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挖掘语文教材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利用写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教育环境 师生关系 写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语文学习的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源于对学生的关爱,源于对学生的尊重,源于对学生的理解。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善于挖掘语文教材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五、利用写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1、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学会自我反思。例如学生在命题作文《这就是我》的习作中,要勇敢地介绍自己,一方面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中逐渐成长。
2、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例如《谈中学生早恋》、《上网弊大于利吗》等作文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这类问题不单单是作文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这些作文,适应学生日趋强烈的参与意识,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才干创造了机会。
(二)重视作文评价,激励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
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后,他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期待着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就要善于用一双慧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看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优美的语句,都应以充满激情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染绿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享受语文的旅程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 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教育环境 师生关系 写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语文学习的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源于对学生的关爱,源于对学生的尊重,源于对学生的理解。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善于挖掘语文教材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五、利用写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作文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
1、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学会自我反思。例如学生在命题作文《这就是我》的习作中,要勇敢地介绍自己,一方面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中逐渐成长。
2、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例如《谈中学生早恋》、《上网弊大于利吗》等作文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这类问题不单单是作文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这些作文,适应学生日趋强烈的参与意识,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才干创造了机会。
(二)重视作文评价,激励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
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后,他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期待着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就要善于用一双慧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看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优美的语句,都应以充满激情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染绿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享受语文的旅程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 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