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是非常有益的,而行为习惯是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孩子在幼儿的阶段,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时间就开始增多了。由于幼儿对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还不了解,加上自我控制的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互相之间争抢玩具的事情就免不了会时常发生。本文首先对
关键词:幼儿;争抢行为;矫正
一、前言
争抢行为是在幼儿园内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争抢的原因与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并非都是负面的,正确地处理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为获得物品
以获得物品为目的争抢行为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是为满足个人喜好而发生,其二则是由于物品数量不足造成。小年龄段幼儿在喜欢某类物品时往往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将其占为己有,导致争抢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无法意识到他人的观点,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协商,唯有以争抢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权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二)为表现自我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性子较急、表现欲较强、能力出众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或承担操作任务时也会发生争抢,这在中大班年龄段的孩子中更为常见,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现欲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肯定时,孩子便会得到鼓励,因此他们会通过“争抢”的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攒取“荣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表现欲,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恰当的表达方式。
(三)为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也会发生争抢?这一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初期的小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刚开始体验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当组内的成员意见相左时便会产生意识上的争抢。所谓“意识”上的争抢,是指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采取自己的办法,由此产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恰当的协调,不仅会影响组员间合作的默契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谦虚得体的良好品质。
(四)为帮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会邀请孩子共同帮忙完成一些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例如在运动中请幼儿搬运器材,生活活动中做值日生,幫老师一起摆放桌椅、餐具等,幼儿总是很乐于参与这些活动,并为能够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有时当几名孩子都想搬运同一件物品时,争抢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这并非孩子有意为之,只是选择的方法不恰当罢了。
三、幼儿争抢行为的矫正
(一)让幼儿学会移情
幼儿由于年龄尚小,还没有一定的思维逻辑,也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因此家长、老师应耐心的引导幼儿。首先,让幼儿观察同伴玩具被抢时的表情,理解同伴的感受。其次家长、老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去抢他的玩具,让他亲自体验玩具被抢的失落、生气、难受,从而学会同情被抢者,学会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幼儿便会意识到自己“抢”的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会产生内疚感,久而久之,幼儿便会克制自己的这种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技能与语言
家长、老师首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语言。例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可以拿这个玩具和你交换吗?争抢玩具的矛盾为幼儿创造了交往机会,家长、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机会,帮助幼儿学习在交往中消除矛盾。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幼儿渗透交往技能、交往方式。如果想把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幼儿仍不能理解,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反复的讲在故事中。例如:小鸡对小兔说:你的大皮球让我玩会好吗?小鸡对小狗说:你的小汽车可以让我玩会吗?让幼儿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小朋友就会很高心的把玩具给自己玩。在生活中,家长、老师要提醒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礼貌的语言,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是不对的印象。
(三)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首先让父母改变对幼儿的教养方式,由放任型、专制型转换为民主型。支持幼儿的正当要求,尊重幼儿的合理需要。同时对幼儿有一定的控制,对其提出的无理性要求要说不,如:延迟满足,冷处理等都是有效的。摆正幼儿在家的位置,引导幼儿将好吃的、好玩的与他人分享,让幼儿逐渐体验到除自己以外还有他人的存在,家长也无须为孩子提供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安乐窝”,这样会延迟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可以利用幼儿对成人依恋的情感特点,让幼儿知道成人也有高兴、生气、着急、伤心,并通过外部情感的变化,让幼儿为了争取被爱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减少不良行为重复的机会,使之得到慢慢的控制。
(四)正确选择榜样示范者
首先,作为家长、老师要帮助幼儿切断错误的模仿源,让幼儿与社会性水平发展高的幼儿玩耍,选择性的为幼儿选择交往的同伴。
其次,家长、老师可以承担榜样示范者,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让幼儿学习模仿正确的行为。比如:幼儿在发出请求被同伴拒绝时,家长、老师可以以与幼儿平等的身份,去帮助幼儿进一步商量共同游戏的方法。如:可以和你一起玩吗?你先玩,过一会再给我玩好吗?等等,让幼儿从简单的模仿,逐渐变为自己成功交往经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幼儿抢玩具的行为自然会相应地减少。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就如一张白纸,是纯洁的,我们要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用彩笔绘出最美丽的成长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帮助幼儿改掉争抢行为,和他们的家长共同努力,一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和品德。
参考文献:
[1]王凤.幼儿争抢玩具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2012年03期
[2]叶绿兰.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初探[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4年33期
[3]车燕虹.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4]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2006年05期
[5]张延红.幼儿合作素养的培养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Z1期
关键词:幼儿;争抢行为;矫正
一、前言
争抢行为是在幼儿园内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争抢的原因与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并非都是负面的,正确地处理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不仅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为获得物品
以获得物品为目的争抢行为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是为满足个人喜好而发生,其二则是由于物品数量不足造成。小年龄段幼儿在喜欢某类物品时往往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将其占为己有,导致争抢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无法意识到他人的观点,也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协商,唯有以争抢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权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二)为表现自我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性子较急、表现欲较强、能力出众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或承担操作任务时也会发生争抢,这在中大班年龄段的孩子中更为常见,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现欲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肯定时,孩子便会得到鼓励,因此他们会通过“争抢”的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攒取“荣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表现欲,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恰当的表达方式。
(三)为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也会发生争抢?这一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初期的小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刚开始体验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当组内的成员意见相左时便会产生意识上的争抢。所谓“意识”上的争抢,是指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采取自己的办法,由此产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恰当的协调,不仅会影响组员间合作的默契度,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谦虚得体的良好品质。
(四)为帮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会邀请孩子共同帮忙完成一些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幼儿责任意识。例如在运动中请幼儿搬运器材,生活活动中做值日生,幫老师一起摆放桌椅、餐具等,幼儿总是很乐于参与这些活动,并为能够帮助他人而感到开心。有时当几名孩子都想搬运同一件物品时,争抢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这并非孩子有意为之,只是选择的方法不恰当罢了。
三、幼儿争抢行为的矫正
(一)让幼儿学会移情
幼儿由于年龄尚小,还没有一定的思维逻辑,也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因此家长、老师应耐心的引导幼儿。首先,让幼儿观察同伴玩具被抢时的表情,理解同伴的感受。其次家长、老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去抢他的玩具,让他亲自体验玩具被抢的失落、生气、难受,从而学会同情被抢者,学会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幼儿便会意识到自己“抢”的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会产生内疚感,久而久之,幼儿便会克制自己的这种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技能与语言
家长、老师首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语言。例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可以拿这个玩具和你交换吗?争抢玩具的矛盾为幼儿创造了交往机会,家长、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机会,帮助幼儿学习在交往中消除矛盾。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幼儿渗透交往技能、交往方式。如果想把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幼儿仍不能理解,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反复的讲在故事中。例如:小鸡对小兔说:你的大皮球让我玩会好吗?小鸡对小狗说:你的小汽车可以让我玩会吗?让幼儿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小朋友就会很高心的把玩具给自己玩。在生活中,家长、老师要提醒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礼貌的语言,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是不对的印象。
(三)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首先让父母改变对幼儿的教养方式,由放任型、专制型转换为民主型。支持幼儿的正当要求,尊重幼儿的合理需要。同时对幼儿有一定的控制,对其提出的无理性要求要说不,如:延迟满足,冷处理等都是有效的。摆正幼儿在家的位置,引导幼儿将好吃的、好玩的与他人分享,让幼儿逐渐体验到除自己以外还有他人的存在,家长也无须为孩子提供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安乐窝”,这样会延迟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可以利用幼儿对成人依恋的情感特点,让幼儿知道成人也有高兴、生气、着急、伤心,并通过外部情感的变化,让幼儿为了争取被爱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减少不良行为重复的机会,使之得到慢慢的控制。
(四)正确选择榜样示范者
首先,作为家长、老师要帮助幼儿切断错误的模仿源,让幼儿与社会性水平发展高的幼儿玩耍,选择性的为幼儿选择交往的同伴。
其次,家长、老师可以承担榜样示范者,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让幼儿学习模仿正确的行为。比如:幼儿在发出请求被同伴拒绝时,家长、老师可以以与幼儿平等的身份,去帮助幼儿进一步商量共同游戏的方法。如:可以和你一起玩吗?你先玩,过一会再给我玩好吗?等等,让幼儿从简单的模仿,逐渐变为自己成功交往经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幼儿抢玩具的行为自然会相应地减少。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就如一张白纸,是纯洁的,我们要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用彩笔绘出最美丽的成长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帮助幼儿改掉争抢行为,和他们的家长共同努力,一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和品德。
参考文献:
[1]王凤.幼儿争抢玩具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2012年03期
[2]叶绿兰.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初探[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4年33期
[3]车燕虹.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4]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2006年05期
[5]张延红.幼儿合作素养的培养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