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自己的“意”的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目前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学生回答较浅的状况,教师可从“自问—互问—追问”这三种形式出发,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密切对话,以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一、自问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之前,学生大都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自我提问,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与教师和学生商讨解决的,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教学,必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人物都有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等,这种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自读中解决,鼓励学生就“天游峰有什么特点?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些景物描写的地方去掉可以吗?文中关于老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等诸如此类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自问。在学生自问以后,再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对问题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进而解决问题的动力会更足,起到明显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接地气、真实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方面进行质疑,这样的自问与质疑在学生的潜心阅读解决问题或者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定会得到质的提升,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二、互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所。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当他们经过自问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互问,这样一来,在互动的学习交流以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对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行解决,然后再进入互问环节。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展开了互问,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想让弟子们懂得道理,为什么把弟子们带到了麦田边?”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让弟子们在摘最大麦穗的时候,只许进,不许退?”有学生问:“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对于他们互相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兴致特别浓厚,这是教师提问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以互问的形式进行阅读,由于这些问题多数是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提出的,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同伴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好胜心,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追问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引导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能对阅读的重点难点有多么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就需要教师采用必要的提问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当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理解仍然较浅时,教师就要善于通过恰当的追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在阅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学生说:“我想对老羚羊說,你们这种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真是让人类自愧不如啊!”听了学生的发言以后,教师追问道:“同学们,老羚羊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类真的不如羚羊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回答道:“在人类中间也有许多让人们感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时……”这样一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获得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教师适时的追问可以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进而量变引起质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自问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之前,学生大都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自我提问,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与教师和学生商讨解决的,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教学,必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人物都有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等,这种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自读中解决,鼓励学生就“天游峰有什么特点?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些景物描写的地方去掉可以吗?文中关于老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等诸如此类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自问。在学生自问以后,再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对问题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进而解决问题的动力会更足,起到明显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接地气、真实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方面进行质疑,这样的自问与质疑在学生的潜心阅读解决问题或者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定会得到质的提升,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二、互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所。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当他们经过自问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互问,这样一来,在互动的学习交流以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对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行解决,然后再进入互问环节。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展开了互问,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想让弟子们懂得道理,为什么把弟子们带到了麦田边?”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让弟子们在摘最大麦穗的时候,只许进,不许退?”有学生问:“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对于他们互相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兴致特别浓厚,这是教师提问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以互问的形式进行阅读,由于这些问题多数是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提出的,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同伴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好胜心,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追问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引导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能对阅读的重点难点有多么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就需要教师采用必要的提问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当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理解仍然较浅时,教师就要善于通过恰当的追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在阅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学生说:“我想对老羚羊說,你们这种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真是让人类自愧不如啊!”听了学生的发言以后,教师追问道:“同学们,老羚羊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类真的不如羚羊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回答道:“在人类中间也有许多让人们感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时……”这样一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获得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教师适时的追问可以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进而量变引起质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