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剧《权力的游戏》对人物命运的刻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名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形象,观众在欣赏该系列影视作品时,对人物命运的变化普遍有较大的兴趣。本文以剧中人物珊莎·史塔克为例,分析该剧在描绘人物命运的时候,如何让观众始终无法把握人物命运走向,进而保持与增进对该作品的兴趣。
  美剧《权力的游戏》改编自小说《冰与火之歌》,该剧把握了原著中“冰”与“火”的主题,突出了人性的挣扎。剧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和奸猾阴谋,而是从个性与命运出发,着重刻画人物命运,把人物命运描绘得悬念迭出,不断吸引着观众。而主创人员在刻画人物命运的同时注入了思考,这也是这部美剧的魅力所在。珊莎·史塔克是电视剧以及原著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本文将以其为例,分析该剧是如何通过具体情节的设定来刻画人物命运的。
  一、角色初始形象分析
  剧中开篇就为珊莎·史塔克设定了初始形象。她是临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长女,从小受到传统淑女教育。与其他贵族女性一样,她对高贵的王爵、英武的骑士和盛大的婚礼充满着期待。设定这样的女性形象之后,剧情开始就将其置于一系列的宫廷争斗、政治博弈之中,角色初始形象与情节展开后的命运境况注定会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这从一开始就为人物形象注入了“看点”,也为观众对于人物的心理反差埋下伏笔。
  二、角色命运走向分析
  《权力的游戏》的原著《冰与火之歌》全书计划共七卷,截至2014年共出版了五卷,该剧已经播出了六季。剧情发展脉络参照了原著的结构,使故事的整体发展具备阶段性。虽然从第六季开始剧情开始超出原著的进度,但依然继承了阶段性的故事模式。以珊莎为例,具体人物的命运走向由鲜明的阶段性剧情表现,且每一阶段告一段落之时均给读者留下悬念,使读者持续关注人物命运。下面将分阶段分析该剧对珊莎命运的刻画。
  (一)第一阶段:从童话到魔沼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权力的游戏》第一季,参照原著小说第一卷。
  开篇之后,珊莎的父亲成为首相,十一岁的珊莎与王子乔佛里订婚。这种童话般的开局令读者非常期待这场联姻将给两个家族和珊莎本人带来怎样的命运转折。接着剧情陡转,乔弗里与珊莎的妹妹发生冲突,引发两大家族的矛盾。之后国王殒命,父亲被捕,珊莎被迫承认父亲是叛徒,并向乔佛里求情。乔佛里答应宽大处置,但在公开审判时却突然下令将她父亲斩首。而王后却坚持乔佛里必须在珊莎初潮之后和她结婚。这接二连三的突变引发了读者对珊莎命运的猜测。
  (二)第二阶段:悲惨而惊险的人质生活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权力的游戏》第二季和第三季前半段,参照原著小说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前半段。剧情紧接上一季描写珊莎沦为人质后的命运,具体情节更为惊险,让观者时刻为她担忧,命运的戏剧化更为强烈。
  由于哥哥罗柏在南下君临的战争中节节胜利,乔佛里开始经常命令侍卫殴打珊莎。这种对人物身心的摧残不断加强对观者的心理冲击。观者会和珊莎一样对英雄精神变得淡漠。而这时,侏儒提利昂·兰尼斯特出任首相后却对珊莎非常尊重,并终止了乔佛里对珊莎的暴行。
  可剧中的好景不长,提利昂失势,珊莎虽和乔佛里解除了婚约却依然受其虐待。而提利尔家族开始关注她的命运,想让她嫁入提利尔家族。观者以为珊莎的命运可以就此美好起来,但兰斯特家族并没有忽视她的政治价值,决定让她嫁给侏儒提利昂。这是令观者始料未及的,也使观者再次期待她的婚姻。
  (三)第三阶段:逃离恶梦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该剧的第三季后半段,参照了小说第三卷的后半段和第四卷的部分内容。这一阶段,剧情的节奏突然加快,使读者预感到珊莎的命运又将迎来转折。
  乔佛里在他的婚礼上被毒死,贝里席指示被珊莎搭救过的骑士唐托斯将珊莎拐走,而剧情暗示贝里席联合提利尔家族在婚礼上杀死乔佛里。在船上,贝里席射杀唐托斯,然后带珊莎走海路。逃离恶梦的珊莎内心却十分不安。这一阶段珊莎的表现十分被动,这种在命运漩涡里挣扎却任人摆布的境况给了观者更有力的心理冲击,观者也更加关注珊莎接下来的遭遇,是重获安定还是再入深渊。
  (四)第四阶段:暗流涌动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该剧的第四季,参照了原著小说的第四卷。
  这一阶段,描写珊莎命运的剧情节奏放缓,凸显了暗流涌动的阴谋氛围。幕后黑手贝里席把珊莎接到了她姨妈莱莎所在的艾林谷,神经质的莱莎让她嫁给自己八岁的儿子,贝里席则娶了莱莎。一日雪后,贝里席吻了珊莎,被莱莎看到,争执之中贝里席将莱莎推入月门坠亡。贝里席的阴谋逐渐浮出,开始围绕着珊莎展开。接下来的她该何去何从,无疑再次吊足了观者的胃口。
  (五)第五阶段:故园纷争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该剧的第五季和第六季,较原著小说的第五卷有较大的改动并开始超出原著情节的进度。这一阶段珊莎的命运围绕着自己阔别已久的故园临冬城延续,坠入最深渊又绝地反击。
  第五季中贝里席竟然将珊莎交给占据了临冬城的波顿家族,波顿家族正是杀害珊莎大哥、母亲的仇家。她被迫嫁给波顿的私生子拉姆斯,并遭到拉姆斯的强暴,临冬城内自己父亲的养子席恩态度冷漠,这一下子让观众的心理随珊莎的遭遇跌入谷底。而第五季末珊莎在态度变化的席恩的帮助下逃出绝境,这又让观者抱有希望。
  第六季的剧情则是先直接顺从观者内心的倾向:珊莎跟随同父异母的哥哥雪诺一起杀回了临冬城,杀了仇家。但紧接着,再次给了观者意想不到的阶段性结尾:珊莎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内心已悄然改变,她挺身而出一举打破了妄图坐收渔利的贝里席的如意算盘……这也让观众们对第七季的剧情更加期待。
  三、有关珊莎命运的思考
  美剧《权力的游戏》打破了史诗作品以男性为中心、忽视女性的惯例,塑造出珊莎这样的故事丰富、命运坎坷的女性形象。
  该剧主创以珊莎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父权社会中,男性是社会经济的控制者,女性被约束在家庭生活之中,成为弱势群体和生育工具,生存境况与个人命运受到男性的把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剧中的社会经济有明确的性别分工,传统女性不能拥有基本的自由权利和话语权,成为男性命运的附属品,为男性所控制。
  珊莎是父权社会塑造出的完美淑女,没有任何独立生存的能力,在父亲遇害后,珊莎只能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经历了一系列的残酷磨难。她虽痛恨敌人并渴望自由与尊严,但在大部分剧情中并没有反抗的意识,因为她的教育使她习惯于依附男性,无法主导自己的人生。这正是主创人员通过对珊莎命运的刻画所传递的思想。
  四、结语
  观众在观看《权力的游戏》的时候,会感觉到无法把握人物命运的走向,在不经意间,人物命运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极具多舛性和悬念性,这是该剧主创娴熟的叙事功力所带来的影视艺术的美感。并且,剧情在刻画人物命运的同时注入了深邃的思索,将原著小说的思想境界在银屏上进一步提升到了较高的层次,也使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更加深入人心。《权力的游戏》不愧为当代影视艺术的佳作典范。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扎下双膝时  我的隐私被一阵风揭秘  一片湿润的故土  压迫着我的呼吸  我的額头  被禾苗的青绿一遍一遍地擦洗  我的心在细雨中呼喊  双手在捕捉  打捞起一粒饱满的  被汗水浸润的粮食  阳光的根须  將我缠绕  对于生我养我的土地  我有太多太多的疏忽  地气氤氲  一任泪水展开叙事  情不自禁处  是麻雀们将我搀起
期刊
一  绞尽脑汁想一切圓的事物  认为圆 就是圆满  十五刚过  南下的列车  随著铁轨走了  半块月饼也坐上车  跟着那个人的肠胃跑了  坐在沙发上想  该回的 总该回来吧  一切都是圆的  地球 太阳  包括你的话也是圆的  我也是自圆其说  二  我投掷过铁饼 铅球  它们都没有自己回来  随着自转和自重跑了  包括你我和其他的一些事物
期刊
黄土路哼着小曲儿  走到拐弯处的风俗里  犬吠便跟在身后  和大花猫争食起俚语  炊烟下的村庄  乳名们翻墙越院  方言密密相缠  微风擦拭着老屋  阳光翻阅着农事  麻雀們纷纷嚷嚷  畜禽们笑语满场  老槐树背负着沧桑  辘轳井演绎着映像  炊烟起舞时  母爱的呼唤里  看不到放牛娃  见不着牧羊女  白发扯著童颜走过  只有满目的稼穑  和农谚一道努力地守望
期刊
1  多年后,龙江在QQ上问苏仙结婚没有。她想如实说没有,话到嘴边却又回答说结了。他在电脑那头告诉她,他也准备结了。她祝他幸福,他客气地道了谢。她的内心波澜不惊,脑海里迅速掠过和他在一起的画面。“我对你不说是千依千顺,也是百依百顺……”她与他分手后,他曾在电话中愤慨。他不明白她为何如此冷酷和决绝。  与龙江认识时,她已嫁作他人妇,对文学充满幻想。她的男人反对她参加任何文学活动,仅有的一次,她去参加
期刊
很喜欢德国作家荷尔德林的那首诗——《人,诗意地栖居》。南师大附中校园,便是这样一个诗意的地方。若是明朝文学家归有光在世,一定会在这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听“万籁有声”,看“庭阶寂寂”,又有“竹影半墙,风影移动”,珊珊可爱。附中虽小,却也别有“项脊轩”的雅致。  一日在校园漫步,神思游离,突然头被重重地撞了一下——一根路灯杆横在眼前。灯杆上有些锈迹,红红的锈迹像是衰老的斑纹。灯罩略微泛黄,整个路
期刊
妥清德,裕固族。甘肃酒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5期民族班学员。曾在《中国作家》《诗刊》《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北京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获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铜奔马奖等。出版有诗集《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  飞鸟不惊  清晨太阳从东郊升起,密集的高楼像围了一条红纱巾。城市拥堵的时光里,广场旁的小树林,一群鸟儿围在一起聚餐。小小的画面,让人怦然心动。它们把我当成了一棵会走路的
期刊
桫椤,中国作协会员,河北作协特约研究员,在《诗探索》《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媒体发表诗歌评论作品,诗论文章曾获《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银奖;有诗作在《绿风》《诗选刊》《四川诗歌》等媒体发表,并入选《河北青年诗典》《河北诗选》《天天诗历》等,曾担任河北省第一届“孙犁文学奖”(政府奖)诗歌评委。  翻阅《牡丹》杂志2016年的诗歌稿件,一个与《牡丹》有关但又不只与《牡丹》有关的问题萦绕心头:一家纸媒为
期刊
《雌性的草地》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华文文学女作家严歌苓于1988年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蛮荒草原上生活的女子牧马班入手,以独特的行文结构向我们展现了在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在性和欲的缝隙中挣扎着的一个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在《雌性的草地》这部小说中,读者除了被作品极富阅读性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独特的叙述结构所吸引外,整部作品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严歌苓在文本中使用的各种色彩斑斓的意象。
期刊
《菜园》是沈从文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围绕玉太太和她的儿子少琛,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沈从文小说很多都是“从塑造美到毁灭美”的模式。作者起初用纯净、素朴的语言营造出引人向善的美的意境,似乎那些都是理想世界里的情景,但作品最后,那些美往往会消逝或者被毁灭。如《边城》中起初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在动荡岁月里偏安一隅的边城,城里宁静和谐,翠翠、傩送等起初是美丽的化身,到文章最后沈从文却给我们留下一个望夫石般
期刊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不朽的创作为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中流露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影响着19世纪的俄国读者,推动了整个时代思想的进步。时至今日,人道主义的旋律依然奏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当中,足以见得研究屠格涅夫人道主义情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短篇小说《木木》为例,探究屠格涅夫寓于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罪恶现象,重新审视人道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