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在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传递的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学生可能常常会束手无策,或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因此,也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要转向能够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精细地阅读信息技术教材,了解基础知识;其次,要提供一些信息技术最新参考书目,以丰富扩大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再次,要利用互联网络向学生推荐一些积极的热点新闻、热门站点、IT论坛,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启迪、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二、不断探索正确的教学模式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这一教育模式,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而且网上学习还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因此我们要对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来迎接挑战。
1.以项目活动为主线来融合各类知识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之一,但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软件课。在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安排中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于综合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网上台湾岛”一课中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军事、历史、两岸关系进行分组选题。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每个学生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定选题的研究报告并向全班发表;每个学生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相近选题的同学,通过E-mail交流意见。实践证明,在这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关选题的任务中培养了利用网上资源的意识,初步掌握了利用IE工具浏览、查询网上信息,并能够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初步掌握了利用E-mail工具在网上发布信息、交流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中心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的获得主要是从教材和Internet及学校的局域网上。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上网条件时,应充分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充分组织校园网的资源和Internet的管理,增强学生抵制和拒绝污染信息的免疫能力。同时,又要避免获取信息渠道过于单一的局面。信息的获得可以用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利用数码相机收集图像信息、利用图书馆查阅文字材料等多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如在宣传环保活动中有一小组学生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幻灯片。该幻灯片中小组成员在校内外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组脏、乱、差镜头在学生中引起了共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他们亲自动手收集的信息,然后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整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学生的信息收集不应局限于网络,应从广义上理解信息的收集。
三、以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信息课程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
目前中学的活动课、选修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程序设计;二是应用软件使用。学习程序设计对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信息交流。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新,结果学生做出来的软件创意很好,不拘一格。通过活动课、延伸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素质教育。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传递的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学生可能常常会束手无策,或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因此,也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要转向能够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精细地阅读信息技术教材,了解基础知识;其次,要提供一些信息技术最新参考书目,以丰富扩大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再次,要利用互联网络向学生推荐一些积极的热点新闻、热门站点、IT论坛,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启迪、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二、不断探索正确的教学模式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这一教育模式,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而且网上学习还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因此我们要对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来迎接挑战。
1.以项目活动为主线来融合各类知识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之一,但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软件课。在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安排中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于综合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网上台湾岛”一课中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军事、历史、两岸关系进行分组选题。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每个学生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定选题的研究报告并向全班发表;每个学生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相近选题的同学,通过E-mail交流意见。实践证明,在这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关选题的任务中培养了利用网上资源的意识,初步掌握了利用IE工具浏览、查询网上信息,并能够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初步掌握了利用E-mail工具在网上发布信息、交流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中心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的获得主要是从教材和Internet及学校的局域网上。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上网条件时,应充分注意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充分组织校园网的资源和Internet的管理,增强学生抵制和拒绝污染信息的免疫能力。同时,又要避免获取信息渠道过于单一的局面。信息的获得可以用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利用数码相机收集图像信息、利用图书馆查阅文字材料等多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如在宣传环保活动中有一小组学生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幻灯片。该幻灯片中小组成员在校内外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组脏、乱、差镜头在学生中引起了共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他们亲自动手收集的信息,然后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整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学生的信息收集不应局限于网络,应从广义上理解信息的收集。
三、以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信息课程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
目前中学的活动课、选修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程序设计;二是应用软件使用。学习程序设计对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信息交流。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新,结果学生做出来的软件创意很好,不拘一格。通过活动课、延伸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素质教育。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