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天眼”成长记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kk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8月2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检修期间拍摄)。欧东衢摄
这是2016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欧东衢摄
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检修期间拍摄)。欧东衢摄

编者按:


  “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新华社记者欧东衢从2008年开始一直守候在“中国天眼”的身边,在他的镜头和心里,记录着这个“国之重器”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与人们熟知的望远镜不同,FAST既不架在山顶,也不像‘哈勃’那样遨游太空,而是在贵州一片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中立足。这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这是2008年12月在新华社贵州分社做实习生的我参与采写的“中国天眼”文字稿导语。13年前的我无法想象在贵州的群山之中如何搭建起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也更没想到,我实习期结束之后考入新华社贵州分社工作,全程见证了“中国天眼”的成长记。
  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处于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的支架,刚好能容纳下中国“天眼”。从2008年选址确定,到项目基础开挖;从第一块反射面板安装,到4450块反射面板安装完成;从项目初见雏形,到宣布落成启用;从首次发现脉冲星,到发现300余颗脉冲星;从通过国家验收,到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就像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我见证了中国“天眼”从啼哭落地到蹒跚学步、最终成为青年才俊、国家栋梁的全过程。
  与中国“天眼”迅速成长的时间轴同步发生的,是美国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巨型射电望远镜。近半个世纪里,阿雷西博天文台所在区域先后遭遇多次飓风、地震冲击,射电望远镜的机体结构伤痕累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此前宣布,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将在关闭后被全面拆除。没有想到,就在拆除计划尚未启动时,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一夜之间发生坍塌,为自己的生涯画上了句号。
  就像是交接了担负人类命运的历史使命,“中国天眼”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在十多年的采访拍摄中,我一直没有把“天眼”当作是纯粹的机械装置来拍摄。
2021年3月28日,工作人员对FAST反射面板进行常规维护。欧东衢摄
2021年3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欧东衢摄
工作人员在FAST馈源舱内工作(2017年8月10日摄)。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距“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不到1个月。欧东衢摄
这是2021年3月30日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台址拍摄的南仁东像。欧东衢摄

  “天眼”,这是多么形象的词语啊,就像躲在贵州群山之中静静观察宇宙的一只“观天巨眼”,“天眼”也仿佛是全人类眼睛的延伸。它能刺穿“光年之外”,能洞悉宇宙“前世”,是个身在洼地、心系深空的“天空实验室”。
  它也可以验证和探索困扰人类很久的宇宙奥秘,比如引力理论验证、星系演化、恒星和行星起源,乃至物质和生命的起源等。不仅是功能上的相似,从500米的高空向下俯瞰,无人机的视角下“天眼”的名称如此形象。馈源舱是眼球,反射面板是视网膜,圈梁部分是眼眶,周圍的六座支撑塔是眼睫毛,群山构成了它的眼睑——当夕阳西下,反射面板映射出金色的余晖,再没有比这样的场景更能形象表达“火眼金睛”的意思了。   为了让射电望远镜能“安静”地仰望星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划出了方圆近30公里的电磁波宁静区。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电子设备都不能带入这个电磁波宁静区内,这也给我们的拍摄提供了难度。要想拍摄,只能在每年的“天眼”维护保养期间进行。那几天的维护保养期,对于我来说,就是宝贵的拍摄窗口期。在窗口期内,我基本保持每天16个小时的满负荷工作,从清晨到深夜,带着几十斤的设备,走遍了“天眼”周围的群山。
  我曾多次站在天眼旁的观景台上,慢慢看着夕阳从背后落下,月亮从我的左前方升起,或是整片银河从我的右前方出现。“天眼”就这样安安静静地看着宇宙亿万光年之外的天空,试图为人类回答“我从哪里来”的根本疑惑。我也曾在深夜进入“天眼”的内部,从馈源舱处向外张望,手电筒光照之处,反射面板的连接点熠熠生辉,仿佛群星闪耀,一幕无以伦比的歌剧即将上演。
  这么多年来,每次我拍摄“天眼”都能得到惊喜,每次也都能找到之前从未发现的视角。对天眼来说,它面对的是“看不完”的宇宙;对我来说,我面对的则是“拍不够”的天眼。
  不仅是“天眼”本身,在“天眼”工作的科学家和维护人员也是我拍摄的重点。每次馈源舱放下,科学家们进入馈源舱进行维护,我都觉得他们是进入了星球大战里的星际旅行器,即将开始跨时空的奇妙旅程。
  为对“天眼”的4450块反射面板进行健康体检,FAST调试组想到了一个只有科幻作家敢想的绝妙主意,他们于2017年底开始研制“微重力蜘蛛人”。该方案使用一个直径7.6米的氦气球将作业人员体重减少到FAST反射面板能够承受的重量,使得作业者能够到达射电望远镜反射面任意地方执行巡检和维护作业。当第一个“微重力蜘蛛人”进入反射面板时,那个过程,就像是人类到达了一颗从未到达的行星,小心翼翼地在行星表面进行探索。
2021年3月29日,夜幕下的“中国天眼”(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欧东衢摄

  2021年3月31日零时起,全球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并于8月份起分配到观测时间。在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结束57年的天文生涯后,中国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对全球科学界开放,把“中国天眼”拓展出的观察宇宙的视野分享给全世界。这也意味着全球科学家们将打破疆域的限制,在同一片天空下仰望苍穹、探索未知,为了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而努力,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31日零点,我在“中国天眼”的总控室里,与FAST工程师一起刷新提交观测申请征集的登录页面。在登录页面顺利打开的那一瞬间,我们共同体会到,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全世界敞开着合作的大门。31日清晨,我赶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操控无人机再次“飞阅”天眼。在贵州苍翠的群山之中,“天眼”内薄雾萦绕。经历了调试、试运行和正式开放运行后近6000个机时的观测服务积累,目前“中国天眼”运行稳定可靠,灵敏度稳居世界射电望远镜之首,可有效探索的空间范围体积远超此前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天眼”也将注定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2017年9月,“中国天眼”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罹患肺癌去世,走前,他实现了奋斗一生的梦想——建一台世界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现在,
  “中国天眼”已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電望远镜,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2018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每次在夜晚拍摄“天眼”的时候,我也感觉,那颗遥远的“南仁东星”在照耀着我。回望这十多年的拍摄,很多拍摄瞬间都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画面,再也无法重现。或许,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天眼”,也是我必须完成的那件大事吧。
  (责任编辑:高益涵)
2021年3月28日,夜幕下的“中国天眼”馈源舱(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欧东衢摄
其他文献
一个人需要特别热爱生活,才会爱上摄影。而藏在一台相机背后的那个人需要具备能够跟世界共情的能力,才能捕捉并呈现出藏在微尘中的大干之美。迟迅就是这样一位摄影人。  从小对生物感兴趣的他,大学选择了学医。然而现在的迟迅,却是一位在美国加州拉古纳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视觉传达的副教授。摄影是他人生最大的兴趣爱好。当被问起学医的经历对他现在所从事工作的影响时,他说“其实学医的时候也拍照,拍的是能够将人体穿透的X光
期刊
[内容提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详细地刻画了习近平的成长道路,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启示。当代大学生应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积极借鉴习近平的成长经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观,艰苦奋斗,追求真知,立志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习近平;成长道路;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简介]陈明凡,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邹洋,清华
期刊
西澳大利亚(Western Australia,以下简称“西澳”)是澳大利亚联邦最大的行政州,占国土面积的1/3,幅员252万平方公里,人口262万。地广人稀的西澳被印度洋温暖的“大手”半握其中,南回归线贯穿东西,2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含岛屿)串起了阳光大海和星辰沙漠。这里不仅是览胜探幽的旅游打卡地,更是风光摄影师此生不可错过的圣殿。希腊传说中的大洋神俄刻阿诺斯(Oceanus)有三个孙女,她们是激
期刊
01:早期的照片匣没有什么装饰,以皮革蒙面,也没有印花照片匣的出现02:这张拍摄于1840年代的照片经手工上色,照片的内框十分简单,没有任何图案03:使用原玻璃在2019年重新密封的照片匣。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照片都经过重新封存  1839年法兰西科学院公布达盖尔法摄影术后,人们亲眼目睹了能够真实记录影像的照片,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摄影热潮。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Daguerretype)照片
期刊
本期训练主题:如何拍好一张肖像照片  本期指导老师:王攀  本期学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本期训练主题:如何拍好一张肖像照片本期训练要点  拍摄肖像照片前,必须做好前期工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要有足够的自信,制造出良好的拍摄氛围。  每个媒体属性不同,对肖像照片的要求也都不同。我有17年的媒体经历,从纸媒报刊到互联网、移动端,工作岗位也从一线摄影到图片编辑,一直以职务作品
期刊
今年37岁的共产党员杨明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锦绣学校的教师。2009年,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从浙江省杭州市来到黔西县支教,一干就是十多年。2021年4月15日,杨明回访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莲城街道坪子小学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杨楹摄作者手记:  初次见到杨楹老师,是2018年的一天,我刚加入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队伍不久。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穿着干练。50多岁的他已满头白发,每一根白发背
期刊
3月29日,儿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小城伯灵格姆街头的一个重新开放的游乐场玩耍。伯灵格姆所在的圣马特奥县目前处于加州四级防疫等级中相对较低的“橙色”等级,大部分商业和社会活动在控制客流的前提下得以恢复。吴晓凌摄  编辑让我谈新闻摄影。但新闻摄影是个很“重”和“大”的话题,不是我有限经历和杂乱感悟能把握的。  就像现在,因为疫情居家一年了。两个月前开始,不爱运动的自己开始每天带着相机报复性出门散步
期刊
海洋,生命诞生的摇篮  地球,宇宙孕育的孩童  以勇者爆燃心  上下求索  怀游子浮云意  初心不忘  我们的目标:星辰大海  是未知征途  也是归乡的路5月15日,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5月6日,在美国芝加哥,一列挂有7000系列车厢的地铁列车载客试运行。中国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四方)在美国制造组装的7
期刊
图01:风暴乳状云与闪电,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2020年8月9日。刘屹靖 摄图02:多单体雷暴,江西南昌,2020年5月5日。刘屹靖摄图04:秃积雨云,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青山,2020年7月14日。刘屹靖摄图05:超级雷暴单体-弧状积雨云,内蒙古呼伦贝尔,2020年8月1日。刘屹靖摄图03:下击暴流,江西南昌艾溪湖,2020年7月3日。刘屹靖摄  编者按:  刘屹靖是一名风暴摄影师,初中开始自学大
期刊
转眼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很多朋友都会想到去拍摄花卉。近年来,用延时摄影的方式拍摄花卉,然后做成一段几秒钟的小视频放在网络平台展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那么今天就来用小实验的方式,一起带大家看看,如何用最简单的拍摄器材记录一朵花开的时间。实验主题:  用延时摄影,记录一朵“花”开的时间实验准备:  这个实验是为了模拟一朵花开的延时拍摄,我们选择使用干燥的松果。一颗外形很像花朵的松果,泡在水中,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