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都有梦,各不相同。他的梦相对简单,写自己喜欢的作品,用舞台展现兵团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辉煌成就,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和军垦的价值。二十来年的兵团生活,让他时刻感动着,他以舞台作品作为突破口,讴歌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个迷上演戏的农村孩子
肖帅是农八师、石河子市文体局创研室主任。
1972年,他出生于河南上蔡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家里很穷,一天吃三顿红薯,能吃上一顿包谷面就算是改善生活,白面也只在逢年过节时才有。
肖帅12岁时,村里来了个戏班子,村里人把最好吃的都给了戏班的演员。当时的肖帅十分眼馋,当演员能吃白面馒头是多幸福的事啊!于是,他成天跟着戏班子跑,也爱上了戏曲,模仿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
学戏,演英雄,能在舞台上挥枪弄刀,铲除奸恶,能在舞台上唱几句成了他的梦想。他想拜师学艺,可戏班子里的师傅不收他。四处碰壁的他没有打退堂鼓,剧团排练时他就在跟前看,演员练功时他就跟着练,演出完他就帮忙打扫舞台、收拾道具服装。后来,曾在上蔡县剧团唱老生的薛长安见他有诚心、能吃苦,就收留了他。
掌握戏曲基本功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睁开眼就是拉扇膀、跑台步、踢腿、下腰、劈叉,拿顶时老师要求坚持5分钟以上,达不到要求老师就会拿藤子杆抽,肖帅的胳膊和臀部经常被抽出一道道血痕。想想那些岁月,肖帅眼睛有些湿润,百感交集,但心中更多的是感恩。他说:“老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但教会了我们吃饭的技艺,也让我们学会了坚韧和执着。”1988年,在农村演了3年戏的肖帅考入了信阳地区豫剧团,两年后,转正无望的他得知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招生,便报了名。艺术学校专业课考过后还要考文化课,如果文化课成绩达不到分数线,专业课成绩再好也等于零。肖帅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看初中的复习资料等于看天书。可他并没有气馁,白天参加排练,晚上回到宿舍就复习,学校熄灯后就跑到校外的路灯下看书,困了就拿钢笔在自己手腕上扎一下。就是靠着这股韧劲和勤奋,他以文化课第三、专业课第12名的成绩考上了艺校。
1993年,戏曲步入低谷,将要毕业的肖帅心里纠结着——是转行还是坚持?就在这一年的10月1日,一位叫徐合全的导演介绍他去九师豫剧团工作。他就这样来到了兵团,并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转折——从武生到编剧。
当时,因他毕业于艺术学校,受过专业训练,演出之余,团长就让他学写剧本。从那以后,书摊上的《读者》、《故事会》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每个月一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进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为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富有兵团精神的编剧
肖帅说,艺术创作不仅靠灵感,还靠点滴的积累和提炼。
1994年秋,他坐着拉煤的汽车去了地处巴尔鲁克山中的九师一六一团。那里有个叫十四连的连队,就在小白杨哨所前面的河坝里。连队职工很多都是祖孙三代生活在那里,他们面朝界河,背靠祖国,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最近的县城和团部离连队有150 多公里,孩子上学骑马或坐车要一两天。肖帅被他们感动了,在他心里他们就是一座座永不移动的界碑。同时,连队职工对改革开放后兵团发展的向往,让他有了创作的激情。
1995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大型豫剧《边境山旮旯》,参加了1996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调演,获参演剧目奖和兵团优秀新剧目奖。
2008年,肖帅调到八师、石河子市文体局。妻子宋喜说:“我们搬家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只带了十几麻袋书,现在家里、地下室全是他的书。”走进肖帅的家,你会发现,卧室、客厅到处摆着小说、散文、诗歌、兵团史志类的书籍。
《天山雪莲》的创作是肖帅到石河子的桥梁,当时他在九师豫剧团工作,石河子豫剧团团长任桂花邀请他和另一名编剧,共同创作一部反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乡村医生梅莲的剧本。该剧2008年参加兵团新剧目调演,获文华奖优秀新剧目奖、兵团“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春满天山专业文艺汇演参演剧目奖、2011年中国第二届豫剧节参演剧目奖。
肖帅说,剧作家要有社会责任,作品要有正能量。
2009年,为反映“三化”建设,八师、石河子市要以天业集团为原型推出一部反映兵团工业现代化建设题材的话剧。接到任务后,肖帅很忐忑,一是工业性题材不好写,二是故事和人就在身边,太虚了观众不认,太实了不是艺术。怎么办?苦思冥想,交流沟通,查阅资料,导演组最后商定,写天业发展,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既要展示工人的开拓进取,也要体现社会发展中的优胜劣汰,就写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当时是一边写一边排,编剧、导演、演员都经受着很大的考验。用肖帅的话说,这部戏是正宗的本土创作,由石河子歌舞话剧团团长李向阳担任导演,从盛夏排到大雪纷飞。一年后,《玻璃碎了之后》在八师、石河子市公演,引起新疆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在该剧的基础上,肖帅又创作了广播剧《天之业》,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12年,《玻璃碎了之后》、《天之业》获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两个剧目又同获自治区“天山文艺奖”。
情系《兵团记忆》
创作一部史诗类的剧目来展现兵团是肖帅多年的梦想。多年来他一直收集兵团建设历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找健在的老军垦聊天,查阅大量文史资料。2010年,在文体局领导的支持下,他牵头策划了兵团军垦文物巡展及话剧巡演的文化项目《兵团记忆》。
2012年,话剧《兵团记忆》完成排演,在石河子演出时深受观众的喜爱,并为纪念援疆3 周年进行了专场演出。在排演该剧的时候,肖帅白天跟演员一起研究剧本,晚上回家修改剧本,时常彻夜不眠。演员张涛说:“肖帅很敬业,有时候大家也会为剧本中的场景产生争执,但都是为了工作,肖帅从来不生气,第二天还是乐呵呵跟大家一起排练,演员们排练到多晚,他就跟到多晚,常常是早早来,最后一个走。”2013年4月,肖帅根据《兵团记忆》创作了7集广播剧《西部——永不移动的界碑》,由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完成录制并于2013年11月月底播出。
肖帅说,老一辈的军垦人远离桑梓,在亘古荒原开发了这么多的绿洲,建造了这么多的城市,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生命的代价和一生的坚守。行胜于言,作为剧作家要赶快拿起笔留下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的后人,兵团是为屯垦戍边而生,兵团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
最近,肖帅的剧本《军垦娘》(暂定名)已经完成第二稿。他说:“我们也有老的时候,我希望写一部剧献给老年的我们和健在的老军垦。”肖帅把对团场的热爱,对兵团的深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通过自己的戏剧创作、通过舞台再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份情是那样执着、令人感动。
一个迷上演戏的农村孩子
肖帅是农八师、石河子市文体局创研室主任。
1972年,他出生于河南上蔡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家里很穷,一天吃三顿红薯,能吃上一顿包谷面就算是改善生活,白面也只在逢年过节时才有。
肖帅12岁时,村里来了个戏班子,村里人把最好吃的都给了戏班的演员。当时的肖帅十分眼馋,当演员能吃白面馒头是多幸福的事啊!于是,他成天跟着戏班子跑,也爱上了戏曲,模仿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
学戏,演英雄,能在舞台上挥枪弄刀,铲除奸恶,能在舞台上唱几句成了他的梦想。他想拜师学艺,可戏班子里的师傅不收他。四处碰壁的他没有打退堂鼓,剧团排练时他就在跟前看,演员练功时他就跟着练,演出完他就帮忙打扫舞台、收拾道具服装。后来,曾在上蔡县剧团唱老生的薛长安见他有诚心、能吃苦,就收留了他。
掌握戏曲基本功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睁开眼就是拉扇膀、跑台步、踢腿、下腰、劈叉,拿顶时老师要求坚持5分钟以上,达不到要求老师就会拿藤子杆抽,肖帅的胳膊和臀部经常被抽出一道道血痕。想想那些岁月,肖帅眼睛有些湿润,百感交集,但心中更多的是感恩。他说:“老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但教会了我们吃饭的技艺,也让我们学会了坚韧和执着。”1988年,在农村演了3年戏的肖帅考入了信阳地区豫剧团,两年后,转正无望的他得知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招生,便报了名。艺术学校专业课考过后还要考文化课,如果文化课成绩达不到分数线,专业课成绩再好也等于零。肖帅只上到小学五年级,看初中的复习资料等于看天书。可他并没有气馁,白天参加排练,晚上回到宿舍就复习,学校熄灯后就跑到校外的路灯下看书,困了就拿钢笔在自己手腕上扎一下。就是靠着这股韧劲和勤奋,他以文化课第三、专业课第12名的成绩考上了艺校。
1993年,戏曲步入低谷,将要毕业的肖帅心里纠结着——是转行还是坚持?就在这一年的10月1日,一位叫徐合全的导演介绍他去九师豫剧团工作。他就这样来到了兵团,并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转折——从武生到编剧。
当时,因他毕业于艺术学校,受过专业训练,演出之余,团长就让他学写剧本。从那以后,书摊上的《读者》、《故事会》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每个月一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进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为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富有兵团精神的编剧
肖帅说,艺术创作不仅靠灵感,还靠点滴的积累和提炼。
1994年秋,他坐着拉煤的汽车去了地处巴尔鲁克山中的九师一六一团。那里有个叫十四连的连队,就在小白杨哨所前面的河坝里。连队职工很多都是祖孙三代生活在那里,他们面朝界河,背靠祖国,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最近的县城和团部离连队有150 多公里,孩子上学骑马或坐车要一两天。肖帅被他们感动了,在他心里他们就是一座座永不移动的界碑。同时,连队职工对改革开放后兵团发展的向往,让他有了创作的激情。
1995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大型豫剧《边境山旮旯》,参加了1996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调演,获参演剧目奖和兵团优秀新剧目奖。
2008年,肖帅调到八师、石河子市文体局。妻子宋喜说:“我们搬家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只带了十几麻袋书,现在家里、地下室全是他的书。”走进肖帅的家,你会发现,卧室、客厅到处摆着小说、散文、诗歌、兵团史志类的书籍。
《天山雪莲》的创作是肖帅到石河子的桥梁,当时他在九师豫剧团工作,石河子豫剧团团长任桂花邀请他和另一名编剧,共同创作一部反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乡村医生梅莲的剧本。该剧2008年参加兵团新剧目调演,获文华奖优秀新剧目奖、兵团“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春满天山专业文艺汇演参演剧目奖、2011年中国第二届豫剧节参演剧目奖。
肖帅说,剧作家要有社会责任,作品要有正能量。
2009年,为反映“三化”建设,八师、石河子市要以天业集团为原型推出一部反映兵团工业现代化建设题材的话剧。接到任务后,肖帅很忐忑,一是工业性题材不好写,二是故事和人就在身边,太虚了观众不认,太实了不是艺术。怎么办?苦思冥想,交流沟通,查阅资料,导演组最后商定,写天业发展,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既要展示工人的开拓进取,也要体现社会发展中的优胜劣汰,就写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当时是一边写一边排,编剧、导演、演员都经受着很大的考验。用肖帅的话说,这部戏是正宗的本土创作,由石河子歌舞话剧团团长李向阳担任导演,从盛夏排到大雪纷飞。一年后,《玻璃碎了之后》在八师、石河子市公演,引起新疆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在该剧的基础上,肖帅又创作了广播剧《天之业》,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12年,《玻璃碎了之后》、《天之业》获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两个剧目又同获自治区“天山文艺奖”。
情系《兵团记忆》
创作一部史诗类的剧目来展现兵团是肖帅多年的梦想。多年来他一直收集兵团建设历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找健在的老军垦聊天,查阅大量文史资料。2010年,在文体局领导的支持下,他牵头策划了兵团军垦文物巡展及话剧巡演的文化项目《兵团记忆》。
2012年,话剧《兵团记忆》完成排演,在石河子演出时深受观众的喜爱,并为纪念援疆3 周年进行了专场演出。在排演该剧的时候,肖帅白天跟演员一起研究剧本,晚上回家修改剧本,时常彻夜不眠。演员张涛说:“肖帅很敬业,有时候大家也会为剧本中的场景产生争执,但都是为了工作,肖帅从来不生气,第二天还是乐呵呵跟大家一起排练,演员们排练到多晚,他就跟到多晚,常常是早早来,最后一个走。”2013年4月,肖帅根据《兵团记忆》创作了7集广播剧《西部——永不移动的界碑》,由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完成录制并于2013年11月月底播出。
肖帅说,老一辈的军垦人远离桑梓,在亘古荒原开发了这么多的绿洲,建造了这么多的城市,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生命的代价和一生的坚守。行胜于言,作为剧作家要赶快拿起笔留下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的后人,兵团是为屯垦戍边而生,兵团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
最近,肖帅的剧本《军垦娘》(暂定名)已经完成第二稿。他说:“我们也有老的时候,我希望写一部剧献给老年的我们和健在的老军垦。”肖帅把对团场的热爱,对兵团的深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通过自己的戏剧创作、通过舞台再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份情是那样执着、令人感动。