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一、要加强教材的解读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非常关注对教材进行挖掘,如果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把握教材的精髓,这样才能做到“用教材叫而不是教教材”。那怎么用教材教?比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教材是這样呈现的:三幅图带两个箭头。那么对于老师的解读可能有各种版本。
有的人这样解读:图片对应分数,因为孩子们有了认识分数的基础;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解读:这幅图,涂色折纸,到下一幅图一模一样大,写出来的分数是什么样的?
首先在关注孩子们的认知。分子分母同时发生变化,分子分母都不一样,如何去建立相等的这样一个概念?孩子们的认知相当有困难,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一个数字,如何来建立相等?然后教材就引入了图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形结合,怎样通过图形让孩子对它有认知呢?这是一个静态的图片我们可以这样去处理它,折纸,让孩子们亲手来操作,可以拿一张纸出来,先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折完之后让孩子们说分数是多少,还是这张纸涂色部分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再对着,出现了哪一个分数?这完后发现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涂色部分,所以建立起相等的关系。所以,我们如果把握不住教材在对孩子抽象认知的一个难点的这样一种解读,我们可能就不会让孩子真正理解分数的基本意义。
二、要做好课前必要的学情分析
提到学情分析,恰巧我在15年考另一个二级心理咨询师,虽然对心理学研究不是那么深,但我觉得学习它对了解我们孩子的心里还是蛮有帮助的。
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三、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纵观现在的不少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是“无情境不入课堂”,在为寻找素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却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一节数学课没有了数学味,那么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成功的。
四、做一个时刻关注课堂的老师
高效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有效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3个基本持征: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我们首先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
在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整堂课有着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上,要把教师的外部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源性动力。
教师在课上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并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做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做法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又挑战自己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行为中有无与教学新理含不相符合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做法进而进行自我批评,不新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加完美。
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理念是否合乎当下教育的主旋律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2.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者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3.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闪光点”
“成功是成功之父”,成功给人以力量,成功的闪光点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闪光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做法。课中学生的学具的操作策略,有效的合作交流方式,师生互动的策略,画龙点睛的教师点评,富有新意的拓展练习设计等,将它们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反思,作为今后教学时参考之用,丰富发展,提高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深入反思,以问题为方向,促进教学反思,以反思促进教学。在反思中研究。日积月累必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改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教材的解读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非常关注对教材进行挖掘,如果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把握教材的精髓,这样才能做到“用教材叫而不是教教材”。那怎么用教材教?比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教材是這样呈现的:三幅图带两个箭头。那么对于老师的解读可能有各种版本。
有的人这样解读:图片对应分数,因为孩子们有了认识分数的基础;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解读:这幅图,涂色折纸,到下一幅图一模一样大,写出来的分数是什么样的?
首先在关注孩子们的认知。分子分母同时发生变化,分子分母都不一样,如何去建立相等的这样一个概念?孩子们的认知相当有困难,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一个数字,如何来建立相等?然后教材就引入了图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形结合,怎样通过图形让孩子对它有认知呢?这是一个静态的图片我们可以这样去处理它,折纸,让孩子们亲手来操作,可以拿一张纸出来,先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折完之后让孩子们说分数是多少,还是这张纸涂色部分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再对着,出现了哪一个分数?这完后发现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涂色部分,所以建立起相等的关系。所以,我们如果把握不住教材在对孩子抽象认知的一个难点的这样一种解读,我们可能就不会让孩子真正理解分数的基本意义。
二、要做好课前必要的学情分析
提到学情分析,恰巧我在15年考另一个二级心理咨询师,虽然对心理学研究不是那么深,但我觉得学习它对了解我们孩子的心里还是蛮有帮助的。
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三、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纵观现在的不少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是“无情境不入课堂”,在为寻找素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却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一节数学课没有了数学味,那么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成功的。
四、做一个时刻关注课堂的老师
高效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有效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3个基本持征: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我们首先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
在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上,要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整堂课有着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上,要把教师的外部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源性动力。
教师在课上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并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做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做法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又挑战自己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行为中有无与教学新理含不相符合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做法进而进行自我批评,不新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加完美。
我们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理念是否合乎当下教育的主旋律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2.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者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3.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闪光点”
“成功是成功之父”,成功给人以力量,成功的闪光点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闪光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做法。课中学生的学具的操作策略,有效的合作交流方式,师生互动的策略,画龙点睛的教师点评,富有新意的拓展练习设计等,将它们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反思,作为今后教学时参考之用,丰富发展,提高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深入反思,以问题为方向,促进教学反思,以反思促进教学。在反思中研究。日积月累必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改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