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女作家,学者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已经远远不止于文学角度,更有人从文化、心理、哲学等角度深入研究张爱玲的文学小说,然而研究张爱玲作品语言艺术的学者却少之又少。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深层次体会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魅力,本文将以张爱玲作品的语言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张爱玲在其作品中运用的音律、拟声、绘声等语言技巧,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拟声绘声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 语言艺术 创造动听世界
引言
作品的语言风格对作家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独特性本身便具有研究价值,且张爱玲作为“中国最优秀、最主要的作家之一”,张爱玲在语言上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的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语言的艺术,了解作家的语言艺术能够促进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张爱玲的作品大体上来说是叙述的声情并茂,声色兼具,活灵活现的语料构设总是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相信通过以下讲解,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能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一 张爱玲小说中逼真的拟声描写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离不开五感,这五感便是形、声、闻、味、触,简单来说五感是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个,人都不能在世界上正常生存。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却因为只专注视觉,只描写我看到了什么,而忽略了其他感官的所闻所感。众所周知除却视觉之外,五感中最重要的便是听觉,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仅要将视觉描绘得细腻,也要注意声音的细节,不仅要注重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描写,也要注重人物所处环境的环境音描写,张爱玲在这一方面便做得非常出色。
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情感效果,张爱玲在她的文学作品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色彩的描绘也能够让文字更具有立体感,那么逼真的声音描述更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使文章更显得真实。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文中,张爱玲曾这样描写过汽车开过积满雨水街道的声音:“车辆行过,‘铺拉铺拉’拖着白烂的浪花,孔雀屏似的展开了,掩了街灯的影子。”汽车趟过雨水是什么声音?大概没有人会去想,会去形容,而张爱玲在文章中用了“铺拉铺拉”这个拟声词来模拟汽车开过水面的声音,乍一看会觉得这个词很奇怪,前所未见,但是细读便觉得这个词使用得神形兼备。与此同时,张爱玲又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汽车带起的水渍比喻成“浪花”、“孔雀屏”,让整个描写显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所闻所见。
1 拟声描写的丰富多彩
毫不夸张的说,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拟声描写最出色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拟声词的运用非常丰富。有相关研究者调查研究表明,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四大才女散文全集》中发表所有的作品,其中使用拟声词的地方高达六十多处,而其他作家在相同的字数中运用的拟声词仅是她的六分之一,所以张爱玲作品中拟声词的频率出现非常高,也非常丰富。
例如:写蝉声用“吱呀吱呀,吱……”;写吊嗓子用“拉拉拉拉”;写琴声用“叮叮咚咚”;写开生锈的铁门用“咕滋咖滋、呛郎郎”;写雨声“淅沥淅沥”;用汉字模拟外语“扬沙啊爱扬沙”,这些拟声词运用得非常贴切、真实,让读者仿佛真的在耳边听到一般。
2 拟声描写的真切传神
张爱玲的拟声描写不仅非常丰富,并且传神。对于拟声而言,传神是它的生命,只有当读者看到拟声词的时候仿佛那声音就在耳边响起,这才是好的拟声描写。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有过这样的拟声描写:“火车正冲着他轰隆轰隆的开过来……”;“好像和一群拼拎訇隆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同住……”我们可以从上面两个句子中看到有两个“hong”字,一个是“訇”,一个是“轰”,“拼拎訇隆”其实是方言,是一个象声词,形容声音大而杂。而“轰隆轰隆”既是火车开动的拟声词,同时也指低沉而常常重复的声音。张爱玲在拟声中用不同的拟声词,既避免了重复,又通过不同词本身的含义注入了自身的感情,使拟声的描写更加传神。
拟声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尤为重要,就拿笑声来说,不同性格的人笑的声音也不一样。在张爱玲笔下,天真的人的笑声是“格格”;爽朗的人的笑声用“哈哈”;心思重的人的笑声用“嗤”;可爱的人的笑声用“嘻嘻”。除此之外,还有“呵呵”、“咯吱”、“赫赫”、“噗呲”等。再如,张爱玲会通过描写一个人走路的声音,以及走路的快慢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在《私语》中,张爱玲曾有过这样一段描写:“我父亲趿拉着拖鞋,拍达拍达地冲下楼来。”文章中的“拍达拍达”可以看出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比较粗犷不拘小节。而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张爱玲描写一个姑娘下楼是这样写的,“蹬蹬奔下六层楼梯”,这个“蹬蹬”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位姑娘穿的鞋不是拖鞋,而是高跟鞋或者皮鞋。
不同的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不同,所以张爱玲并不拘泥于汉语字典中固定的拟声词,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根据声音的特点大胆地选字用词,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象的、恰当的拟声词。例如,形容爆炸声,张爱玲并不使用约定俗成的“嘣”、“轰”或者“噼啪”,而是采用“哔栗剥落”,尽管读者前所未见,但正是因为这种新奇,才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学世界。
3 标点符号的巧妙拟声
每一篇经得住细读的文章都是具有音乐美的,在此我们不讲朗朗上口的叠词,也不讲连绵的反复,我们讲的是张爱玲在拟声的描写中,对声音音质、音量、音强的讲究。
众所周知声音是有节奏的,就像一个人在虚弱时候说的话和在健康活泼时说的话的语速是不一样的,要想将声音模拟得栩栩如生,就要对声音的强弱、节奏有所把握。然而,要如何合理恰当地把握拟声词的节奏呢?张爱玲对声音节奏的控制是通过标点符号来实现的,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将这些标点同拟声词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够让拟声词变得更细腻,更真实。
例如,张爱玲在《中国的日夜》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描写,“有一个道士沿街化缘,他斜斜握着一个竹筒,托——托——地 敲着……”在这句话中,张爱玲形容道士用竹筒敲地的声音时使用了破折号,破折号有表示延长的作用,所以当读者读到此处,会自然而然地使发音延长,张爱玲想模拟的声音自然也就“传”到了读者的耳边。
再如,张爱玲在《留情》一文中曾描写过寂静中的电话铃声,“噶儿铃……铃!……噶儿铃……铃!”,我们都知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中间是有停顿的,张爱玲在模拟电话铃声时使用的省略号,就是在模拟电话铃声中间的停顿,而感叹号则代表了在寂静的房间里,电话铃声的突兀和尖锐。如此可见标点符号的运用对拟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拟声词的灵动自如
拟声词运用的目的便是让文字更显活力,让语言描写更加传神,所以若是拟声词的运用变得拘泥、死板,不仅达不到使文章活灵活现的目的,刻意的拟声反而会使读者读起来感觉别扭。然而,张爱玲在这一点上做得便很好,她不仅没有呆板孤立的使用拟声词,反而拟声词在张爱玲的笔下像随意泼墨的油画,别有一番风味,充满着灵性。
如何让拟声词在句子中做到浑然天成呢?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将拟声词融入语句中,充当句子的成分,如状语、补语等。例如,在《花凋》一文中,张爱玲便把拟声词用作了状语:“她劈手抢过碗,哗郎郎摔得粉碎。”再如,《怨女》一文中,张爱玲把拟声词用作补语,“把九老太爷气得呼哧呼哧的”。同样,拟声词还可以作定语、谓语、主语或者独立存在的句子成分。
二 张爱玲作品中绘声技巧的娴熟运用
拟声的语言技巧可以让文字更显生动,然而要想让笔下的世界变得丰富、动听,仅仅靠拟声的修辞方法是不够的,张爱玲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在措辞绘声上讲究思想明确、词义明确、语句通顺、语言平稳等消极修辞方法。张爱玲在描绘声音的时候,除却拟声之外,更多使用了比喻、通感、夸张、拟人等积极修辞的技巧。例如,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曾经这样描述酸梅汤滴落桌子的声音:“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漏,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两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酸梅汤的滴落只是一个现象,而张爱玲却通过酸梅汤滴落的声音联想到夜漏的声音,从而时间变得寂寞,一更,两更,到一年,一百年。这样的绘声比喻巧妙地表达了女主痛苦无奈的一生。
再如,在《蓝色的多瑙河》中张爱玲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厚绒绒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阴凉凉的,流遍了全身。”在这句描写中,张爱玲将对丝绒的触觉,通过听觉来描写出来,这样的通感融入了张爱玲自身对丝绒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可以通过张爱玲的角度看她笔下的世界。
如果说拟声是让读者直接听到了张爱玲所传递的直白、干净的声音,那么绘声则是让读者听到了带有张爱玲个人情感的情感之声。
三 拟声绘声创造的张爱玲作品语言特色
简单来说,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所创造出的声响世界其作用和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是,将生活中的声音,通过拟声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然而,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不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张爱玲将自己所听所感真实地描写出来,可以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文字体会别样的人情世故。
二是,增强了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没有声音的世界是灰暗的,有一个词形容寂静叫做“死寂”,意思是像死亡一样寂静,所以创作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的世界,声音的描述是必要的。声音不仅能够带动读者的听觉,更能将读者从孤独的阅读中唤醒,将读者带到生动的小说世界来。
三是,扩大文字的张力。合理运用拟声词去写景状物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逼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改变文字苍白单薄的描写,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通过一段视听描写,很自然的将女主七巧丈夫去世前十年的生活一带而过,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种手法被称作蒙太奇,在进入故事主线的时候先进行一段写意的镜头,张爱玲便通过拟声的手法达到这种效果,“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回文雕漆长镜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其中,张爱玲用拟声词“磕托磕托”来形容长镜撞击墙的声音,这个声音在寂静的屋子响起,撞击的不仅仅是墙,而是读者的心灵。所以说,拟声能够增强语言的艺术,让文字更具有感染力。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声音描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也深入了解了张爱玲生动传神的拟声描写。拟声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听感,让文字的张力不仅局限在纸上,这种描绘方式是张爱玲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她对声音的刻画和把握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爱玲语言艺术的研究价值还有很多,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梅君、淦钦:《张爱玲作品中的汉语欧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 杜萍:《有暗香盈袖——感受张爱玲作品的独特语言魅力》,《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 陈敏:《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 刘红芹、王萍:《在细腻中感受文字的灵魂——谈张爱玲的语言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 刘霏:《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 王英:《奇诡艳丽、华美朴素的艺术宫殿——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和语言艺术》,《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S2期。
(刘永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关键词:张爱玲 语言艺术 创造动听世界
引言
作品的语言风格对作家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独特性本身便具有研究价值,且张爱玲作为“中国最优秀、最主要的作家之一”,张爱玲在语言上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的艺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语言的艺术,了解作家的语言艺术能够促进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张爱玲的作品大体上来说是叙述的声情并茂,声色兼具,活灵活现的语料构设总是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相信通过以下讲解,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能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一 张爱玲小说中逼真的拟声描写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离不开五感,这五感便是形、声、闻、味、触,简单来说五感是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个,人都不能在世界上正常生存。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却因为只专注视觉,只描写我看到了什么,而忽略了其他感官的所闻所感。众所周知除却视觉之外,五感中最重要的便是听觉,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仅要将视觉描绘得细腻,也要注意声音的细节,不仅要注重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描写,也要注重人物所处环境的环境音描写,张爱玲在这一方面便做得非常出色。
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情感效果,张爱玲在她的文学作品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色彩的描绘也能够让文字更具有立体感,那么逼真的声音描述更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使文章更显得真实。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文中,张爱玲曾这样描写过汽车开过积满雨水街道的声音:“车辆行过,‘铺拉铺拉’拖着白烂的浪花,孔雀屏似的展开了,掩了街灯的影子。”汽车趟过雨水是什么声音?大概没有人会去想,会去形容,而张爱玲在文章中用了“铺拉铺拉”这个拟声词来模拟汽车开过水面的声音,乍一看会觉得这个词很奇怪,前所未见,但是细读便觉得这个词使用得神形兼备。与此同时,张爱玲又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汽车带起的水渍比喻成“浪花”、“孔雀屏”,让整个描写显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所闻所见。
1 拟声描写的丰富多彩
毫不夸张的说,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拟声描写最出色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拟声词的运用非常丰富。有相关研究者调查研究表明,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四大才女散文全集》中发表所有的作品,其中使用拟声词的地方高达六十多处,而其他作家在相同的字数中运用的拟声词仅是她的六分之一,所以张爱玲作品中拟声词的频率出现非常高,也非常丰富。
例如:写蝉声用“吱呀吱呀,吱……”;写吊嗓子用“拉拉拉拉”;写琴声用“叮叮咚咚”;写开生锈的铁门用“咕滋咖滋、呛郎郎”;写雨声“淅沥淅沥”;用汉字模拟外语“扬沙啊爱扬沙”,这些拟声词运用得非常贴切、真实,让读者仿佛真的在耳边听到一般。
2 拟声描写的真切传神
张爱玲的拟声描写不仅非常丰富,并且传神。对于拟声而言,传神是它的生命,只有当读者看到拟声词的时候仿佛那声音就在耳边响起,这才是好的拟声描写。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有过这样的拟声描写:“火车正冲着他轰隆轰隆的开过来……”;“好像和一群拼拎訇隆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同住……”我们可以从上面两个句子中看到有两个“hong”字,一个是“訇”,一个是“轰”,“拼拎訇隆”其实是方言,是一个象声词,形容声音大而杂。而“轰隆轰隆”既是火车开动的拟声词,同时也指低沉而常常重复的声音。张爱玲在拟声中用不同的拟声词,既避免了重复,又通过不同词本身的含义注入了自身的感情,使拟声的描写更加传神。
拟声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尤为重要,就拿笑声来说,不同性格的人笑的声音也不一样。在张爱玲笔下,天真的人的笑声是“格格”;爽朗的人的笑声用“哈哈”;心思重的人的笑声用“嗤”;可爱的人的笑声用“嘻嘻”。除此之外,还有“呵呵”、“咯吱”、“赫赫”、“噗呲”等。再如,张爱玲会通过描写一个人走路的声音,以及走路的快慢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在《私语》中,张爱玲曾有过这样一段描写:“我父亲趿拉着拖鞋,拍达拍达地冲下楼来。”文章中的“拍达拍达”可以看出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比较粗犷不拘小节。而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张爱玲描写一个姑娘下楼是这样写的,“蹬蹬奔下六层楼梯”,这个“蹬蹬”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位姑娘穿的鞋不是拖鞋,而是高跟鞋或者皮鞋。
不同的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不同,所以张爱玲并不拘泥于汉语字典中固定的拟声词,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根据声音的特点大胆地选字用词,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象的、恰当的拟声词。例如,形容爆炸声,张爱玲并不使用约定俗成的“嘣”、“轰”或者“噼啪”,而是采用“哔栗剥落”,尽管读者前所未见,但正是因为这种新奇,才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学世界。
3 标点符号的巧妙拟声
每一篇经得住细读的文章都是具有音乐美的,在此我们不讲朗朗上口的叠词,也不讲连绵的反复,我们讲的是张爱玲在拟声的描写中,对声音音质、音量、音强的讲究。
众所周知声音是有节奏的,就像一个人在虚弱时候说的话和在健康活泼时说的话的语速是不一样的,要想将声音模拟得栩栩如生,就要对声音的强弱、节奏有所把握。然而,要如何合理恰当地把握拟声词的节奏呢?张爱玲对声音节奏的控制是通过标点符号来实现的,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将这些标点同拟声词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够让拟声词变得更细腻,更真实。
例如,张爱玲在《中国的日夜》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描写,“有一个道士沿街化缘,他斜斜握着一个竹筒,托——托——地 敲着……”在这句话中,张爱玲形容道士用竹筒敲地的声音时使用了破折号,破折号有表示延长的作用,所以当读者读到此处,会自然而然地使发音延长,张爱玲想模拟的声音自然也就“传”到了读者的耳边。
再如,张爱玲在《留情》一文中曾描写过寂静中的电话铃声,“噶儿铃……铃!……噶儿铃……铃!”,我们都知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中间是有停顿的,张爱玲在模拟电话铃声时使用的省略号,就是在模拟电话铃声中间的停顿,而感叹号则代表了在寂静的房间里,电话铃声的突兀和尖锐。如此可见标点符号的运用对拟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拟声词的灵动自如
拟声词运用的目的便是让文字更显活力,让语言描写更加传神,所以若是拟声词的运用变得拘泥、死板,不仅达不到使文章活灵活现的目的,刻意的拟声反而会使读者读起来感觉别扭。然而,张爱玲在这一点上做得便很好,她不仅没有呆板孤立的使用拟声词,反而拟声词在张爱玲的笔下像随意泼墨的油画,别有一番风味,充满着灵性。
如何让拟声词在句子中做到浑然天成呢?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将拟声词融入语句中,充当句子的成分,如状语、补语等。例如,在《花凋》一文中,张爱玲便把拟声词用作了状语:“她劈手抢过碗,哗郎郎摔得粉碎。”再如,《怨女》一文中,张爱玲把拟声词用作补语,“把九老太爷气得呼哧呼哧的”。同样,拟声词还可以作定语、谓语、主语或者独立存在的句子成分。
二 张爱玲作品中绘声技巧的娴熟运用
拟声的语言技巧可以让文字更显生动,然而要想让笔下的世界变得丰富、动听,仅仅靠拟声的修辞方法是不够的,张爱玲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在措辞绘声上讲究思想明确、词义明确、语句通顺、语言平稳等消极修辞方法。张爱玲在描绘声音的时候,除却拟声之外,更多使用了比喻、通感、夸张、拟人等积极修辞的技巧。例如,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曾经这样描述酸梅汤滴落桌子的声音:“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漏,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两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酸梅汤的滴落只是一个现象,而张爱玲却通过酸梅汤滴落的声音联想到夜漏的声音,从而时间变得寂寞,一更,两更,到一年,一百年。这样的绘声比喻巧妙地表达了女主痛苦无奈的一生。
再如,在《蓝色的多瑙河》中张爱玲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厚绒绒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阴凉凉的,流遍了全身。”在这句描写中,张爱玲将对丝绒的触觉,通过听觉来描写出来,这样的通感融入了张爱玲自身对丝绒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可以通过张爱玲的角度看她笔下的世界。
如果说拟声是让读者直接听到了张爱玲所传递的直白、干净的声音,那么绘声则是让读者听到了带有张爱玲个人情感的情感之声。
三 拟声绘声创造的张爱玲作品语言特色
简单来说,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所创造出的声响世界其作用和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是,将生活中的声音,通过拟声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然而,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不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张爱玲将自己所听所感真实地描写出来,可以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文字体会别样的人情世故。
二是,增强了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没有声音的世界是灰暗的,有一个词形容寂静叫做“死寂”,意思是像死亡一样寂静,所以创作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的世界,声音的描述是必要的。声音不仅能够带动读者的听觉,更能将读者从孤独的阅读中唤醒,将读者带到生动的小说世界来。
三是,扩大文字的张力。合理运用拟声词去写景状物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逼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改变文字苍白单薄的描写,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通过一段视听描写,很自然的将女主七巧丈夫去世前十年的生活一带而过,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种手法被称作蒙太奇,在进入故事主线的时候先进行一段写意的镜头,张爱玲便通过拟声的手法达到这种效果,“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回文雕漆长镜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其中,张爱玲用拟声词“磕托磕托”来形容长镜撞击墙的声音,这个声音在寂静的屋子响起,撞击的不仅仅是墙,而是读者的心灵。所以说,拟声能够增强语言的艺术,让文字更具有感染力。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声音描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也深入了解了张爱玲生动传神的拟声描写。拟声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听感,让文字的张力不仅局限在纸上,这种描绘方式是张爱玲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她对声音的刻画和把握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爱玲语言艺术的研究价值还有很多,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梅君、淦钦:《张爱玲作品中的汉语欧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 杜萍:《有暗香盈袖——感受张爱玲作品的独特语言魅力》,《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 陈敏:《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 刘红芹、王萍:《在细腻中感受文字的灵魂——谈张爱玲的语言特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 刘霏:《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 王英:《奇诡艳丽、华美朴素的艺术宫殿——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和语言艺术》,《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S2期。
(刘永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