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一种非常重要并且比较普遍的课程,虽然教学经验较多,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是重视具体的教学方法优化,对于课程本身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度并不高,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是在于课程评价的效果相对较差。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指标;教学体系
0、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关于中职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显得越发突出和严重。在中职教育阶段,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具体学习效果方面普遍存在不积极、不思考、不重视等现象,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学生综合发展效果较差。对此,探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基于课程本身的教学特征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针对性的优化与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指引、诊断、对比以及反馈等多种途径,实现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改进。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在于:评价指标的明确、指标权重的明确、评价标准的明确。应用调查统计方式与层次性分析方式可以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基本原则在于:1、目标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充分展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目标,并基于指标体系当中的不同维度,明确指标项与指标权重的系统、层次以及全面性,充分展现具体的目标从而明确指标本身的有效性[1];2、高操作性。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实用与精简原则,并基于评价体系当中的具体形式与内容设计,保持实践性操作效果。课程评价指标应当保持明确且具体,可以有效应用于评价者的测量以及观测,并保障所有评价指标内容都有明确且清晰的表述以及内涵与外延;3、重点与全面结合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主要是指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课程指标作出的一种多维度、层次性体现,课程评价需要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客观的体现课程相关性与综合性,并基于全面和关键的结合原则,真实的体现评价者的基础数形,从而满足评价基本目标,对于一些非主要与不必要的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增删;4、独立与相关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评价指标当中不同指标的内容并不相同,应当保持无交集特征,其主要是保持无相关关系、交叉关系、因果关系以及矛盾关系,并突出平行关系。但是需要注重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原则,采用多指标实现对同一对象评价时,需要提升整个评价的可靠性。对此,在突出指标独立性与可靠性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一些关联性指标,也就是一种关联在一起后可以体现某项功能或特征的指标。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策略
2.1评价指标的明确
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以及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特征,需要基于学科的基本特征,对指标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基本拟定出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维度性框架指标。例如,在课程结构的评价方面,学校方面需要突出注重课程基本目标,并基于定位、设置等做好衔接。在课程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注重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与方法等对于教学实施的影响,并注重知识的衔接[2]。在课程教学评价期间,可以高度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并拟定出课程、教师以及教学三个维度的基本框架,并突出课程结构、概况、过程、条件以及管理等基本指标。
2.2指标权重的明确
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特征,需要注重不同指标权重的划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点是构成决策问题所有元素并构建多层次性结构模型,第二点是同一个层次元素之间应当相互对比,第三点是按照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明确不同元素的重要性,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对矩阵的判断,第四点是基于矩阵判断结果计算不同元素对于决策问题的相对权重,同时对计算一致性进行分析[3]。目前来看,在一级指标方面,课程结构、教师概况、教学过程、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管理的指标权重分别为29.1%、27.8%、11.8%、11.8%、5.5%。在二级指标方面课程目标的观测点应当是明确与重要性,其权重在12.5%;课程定位的观测点在于学生的特点与衔接性,其权重在9.7%;课程设置方面的观测点在于教学内容与时间,权重为6.9%。教师概况方面教师队伍的观测点在于学历结构与队伍规划,权重分别为1.9%、7.4%,教师素质的观测点在于教学能力与教研成果,其权重分别为16.6%、1.9%。教学过程中的二级指标在于教学实施、评价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其权重分别为7.2%、2.6%、2.0%。教学条件方面的二级指标在于基础条件与教学资源,其权重分别为8.8%与3.0%。教学管理方面的二级指标主要在于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其观测点在于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其权重分别为1.4%、4.1%。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教学很大程度体现在评价体系方面,其必然需要在评价的方式、范圍以及具体指标体系方面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体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也可以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持续发展,在教学评价期间,需要积极转变理念,基于学生发展、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发展性的教育体系,并注重对学生现实素质的体现以及潜能的挖掘,促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丽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9,000(005):86-87.
[2]周新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诊断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v.17;No.191(04):17-20.
[3]彭晨,朱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研究,2014,000(002):11-11.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指标;教学体系
0、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关于中职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显得越发突出和严重。在中职教育阶段,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具体学习效果方面普遍存在不积极、不思考、不重视等现象,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学生综合发展效果较差。对此,探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基于课程本身的教学特征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针对性的优化与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指引、诊断、对比以及反馈等多种途径,实现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改进。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在于:评价指标的明确、指标权重的明确、评价标准的明确。应用调查统计方式与层次性分析方式可以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基本原则在于:1、目标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充分展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目标,并基于指标体系当中的不同维度,明确指标项与指标权重的系统、层次以及全面性,充分展现具体的目标从而明确指标本身的有效性[1];2、高操作性。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实用与精简原则,并基于评价体系当中的具体形式与内容设计,保持实践性操作效果。课程评价指标应当保持明确且具体,可以有效应用于评价者的测量以及观测,并保障所有评价指标内容都有明确且清晰的表述以及内涵与外延;3、重点与全面结合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主要是指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课程指标作出的一种多维度、层次性体现,课程评价需要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客观的体现课程相关性与综合性,并基于全面和关键的结合原则,真实的体现评价者的基础数形,从而满足评价基本目标,对于一些非主要与不必要的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增删;4、独立与相关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评价指标当中不同指标的内容并不相同,应当保持无交集特征,其主要是保持无相关关系、交叉关系、因果关系以及矛盾关系,并突出平行关系。但是需要注重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原则,采用多指标实现对同一对象评价时,需要提升整个评价的可靠性。对此,在突出指标独立性与可靠性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一些关联性指标,也就是一种关联在一起后可以体现某项功能或特征的指标。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策略
2.1评价指标的明确
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以及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特征,需要基于学科的基本特征,对指标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基本拟定出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维度性框架指标。例如,在课程结构的评价方面,学校方面需要突出注重课程基本目标,并基于定位、设置等做好衔接。在课程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注重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与方法等对于教学实施的影响,并注重知识的衔接[2]。在课程教学评价期间,可以高度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并拟定出课程、教师以及教学三个维度的基本框架,并突出课程结构、概况、过程、条件以及管理等基本指标。
2.2指标权重的明确
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特征,需要注重不同指标权重的划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点是构成决策问题所有元素并构建多层次性结构模型,第二点是同一个层次元素之间应当相互对比,第三点是按照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明确不同元素的重要性,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对矩阵的判断,第四点是基于矩阵判断结果计算不同元素对于决策问题的相对权重,同时对计算一致性进行分析[3]。目前来看,在一级指标方面,课程结构、教师概况、教学过程、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管理的指标权重分别为29.1%、27.8%、11.8%、11.8%、5.5%。在二级指标方面课程目标的观测点应当是明确与重要性,其权重在12.5%;课程定位的观测点在于学生的特点与衔接性,其权重在9.7%;课程设置方面的观测点在于教学内容与时间,权重为6.9%。教师概况方面教师队伍的观测点在于学历结构与队伍规划,权重分别为1.9%、7.4%,教师素质的观测点在于教学能力与教研成果,其权重分别为16.6%、1.9%。教学过程中的二级指标在于教学实施、评价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其权重分别为7.2%、2.6%、2.0%。教学条件方面的二级指标在于基础条件与教学资源,其权重分别为8.8%与3.0%。教学管理方面的二级指标主要在于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其观测点在于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其权重分别为1.4%、4.1%。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教学很大程度体现在评价体系方面,其必然需要在评价的方式、范圍以及具体指标体系方面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体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也可以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持续发展,在教学评价期间,需要积极转变理念,基于学生发展、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发展性的教育体系,并注重对学生现实素质的体现以及潜能的挖掘,促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丽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9,000(005):86-87.
[2]周新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诊断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v.17;No.191(04):17-20.
[3]彭晨,朱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研究,2014,000(0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