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与数学记忆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244942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个误解,认为数学的学习不需要记忆,只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就能学好数学,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题,但如建房没有砖瓦工匠、没有工具一样,没有知识的积累与记忆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数学需要记忆,怎么去记呢?是否如文科学习一样拿起来念、拿起来背呢?数学是一种工具性语言知识,从整个学科来说,首先要对它进行了解,并理解它的用途,然后通过运用,去解决问题来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科本身的学习来说,应当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记忆方法侧重于理解巩固,我认为只有加强对数学的记忆才能使这门抽象学科的学习更为简易,理解更为快捷,运用更为灵活,从而真正学好数学,让数学成为工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 记忆 解题 逻辑推理能力 计算能力 记忆方法
  
  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与数学有了不解之缘。古人类最初是没有语言的,在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人们靠用堆积石头或是在滕上打结来记忆东西的多少或是平分食物。这样的记数方法尽管繁琐,但在那时对古人生存的各个类环节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这也是最初的数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数学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人类的实践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日趋完善。今天,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和人才非常需要的时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观察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思维中视为最可贵,层次最高的品质便是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开发。于是在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意识逐渐犯下了一个错误:认为数学学习不需要记忆,忽视了数学也要记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科学,源远流长;数学又是一门充满青春活力的科学,正深入到生活和科学的各个领域。数学在历史舞台上的丰功伟绩是永远也抹不掉的。我们固然不能说培养数学的观察和创造能力不重要,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开拓创新是历史与时代的共同呼唤与心声。如果说语文是各科的得力助手,那么数学便是各科的最佳工具,如何才能使这把工具为我所用,怎样才能为我服务,关键在于学好数学,懂得开启这把工具。
  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共识,因为数学的魅力已深入人心。大家都在为学好数学而奋力攀登数学高峰,这是一座雄奇峻险的高峰,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雪拥冰封之际,有花红柳绿之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倘若不去记忆她,不去追忆她,岂不悲哉!数学是美,在数学的王国里,又何尝只有这些美景呢?所以数学也需记忆,因为记忆是保存追忆的最佳方式,甚至是唯一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颇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融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算、归纳与类比进行判断与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和书写。
  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数学的基本逻辑思维过程,换言之就是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提笔破题而不悖乎常理,并能最终达到目的,准确表述,让人信服,关键在于你的逻辑推理是否严密,而这又反映你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运用必然要求你有知识可用,这就进一步要求你开启大脑这个储存库,储存库是满呢还是空虚,又反作用于你的运用能力。这样一来,记忆也就在无意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离开了记忆这辆运输车,大脑储存必然空虚,而空虚意味着知识量的缺乏,知识量的缺乏必然导致应用能力的降低和范围的缩小,致使逻辑推理不严密,从而影响解题速率,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所以,记忆对逻辑推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运算能力的提高也需要记忆的帮助。运算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在高考中半数以上的题目都需要运算。运算能力的考查是多方面的,涉及实数、复数、分式、集合等内容,它要求我们会根据概念、公式和法则对数式、方程进行正确的运算和变形。能否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否在做题时运算灵活自如,速度倍增,直接关系到你能否在高考中金榜题名。
  或许因为你没有记牢某个特殊技巧而使运算繁琐,耗时甚多;或许因为你没能记熟某个公式而一步算错,整题失分;或许因为你没有记住某个法则而解题无策,影响心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万事皆有可能。可见,运算能力是至关重要,而适量的记住一些方法、技巧、法则、公式,则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数学时,若能熟记一些我们平时常用的数据。对我们分析问题,提高运算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比如:以中学数学常用的数据而言,要熟记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2n(n=1、2、3、……10);3n(n=1、2、3、……10)值;、、以及lg2、lg3、lg5的精确值;勾股数值:3、4、5,5、12、13,7、24、25,8、15、17等,还有特殊三角函数值等。
  总之,你记得越多,解题时你思路就越多、越广、越巧,速度也随之越快。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还可以避免繁琐的运算,使运算合理化;不但下笔有神,而且准而快,甚至达到“直呼”的境界,一看便知其解。反之则方法少、思路窄、速度慢、效率低,甚至不知所措而望题兴叹。
  从上述看来,我们不难发现,记忆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不但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与记忆不分家,空间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猜想、创造、探索能力也与其息息相关。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协作,是通向数学王国不可缺少的最佳合作团体。
  既然记忆对学习数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记忆呢?
  数学是一门理科,其概念、定理、公式、公理等,要记的甚多,我们自然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记忆它。何为合适?我固然反对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只是知识在大脑中的短暂逗留,当然,我也不赞同机械记忆,机械记忆的知识也不过是大脑中的匆匆过客。
  顾名思义,数学记忆,就是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记忆数学的知识,培养有数学特色的记忆方法。
  有人说:“记住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就能更好地记住它。”这说明,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理解不记忆不行,只记忆不理解也不行,不理解也不记忆就更不行。所以我们得明白“理”与“记”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记忆起数学知识来就容易多了。
  如:三垂线定理,对数换底公式和差化积公式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就不容易忘记了。再如,记忆定理,我们要从定理的叙述中分清什么是它的条件?结论?是否与图有关?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证明思路和过程,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懂”、“记”、“用”的三步走战略。
  上述是数学记忆方法中重要的记忆方法之一。还有如:明确目标,存心记忆;积累经验,概括记忆;培养兴趣,积极记忆;分类归纳,系统记忆等也是记忆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学习数学也要记忆,我们要纠正传统数学不记忆的观念,正确认识记忆对学好数学的重要作用,懂得在记忆中认识数学的美,在记忆中发现数学的美。为了今后学好数学、更好地运用数学,我们必须掌握“数学记忆”的科学方法,通过“记忆运输车”不断地为大脑储存库运输知识,并储存一份巨大的无形资本!
其他文献
在建筑职高班的《建筑施工技术》中,关于钢筋砼结构裂缝问题,产生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两种:其一是外荷载(直接作用)引起的;其二是与荷载无关的因素(构件砼收缩或温度变化)引起的。虽然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却是可以控制的。下面就结构裂缝的成因进行几点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控制措施。    一、沉陷收缩裂缝    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砼流动性过大和流动性不足以及不均匀,在凝结硬化前没有沉实或者沉实不够
期刊
“普九”后,学生来源面广、量大,后进生增多,教育的难度加大。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学习都能得到进步和健康成长,这是农村中学班主任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当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辐射作用,就能教育好一部分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也能使优等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优势得到互补,对较好地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人
期刊
教育逆反心理即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而产生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感情的叛逆心理。中学生由于内外原因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往往会出现不够融洽,合作不够密切等现象,致使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了一系列“逆反心理”,中学生因“逆反心理”而导致的骇人事件触目惊心。浙江省金华市某中学一学生因逆反心理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遵义市某中学一名学生因逆反心理杀死其所在班级的一
期刊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如何更好地走进新课程,对新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本文拟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
期刊
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近年来,虽然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并且有相当多的教师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均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实施:    一、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传统
期刊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大家都认识到,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体验,也要引导学生思维,促进体验和思维发挥合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笔者荐之几点看法。    一、抓住“同”,要体验也要思维    抓住“同”,就是要抓住共同性,阅读教学,不管什么学段,也不管什么课型,需要体验也需要思维。体验与思维,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验”,《
期刊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正式提出,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既没有教材,也没有固定的场所,确实让各中小学教师棘手。况且,就目前而言,农村中小学校能够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师也廖廖无几,那么,农村中小学校如何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呢?    一、中小学教师必须弄懂“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各中小学教师要明确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的“研究
期刊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过程看,必须打破程式化教学。因为僵硬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点燃“爆竹”的技巧。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几种方法,觉得效果不错。    一、导语的设计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因此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激发学
期刊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经无法用先前学习到的知识应对现在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要求人们运用新的方法去适应社会,为了让学生尽早在学校中接受这一现实并适应社会发展,学校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去应对严峻的、变幻多彩的世界。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采用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即课堂探究
期刊
人教版四年制初三教材下册有一篇梁实秋的散文《孩子》,讲述的是现代社会父母与孩子的“新型”关系,即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顺他。这篇课文很有时代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我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编教案,然后选代表上讲台授课,那堂课的效果比我所预料的更好,因此,我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鼓励我的学生走上讲台,师生互动,亦师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的一点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