出了高贵  而我不是高贵  我一口说出了修为  而我,力道不够  我对你的爱是真的  苍天可鉴  当我站在零下九度  滴水成冰的大风中  任狂风一次又一次吹乱我的长发
期刊
幽栖:洞山古寺  它非名刹,却在云深处  游者不众,两三青峰对峙  僧人们低头诵经  ——那专注的美  构成古老的寂静本身。  门外,有人檐下互暄,躬身完成  美德和秩序。有人姗姗来迟  双足带来野芜山径的戾气。  有人则长久遁匿于雨水的抒情  一如隐忍无畏的林中灌木——  那个追寻晨钟暮鼓与清涧流泉  而径直前往的人,在新的幽栖之地  正盘踞如自省之词  并在无限辽阔的虚无里  闪烁不定。  述
期刊
北山路的夜晚  北山路的夜晚  空气中是石头腐烂的味道  一条溪流从山边的水库猛扑下来  我知道夜晚呈现的北山路  有和白天不一样的面目:低矮的瓦房  狭小的巷弄,紧掩的木门  当然,还有垂暮的老人,租房客  灯光明亮的桌子上,有人将手伸向  一张神秘的牌。  可你不知道我为什么到来  这么多年以后  我曾经见过的水杉  它已经高过了这里所有的房屋  我反复地在夜色中辨认你的两层  小瓦房,在一片
期刊
也就一眨眼的工夫,那架葡萄就熟透了。  成熟的葡萄每天都闪着绿莹莹的亮光,一串一串沉甸甸地垂悬下藤叶之间。晌午被火辣辣的秋阳那么一烤,临近傍晚,整个小院子里就飘溢着一股甜丝丝的香气。惹得少年家里大黄狗不时地立起两只后爪,冲着某串大个的葡萄一扑一跳,舌头伸得长长的,哈喇子都流下来,还要时不时汪汪两声。其实,少年知道,狗不是想吃葡萄,而是对围绕着葡萄串飞来飞去的蜜蜂和苍蝇感兴趣。这些讨厌的飞虫,成家在
期刊
所有来稿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  文学港理事会  我与这片村落山林的邂逅,是在一次晨跑途中。  之前,我屡次经过山脚,寻觅日常生活之余的一次歇脚,或打坐。  地势斜缓的山坡地种满了茶树。茶园是极美的景致,斜坡,平地,削峰,谷地,密密匝匝,起起伏伏,将山地密植如披上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